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当妈千万别唠叨
12580900000026

第26章 翻旧账,容易让孩子患上纠错无能

就事论事,会让孩子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该做的。反之,陈芝麻烂谷子一块倒,孩子就会产生混乱感,理不清头绪。

我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几乎所有的父母,就是记忆力再差,他对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记忆深刻。孩子出现某方面的问题,父母立刻就会想到过去的种种,于是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摆在孩子面前。我就不知道,这些父母到底要干什么呢?

女孩子小印交了一个男朋友。她母亲看了之后,觉得这个男孩子不靠谱。因为他不但相貌凶,说话也着三不着两,说什么自己不上班也能给女孩子创造幸福。

小印当时正处于幸福的蜜罐里,哪里肯听母亲的话,还埋怨母亲,不该丑化自己的男友。

母亲生气了,说:“小印,你听妈妈的,没有错。你现在是被人灌了迷魂汤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阅人无数,什么人,什么路数,一看就清楚。我今天就把这话撂这,你要是跟着他能幸福才怪。”

小印一听这话,更生气了,不由分说,就和男友领了证,过自己的日子去了。

可是没过多久,小印就发现自己的老公的确有问题:白天睡觉不上班,晚上熬夜玩电脑;脾气也特别暴,张口就骂,举手就打;而且还特别自私,小印做什么,他都觉得是应该的,而他却什么都不会为小印做。

小印后悔极了,可是却不敢跟自己的妈妈说,怕被妈妈唠叨。

一年后,小印的妈妈知道了小印的遭遇,气得要她离婚。小印犹犹豫豫的,但最终还是在妈妈的帮助下离了婚。

离婚后,小印又回到母亲的家里。这回,她想不听母亲的话都难了,隔三差五,母亲就把小印犯的错误拿出来唠叨一通。让小印不胜其烦。

偏偏小印的工作不好,没有自己的房子,想要搬出去住也很难。她只好练就一副“隔音耳”,凡是妈妈的话,都尽量过滤掉。

小印的前夫,过了段时间又想起了小印的好,就接二连三给小印发短信。小印正是对妈妈感到厌烦的时候,她一狠心,一跺脚,就离家出走了,和前夫又恢复了关系。

小印的妈妈知道后,气得差点吐血,她找上门来,要和小印的前夫理论,可是小印却拦着母亲,不让她和前夫见面。

小印的妈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小印啊小印,你到底是傻啊,还是怎么的,你去年一年受的罪,你都忘了?你现在怎么还是往火坑里跳呢?”

小印虽然也很难过,可她终于狠下心来,她说:“我不能和你过一辈子,我总得找一个人过,我现在没有信心能找到一个对我好的,他好歹也是我熟悉的人,所以,就找他了。你放心吧,到时候我不会回去找你。”

小印的妈妈劝了两天,无济于事,只好抹着眼泪走了。

一个月后,小印告诉妈妈,自己怀孕了。两个月后,那个男人把小印打得流了产。小印又回到了妈妈家。

很多孩子之所以总是在一个问题上犯错,就是因为父母喜欢翻旧账,喜欢指责孩子,唠叨一些负面信息。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没用,同时又觉得父母不是自己的依靠,只好任凭命运做主。

有个老农,刚一进入春天,他就唠叨着儿子,让他准备好种子、种地的工具、化肥和其他的东西。

老农的儿子正在和朋友玩麻将,他敷衍道:“这刚化冻,不忙。”

老农说:“啥叫不忙?想当年,这些东西我是在头年就准备好。现在让你准备已经晚了。但是我也得提醒你,为啥啊,我不提醒你,你又和前几年似的,临到种地,不是没有种子,就是没有化肥,结果耽误了春耕。”

“就知道啰嗦。”儿子嘟囔着。

老农生气了,说:“现在这些年轻人,做事就是不靠谱,你说我都这么提醒你了,你怎么还是不机灵点呢?你难道又希望和去年似的,临种地了,车没有找好,临时抓了一头牲口,却是一头猪,根本就不会耕地。”

一句话,屋里的所有人都乐了。有个小伙子打趣道:“大叔,您净瞎操心,我看咱家今年的猪比去年肥多了,又有经验了,肯定比去年耕得好。”

所有的人又笑了。

老农的儿子特别尴尬,他说:“别瞎说了,我什么时候让猪下地了?”

老农磕了磕烟袋,说:“瞅着没有?就他那样,今年,我家的猪肯定又要遭殃了。去年,你们几个也在吧,我是怎么说的,你们都听到了吧?可结果怎么样,今年啊,我看又悬。”

“行了吧,你就不能少说两句啊。”儿子更加不耐烦,冲着老爹吹起了胡子。

“得了,我还是去看看我那头猪,是正事啊。”老农说着,擎着烟袋走了。

屋子里又是一阵哄笑。

在给孩子忠告时,不要用翻旧账的形式,尤其不要让孩子感到难堪,否则孩子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反抗上,反而容易忽略正事。

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叫《我妈妈的话》。有个孩子这样写道:

我妈妈说:你给我等着,你看我什么时候腾出时间,来跟你算账。

我妈妈说:我可一笔一笔给你记着呢,你别以为我什么都不知道。

秋天来了,这本是收获的季节。我也有收获,我收获的,是妈妈给我算的总账。

有些父母喜欢给孩子算总账。这其实是最糟糕的一种教育方法。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情,孩子的反省程度,总不如当时教育来得更好。而且,算总账时,孩子一下子接收到很多负面信息,这会损伤他的自尊和自信。

我们已经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心理。如果过去已经教育过,之后又反复提到,孩子就会无数次地接受负面的信息。这些负面信息,就像一个扭曲的镜子,让孩子看到一个糟糕的自己,于是,孩子开始失去自信,形成纠错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