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咬耳朵: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50种方法
12581100000050

第50章 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引导孩子发泄不良情绪

孩子都会有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只要能适时地帮助他梳理不良情绪,就能让他产生幸福感。

很多父母面对发脾气的孩子,会感觉不厌其烦,却又无所适从,不是大发雷霆,利用家长的权威压制孩子,就是撒手不管,让孩子随意发泄。两种方法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引导孩子发泄不良情绪。

上学那会,我坐火车去一个同学家。车上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我就坐在这两个孩子对面。

起初,大孩子要和妈妈说话,妈妈很烦,就递给他一本书,可他一下把书扔到地上,因而被妈妈狠狠地打了一顿。

大孩子不服气,回身打了小孩子一下,小孩子委屈地哇哇大哭。妈妈就又赏了大孩子一巴掌。可她这么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使局面更混乱。

一位可能是上厕所路过的中年妇女看到了这两个捣乱的小家伙,她不由地停下来,笑着问两个孩子:“嘿,咱能不哭了吗?”

小孩子正哇哇大哭,听到有人喊,吓了一跳,连忙躲到妈妈怀里。

那个女人笑了,对小孩子说:“别怕,我儿子和你一般大,我能读懂他的心。你愿意让我读读你的心吗?”

小孩子很好奇,就伸出脑袋,点点头。

那个女人说:“我猜你是想和你哥哥玩,对不?”

小孩子点点头。

那个女人又对大孩子说:“嗨,你不想跟弟弟玩,因为他太小,对不?”

“是,他啥都不懂。”大孩子说。

“你很想跟妈妈玩?”

“是,可妈妈不愿意和我说话,还打我,我很生气,就只好打小弟弟了。”

“这样吧,再让我猜一猜,你很想让妈妈听听你的故事?”

大孩子显然很高兴,他用劲点了点头。

“那阿姨坐着,你说吧。”

说着,那个女人就坐在了我旁边的空位上,认真地看着大孩子。大孩子有点害羞,但吭哧了半天,终于还是说起来。

就我听来,那不过是小孩子琐碎的话语,实在没啥好听的。但那女人一直在点头。由于受到女人的鼓励,大孩子越说越起劲。小男孩听到哥哥讲故事,也不再哭闹,认真听起来。

大孩子讲完后,中年女人变戏法一样拿出了两颗棒棒糖,送给两个孩子,表彰哥哥讲得好,表彰弟弟很安静。奖完后,那女人对孩子的妈妈说:“咱是妈妈,别惹孩子生气。”

那个女人有点羞愧,她问道:“你怎么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其实,孩子很简单,就那点心思,想要找个玩伴。”

孩子的心思真的很简单,他的怒火也很容易被扑灭,只要父母能做个有心人,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注和疼爱,那么他就能疏导自己的情绪,不至于愤怒不止。

我在网络上看过一位西方教育家讲述如何疏导孩子情绪的视频。

这位教育家一边说一边借助两个成人助手进行演示。两个成人助手,一个扮演孩子,一个扮演母亲。

教育家说,孩子发怒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要了解这个原因,父母必须和孩子进行对话。

教育家说这句话时,扮演孩子的助手(下面简称“孩子”)立刻撅着嘴,对另一位扮演妈妈的助手(下面简称“妈妈”)横眉怒目,“妈妈”马上蹲下来,对“孩子”说:“你现在很愤怒,是不?”

“孩子”不说话,仍然愤怒地看着“妈妈”。

“妈妈”搂了一下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愤怒,但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愤怒,你能说说,让妈妈听听吗?”

“孩子”的情绪缓和了一些,说:“妈妈,你刚才说话太难听了。”

“妈妈说得哪句话不好听了?”

“你说‘你是不是又把东西丢了?’什么叫‘又’?还有你那语气分明就是不信任我,认为我是个败家子。”

“你因为妈妈说了‘又’字,又因为妈妈的语气很不友好,所以生气?”

“是。你哪能那么说我呢?不过你今天态度很好,以前你都是非常强势的。”

“好了,妈妈知道了。”

要舒缓孩子的愤怒情绪,父母应使孩子能够抒发自己的愤慨,说明愤怒的原因。孩子的怒火得到了发泄,他的愤怒情绪就会得到缓和。

经常和妈妈作战的嘉嘉有一次跟我说,她其实很理解妈妈,妈妈很疼她,可是却一点都不理解她,她总是不知道女儿最需要什么。

嘉嘉说她有时候心情不好,只是想静一静,可是妈妈却在旁边不停地唠叨,让人特别恼火,因而就不愿意再和她说话了。

我很明白嘉嘉的意思。作为父母,我也能理解嘉嘉的妈妈,我在桐桐眼里也是一个唠叨鬼,别看我懂教育,别看我很尊重和理解桐桐。

我问嘉嘉:“如果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妈妈不理你,你真的会感觉好受一点吗?”

嘉嘉想了想,摇摇头,说:“也不是,如果妈妈不理我,那我会更伤心。”“所以,你们小孩啊,就是喜欢拿疼爱你们的大人来出气。反正我们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其实,妈妈只要抱抱我就行了,别唠叨。”

在孩子情绪不好、又不希望父母唠叨的时候,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有力的拥抱,用身体语言来表达爱意,孩子的情绪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舒缓。

在孩子产生不良情绪时,如果父母对之视而不见,不进行疏导,甚至用权威进行压制,责骂孩子不懂事,那么孩子的不良情绪无法排解,会导致孩子的心灵受伤,痛苦异常,同时,孩子还会把父母当做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和父母产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