书城亲子走进孩子内心世界:0~3岁儿童心理百科
12583300000054

第54章 正确对待过度敏感的孩子

有一些孩子好像天生敏感,很容易激动,哪怕一点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让他大哭一场。这样的性格让父母很烦恼,孩子怎么就这么多愁善感,情绪不定呢?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

孩子的敏感性,充分体现了其自身发展的潜能,正是因为这种敏感,孩子才能快乐而有激情地活着。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孩子会出现一些反常行为,这很有可能是父母错误对待孩子敏感期的结果。如果这种错误日积月累,必然会造成不良影响,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认识孩子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孩子从出生到6岁的生长过程中,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一个时间段,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种事物的特质,并且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经过敏感期之后,儿童的心理水平便又提高到另一个层面。可遗憾的是,当孩子处于敏感期,表现出敏感行为特征时,没有经验的父母不是没发觉,就是不知道怎么处理,错失了良机。以为这是孩子淘气的表现,感到不耐烦,甚至批评、指责孩子的“错误”行为,以致孩子没有充分体会到成长的美好,却形成胆小、自卑或者其他不良性格。

每个孩子的敏感期表现都不同,父母必须要细心观察,捕捉到孩子内心的需求。当父母发现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有兴趣和研究精神的时候,要想到是不是孩子的敏感期到了,是敏感期中的一种动力驱使孩子对感兴趣的事情特别狂热。这种敏感性就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某一事物,保证了他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直到这种需求得到满足,这股力量才会逐渐消失。

把握时机,适时引导

处在敏感期的孩子是能力发展最迅速也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时期,如果把握好这个时机,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对孩子健康成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敏感期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注意他们的内心感受,不要因为一句话、一件事就伤害他们的情感需求。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只要是合理的、不具危险性的,都应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去尝试。其次,对孩子要进行正确的指导,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如果孩子平时对音乐敏感,可以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如果孩子平时善于划分人、事、物的种类和秩序,那么孩子很可能具有逻辑天赋,可以对孩子进行逻辑方面的训练和培养,顺势引导,为孩子的成才创造条件。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就必须注意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用智慧、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敏感区,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成才之路。

正确对待孩子的眼泪和小脾气

在一般人的眼中,哭总是令人不愉快的,所以孩子一哭父母就认为孩子是情绪不稳定。其实,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哭都是有正面意义的。新生儿都要哭,它代表着生命力。当然,这里并不是赞成孩子随便哭,因为一点小事就哭是孩子情绪表达不恰当的表现,父母要教导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哭,不应该哭的时候不要哭。同时,还要了解,孩子为什么总是哭得不是时候,孩子每次哭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孩子说哭就哭的问题。

其实在幼儿时期的孩子,他们的哭和发脾气本身就是一种无目的的行为,主要就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要他们得到了想要的,自然也就平静下来了。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内心,要平静地倾听孩子。首先妈妈要让自己冷静,不能因为孩子的哭泣表现出不安、烦躁,也不要着急制止孩子——“别哭了,不就这点小事嘛。”这样的话只能干扰孩子,让他不能宣泄出自己的痛苦,从而影响他心理的修复能力。妈妈在这个时候可以轻轻抱抱孩子,温柔地摸摸他的小手,问他为什么哭,如果孩子不说话,那就等孩子哭完,愿意说的时候再说。即使到了最后,孩子都没有说出原因,但是你倾听了他的哭泣后,他心里的包袱就会自动卸掉,压力也随着减轻,使他更有活力。

孩子开不起玩笑怎么办

一位妈妈反映:“我女儿特别敏感,同事们带着孩子一起出来玩,大家开开玩笑,别的孩子都不在乎,唯独不能拿她开玩笑。她觉得大家都是在嘲笑她,表现出很不开心的样子。孩子这么敏感,应该怎么办呢?”如果和这位妈妈有相同感受的父母,要学会怎么对待孩子的敏感期。

1.父母要保护孩子

有的时候,面对朋友“逗”自己的孩子,即使觉得有一些不妥,但是为了面子,不好意思阻止,那么最后受伤的就是自己孩子的心灵。在这里要提醒父母,应该温和制止爱逗孩子的朋友,实在不好意思说可以岔开话题,或者找个理由把孩子抱走。

2.言传不如身教

父母总是教育孩子“不要拿别人的东西”,可是有的时候,成年人在故意逗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说:“我要你的这个玩具,我拿走了好不好?”如果孩子不给还可能被人批评“真是小气鬼”。这样,孩子就会摸不着头脑,觉得很混乱:我不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大人可以随便拿我的东西吗?所以,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不要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儿童敏感期的需求就是成长的需求,如果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优秀,那么就应该耐心地陪孩子度过这个时期。平时就要多注意孩子的语言、动作和所提出的问题,找出孩子的敏感区,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成长之路。当然,我们要以孩子的内心为出发点,不应该刻意地去制订目标和计划,而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给予支持和关注。当我们不刻意追求什么的时候,结果往往是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