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咬耳朵: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50种方法
12581100000004

第4章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别动辄教训孩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只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更不能是教训与被教训的关系。一个一直被教训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自责心理,和父母也不能保持良好的关系。

好为人师的人从来都不是智者,智者在给人指导时,有时候甚至都不用说话。智与不智,就在于此。

我在各种场合都会遇到父母教育儿女的场景。我截取几个场景给大家看看:

餐厅里,吃着可口的饭菜,一对父母拿肉和菜开始说事:“儿子,你看,别人在家啃小白菜,你在餐厅吃肉。从小,我们就给了你良好的环境,不让你输在起跑线上。你可要有点出息,做出个好样子来。”孩子一口菜没吃下去,噎在喉咙里。

公交车上,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对父母针对礼仪教育起女儿来:“丫头啊,人要学会尊老爱幼,坐车的时候,要懂得让座,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你年纪轻轻的,站一会儿有啥大不了。”女儿嘟着嘴说:“我要让座,也得有座才行啊。”

人行横道上,一位妈妈指着红灯说:“红灯停,绿灯行。好孩子,从小就要遵守交通规则。坐车要买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妈妈一边走一边说,孩子忽然狡黠地一笑说:“妈妈,你闯红灯了。”妈妈大怒,给孩子一巴掌,说:“我只是挪一下地方,我怎么可能犯这种错误。”

售票厅里,爸爸告诉儿子:“这个售票员干练,是绝对的熟手,动作快,反应快,卖票快。”儿子怀疑地说:“可是我觉得她太年轻了,好像没有耐性。不如旁边那个阿姨又快又稳。”“听我的,排这队,错不了。”儿子执意不肯,自行排队。几分钟后,儿子买好了票,而爸爸还排在队尾。

小号汇报演出前,妈妈谆谆教导:“你的毛病就是用力不匀,所以吹出来的声音不好听,音也不准。你要记住老师交给你的几个要点,都是啥来着?一什么,二那啥。”孩子烦躁地说:“妈,你又不懂,还老瞎说。我现在有点紧张,让我静静呆一会儿行不?”

大多数父母在孩子面前,都有好为人师的毛病。大道理小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只是重复简单的理论。对于爱思考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折磨,必然会遭到孩子的抵制。

桐桐尚未出生时,我就开始用各种知识、经验武装自己,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培养桐桐。那时候我信心满满,曾信誓旦旦地表示,每天我都会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桐桐一些。这样,她到8岁左右就可以达到成人的知识水平了。

妻子笑着问我:“你怎么把你的经验传给桐桐?”

“那还用说?这张嘴皮子,这双手爪子呗。”

“愚蠢。学得越多,你越愚蠢。你难道没听过老渔王的儿子不会打鱼的故事吗?”

传说,老渔王把自己最好的经验传给儿子,让儿子用最好的方法去捕鱼,可是儿子却总是捕不到鱼。有人告诉老渔王,只有让儿子自己亲自出海,亲自总结经验,他才能学会捕鱼。

我本来高涨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了很多,因为我马上就意识到,我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我可告诉你啊,咱们说好了。咱俩谁都不能在女儿耳边嘟嘟经验。”

“得令。经验要孩子自己去总结。咱们不能在她的人生中作弊。”

不要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给孩子,在孩子没有切身体会时,他无法真正理解,也就不能和你产生共鸣。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共鸣中认可、接受。

女儿学会了一个笑话,特意跑过来讲给我听。

“爸爸,我给你讲个笑话。”

“好,爸爸认真听着。”

“嗯。妈妈和姐姐在厨房里收拾碗筷,爸爸和弟弟在客厅里收拾桌子。这时,‘啪’的一声,厨房里有碗碎了的声音。弟弟侧耳听了听,对爸爸说,‘这一定是妈妈打碎的。因为妈妈没有骂人。’”

我拍手笑起来。

桐桐也很高兴,哈哈地笑着,笑了一会儿,她忽然问我:“为什么是妈妈打碎的?不骂人就是妈妈打碎的吗?”

我一时不知该怎么说好,想了想,还是照直说了:“这位妈妈一定总是喜欢教训人。如果碗是孩子打碎的,那妈妈肯定会骂孩子。可如果是妈妈自己打碎的,她又不能骂自己,所以,妈妈就没有骂人。”

“这个妈妈好坏啊,为什么自己错了就不进行自我批评,别人错了就骂人呢?我妈妈多好,自己错了也批评自己。”

“是啊,当妈妈就应该像你妈妈这样。”

“那爸爸呢?”

“爸爸也要这样,不能只看到孩子的错,看不到自己的错。”

“我真幸福,有这样的爸爸妈妈。”

那些总是看到孩子身上错误的父母,在责备孩子时,教会孩子的是自责和对抗。孩子在沮丧中会变得懦弱,不相信自己,同时,又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心理。

父母不是智者,孩子不是愚人。父母没有必要在孩子面前扮演老师的角色,一味教育、教训孩子,而不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虽然父母过的桥比孩子走的路还多,但父母的经验不一定都是对的,即使是对的,也得让孩子亲自体验,产生共鸣,孩子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是互相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才是正常的、温暖的、和谐的、亲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