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做一个全能班主任
12580000000012

第12章 学校管理策略(1)

1.学校行政管理方法

行政方法的含义

行政管理方法是一种历史最悠久的方法,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最普遍得到应用的一种方法,其他许多管理方法只有与行政管理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分析和处理管理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如何理解行政方法呢?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领导的权威,通过强制性的命令直接对管理对象发生影响,统一和协调组织内外。上下、左右的行动,实现一定的目标的工作程序。这一方法是建立在行政组织和行政领导人员发布的各种指令性文件、规章制度、命令和有关规范的基础上的。

行政步法的特点

权威性。管理者的权威性与被管理者的服从性是紧密相关的,要想被管理者自觉自愿地服从管理,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屈从领导,就必须提高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员的权威性。权威性不是靠强迫命令建立起来的,而是在工作中自发形成的。如何提高权威性呢?首先行政组织是合法的,工作效率较高,在结构上是合理的;其次,行政人员的职位是经过合法的程序获得的,他们能正确而坚定地行使职权,他们有较高的素质,只有这样,下属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自觉启愿地追随领导。

强制性。行政方法是通过国家行政组织和行政领导发出命令、指示、规定、指令性计划来调控管理对象,它要求被管理者在思想上、行动上、纪律上服从统一的意志,保证令行禁止,但允许人们在方法上的灵活性。

垂直性。行政方法是通过行政组织系统自上而下、层层地进行纵向指挥的,行政命令必须是纵向垂直传递,按照行政管理层次,一级服从一级,横向的命令无效,越级实施的行政指令只能是决策性指令,而不能是指挥性指令。如果越级指挥,既扰乱了管理系统的运行程序,又影响了中层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的权威,同时还使执行人员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行政方法的作用

(1)有利于管理职能的发挥。

在管理实践过程中,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的发挥,必须借助强有力的行政领导,要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领导的权威。

(2)有利于统一指挥。

管理系统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要保证系统保持有序的状态,必须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而行政方法可以使整个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

(3)有利于灵活处理特殊问题。

行政方法针对性很强,能有效地处理管理中的特殊问题和突发事件。它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发出行政指令,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处理好各种棘手问题。

(4)是其他管理方法的基础。

行政方法与其他各种管理方法是互补的、相得益彰的关系,而且行政方法是基础,任何管理方法的施行,都有行政方法的参与,因为行政就是治理国家、管理民众的事务,这种‘路理”、“管理”都是通过发出行政指令实现的,渗透在一切管理方法之中,成为其他各种管理方法的基础。

行政方法的优缺点

(1)行政方法的优点。

集中统一。学校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学校管理具有空间上的同步性及时间上的比例性,需要进行统一指挥、统一行动。行政方法自上而下地层层传达和执行统一的命令。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运用行政方法,有利于使全校上下统一目标、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以便顺利实现组织目标。

发挥管理职能作用。行政方法依靠行政机构的权威进行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与协调,通过行政机构、行政层次和行政手段进行强有力的控制。因此,行政方法能有效地发挥各种管理职能的作用。

(3)提高管理效率。采用行政方法可以使纵向的信息比较迅速地传递到下级执行者,各种管理措施发挥作用比较快,保证学校内部上、下级行动上的一致,有利于加强有效控制,按照管理的意图办事,从而提高管理效率。

(2)行政方法的缺点

不便于分权。行政方法强调管理权力的集中统一,学校最高指挥者拥有管理的权限,下级听命于上级的指示和决定,一切按上级的意图去办事,适应性和灵活性受到限制,影响管理的有效性。

不便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行政方法强调学校管理者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运用命令、规定、指示、条例等进行管理,下级不能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行动。它强调的是通过行政组织的职位、职务、职权来进行管理,而不是个人的才能。所以,它不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不便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行政方法强调各级人员的关系主要是工作关系,上级对下级有指挥和控制的权力,下级对上级有服从的责任和义务。下级处于被动和被强制的地位,他们的各种愿望和需要往往不能得到满足,会抑制下级积极性的发挥。

运用行政方法的基本要求

行政方法是管理学校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它是统一全校行动,使学校正常运转,提高管理效率常用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这种方法运用不当,则会引起相反的效果。因此,运用行政方法时,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集中管理。

决策大权应集中在行政领导层,保证他们的绝对权威,从而加大执行力度。同时,在做出了明确的授权后,又要做到放手、放权。放心,让下属独立自主地行使职权,以激发中层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另外,高层主管人员不能越过中层干部,直接对基层管理者发号施令,避免政出多门,不致使他们无所适从。

(2)遵循系统原理。

行政管理方法需要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机构,形成行政管理系统。首先,行政领导应根据组织当前面临的问题确定适当的目标;其次,将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工作内容;第三,根据工作内容确定岗位,选择符合岗位条件的人员,实行分级管理,提高系统管理的整体效能。

(3)提高行政领导的素质。

由于行政方法是以“人治”为主的,因此管理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领导人的知识水平、管理艺术、道德修养等。而且,行政领导人有较高的素质能使师生员工产生发自内心的信赖和敬重性的服从,提升自己的非职权影响力。

(4)建立建全学校内部组织系统。行政方法通过行政系统进行管理,行政指令的传递、行政手段的实施都要以各个层次的行政组织为基础,否则便会失去依托。因此,要按照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要根据学校实际需要设置组织机构、管理职位和人员。

(5)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行政方法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各种行政措施的有效实施都要以行政手段做保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是行政手段的重要内容。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行政方法使用的效果。只有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才能对师生员工和各层管理者都有一定的约束力。因此,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条文的规定,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符合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

(6)发布正确的行政命令。行政方法采取发布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管理,如果行政命令不正确就会导致整个组织行为偏离组织目标的方向。因此,在发布行政命令时既要遵循上级的有关政策,又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师生的意志。切忌按主管者个人意愿行事。

(7)正确对待权威的作用。行政方法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力求令行禁止。但是行政方法不等于强迫命令,不等于独断专行。如果学校领导者单纯依赖于这种方法自身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进行管理,就很可能产生独断专行和家长式的作风。这样,至多只能使师生员工产生畏惧性的服从。因此,在运用行政方法进行管理时,学校领导者还必须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凭借个人的某种专长特长、能力或品格,使师生员工产生发自内心的信赖和敬重性的服从。

另外,不可滥用行政方法,要把它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可单纯依靠行政方法,要把它与思想教育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行政管理的方法合理运用

行政手段的表现很大程度取决于校长的权威。什么是权威?你们是怎样解释权威和认识权威的?

作为学校领导者,校长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权威具有两重性:法定权力和个人威信。

权力是上级授予的,威信靠自己树立的。

正确运用权力,掌权为公,就会使权力产生正效应。滥用权力,权力就会产生负效应,甚至会成为被权力扼杀的牺牲品。

威信,就是威望的信誉,使人信服的一种影响力。一个校长的威信高低,并不取决于权力的大小,个人人格的力量往往大于权力的作用。

一个领导者是否有权威,关键在于师生员工是否信任你,敬佩你,拥护你,你讲的话有人听,你的决定有人执行。这就要求校长要重视人格的影响的塑造。“先做人,后做官,先修身养性,后掌权行政。”因为,用自己的行政权力强行统一意志是“力服”;以自己才华令下属服从是“才服”;以自己高尚的品德使下属自愿跟着你走是“德服”。力服只能指挥人们的行动,以德以才能正服人心(所以选拔干部有一条“德才兼备”的原则)。古人云:“德服为上,才服次之,力服为下”,“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够,而耻智之不博”(不怕自己的职位不高,而怕品德无人推崇;不羞耻于收入的不多,而羞耻于自己的才华、智慧不够博学)。毫无疑问,一个校长若能做到德才兼备,你就取得了驾驭全局的“合格证”,成为一个合格的受人尊敬的有威信的校长。

2.学校经济管理方法

经济方法的概念

经济方法是指组织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为了有效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管理者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工资、奖金、课酬、加班费、经济合同、经济责任制等经济杠杆和价值工具。

经济方法的特点

利益性。组织成员的工作动机无外乎为了谋生、发展、为社会服务,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必须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将员工的工作成效与他们的物质利益直接挂钩,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要。

多样性。反映经济方法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手段多种多样,如价格、税收、利率、信贷、工资、奖金、津贴、罚款、物品等,因管理对象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经济指标或经济手段,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经济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运用的针对性,能从不同层面上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有效地激活学校的活力。

调节性。运用经济方法开展管理工作时,对管理对象的作用方式不是强迫命令,而是运用价值机制和利益机制进行调节。在微观方面,组织通过对员工物质利益的肯定或改变,达到管理员工行为的目的;宏观方面,国家运用利率、汇率、利制、储备金等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调节。

客观性。在管理过程中采用经济方法时,必须符合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我们在运用经济管理方法调节管理对象活动时,必须尊重客观价值规律的作用;运用价格杠杆调节经济活动时,就必须考虑价值规律的作用;运用利率调节资金供求时,就必须考虑货币流通规律的作用。

经济方法的作用

(1)经济方法便于利用利益机制激励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和创造性。

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管理对象的活动,将员工的个人利益同本人的工作业绩,乃至整个组织的发展好坏直接挂钩,从而激发他们,不仅个人努力工作,尽职尽责,而且时刻关心组织的发展,组织发展的外部要求很自然地变成了员工的内在要求和自主行动,鼓励他们勤奋工作、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组织整体能力的全面提升。

(2)经济方法有利于使组织成为冥育活力井能进行自我调节的系统。

就学校内部管理而言,运用利益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发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热情,进而驱动组织机体的活力,使学校组织系统维持正常有序而高速的运转。就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而言,通过计算机行政管理系统,将外界与学校连接成一个大系统,它们在人、物、财、信息、技术等方面不断地进行交流和相互作用,使组织(学校)具有了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运用经济方法的基本要求

(1)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由于经济方法是用来调控人们的利益分配的一种手段,为了做到分配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制定明确的标准,使员工的贡献与报酬相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克服平均主义倾向。

平均主义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分配方式,容易使人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心理的不平衡,进而挫伤出类拔革的人才的积极性。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必须克服这种分配倾向,严格依据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工作质量,考虑和分配他们的经济收益,适当拉开差距。

(3)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教职工物质利益上的差距不是管理者随意划定的,而是他们工作态度、能力及工作业绩的反映。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并制定一套测定教职员工工作状况的考评办法,创设一种公开、公平竞争的组织气候,激发教职员工勤奋学习,深入研讨,努力工作,争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