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换一种方式思考人生:你不可不知的72个人生道理
12581300000005

第5章 社会新鲜人,眼高手低是通病

自命大才小用,往往眼高手低。

——英国谚语

对于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最忌讳的就是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年轻人初入职场,尤其是大学生,他们虽然对工作发展有较强的把握能力,但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导致这一状况的首要原因,是“自我认识不清,角色定位不准”,其他还包括“对自身素质认识不清”、“学校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家庭溺爱”、“享乐主义的影响”和“自负”等等。

大学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但由于现行的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大学生毕业后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他们又不愿意选择那些可以锻炼工作能力的小企业,结果迟迟找不到工作。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

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都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以为自己念过大学就高人一等,定位过高,把自己看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肯屈尊,放低架子。这部分学生心态浮躁,高不成低不就,宁可去大公司当小职员,也不肯去小企业锻炼深造。

有过领导经验的人都知道,眼高手低者不能重用。现实生活中眼高手低的人不在少数,这种人总想着做大事,而不屑于基础工作。即使勉强做了,也很不情愿,心理上觉得不舒服。这种连小事都干不好的人,怎么能成大事呢?所以,这种人从来不会被委以重任,他们也只是抱怨连连。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没有点滴的积累怎能达成目标。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可惜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童第周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生物胚胎实验学家,怀着一腔的爱国热情,于解放初期回到祖国,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当中。然而文革期间他遭受到冲击,被劳动改造,不准搞研究,让他打扫中科院的厕所。周总理一直惦记着这些老科学家。一天,周总理来到中科院看望童第周,童第周正在打扫卫生。周总理发现童第周负责打扫的两个厕所卫生是最干净的,当即召开现场会议,周总理感慨地说:“童第周连搞厕所卫生都是世界一流的!”赞誉之情溢于言表。在那种动乱无奈的年代,童第周尽管不能实现自己科学报效祖国的理想,但在扫厕所的事情上,仍以科学的精神一丝不苟地扫好。

在我们身边,不乏眼高手低者,他们不屑于扫一室,而天天梦想着干大事,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常常对事务性的工作不屑一顾,认为自己是学什么专业的,这些繁琐的工作是大材小用,委屈了自己,结果真正给他重要事情干的时候,又没有能力做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阶层也明显地划分了出来,金钱的作用凸显,精英白领成为各大公司争抢的对象,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们长期被这种思维影响,认为当不成白领就是没面子。殊不知,现阶段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一将难求”,而是“千军易得”了。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很多毕业生依然不能够明辨是非,眼高手低的心态依然阻碍他们获得第一份工作。

年轻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出现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主要是他们的心理上存在着巨大误区,他们心态浮躁,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甚至一部分人好高骛远,目空一切,而能力低下。

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定位,他们将错过很多宝贵的工作机会。作为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要清楚地认识到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只是知识的一种象征,是一块敲门砖,而工作经验才是成功的硬道理,只有拥有学历和能力的人,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

现代年轻人要放弃手高眼低的心态,放下虚荣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给自己合理定位,并坚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不断积攒经验,不断学习,你就一定会获得理想的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