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制胜:开口就能打动人,句句说到心里去
12577700000010

第10章 摸清脉络,在最合适的时机出“口”

选择时机“犯傻”

有的人喜欢表现得聪明,可能自己并不那么厉害,却总希望每个人都不如自己,这样的人是真聪明吗?并不见得,这样的人太没有心智了。有人看起来很傻,平时反应都要比别人慢上半拍,却是个“心里明白”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装傻”是一种技巧。它不是要一个人时时都在“作假”,如果这样,那这个人反成为一个比傻子还“傻”的人了,而是一个人为某种所需,而做出适时的“装傻”之举。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给他儿子写过很多信。其中有许多信的内容就是告诉他儿子做人的道理以及为人处世方法的。其中有一封是说“装傻也是一门学问”。这句话说得很好,与我们平时说的“难得糊涂”道理是一样的。

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视野都很畅通,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田成子当时也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叫人把树砍倒,没砍几下,隰斯弥又叫别砍了。他的家人问:“您怎么又这样快改变主意了。”

隰斯弥答道:“田成子是有篡位野心的人。如果我表现出能够在精微处察觉事情的真相,那我必然会有危险了。不砍倒树,未必有罪。而知道了别人的隐秘,那罪过和危险就不得了。所以我才决定不把树砍倒。”

我们都知道,“难得糊涂”历来都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臣子招致杀身之祸。

在战场上,当你与敌人交战时,不要太聪明,应学会装傻。因为当你的对手认为你很聪明的时候,他会打起120分的精神来应对你,会让你头痛不已;而当你“装傻”时,你的敌人对你就会掉以轻心。试问如果是你自己的话,会不会对一个看上去没有能力又很蠢的人太留意呢?但是胜负往往就在这一念之间。学会在敌人面前装傻,是一种示弱,但又是一种高明的策略,因为这会为你赢得时间与夺取胜利的机会,甚至是赢得敌人的友谊与宽容的机会,这样的人才更容易成功。而那些不善于适时装傻的人,到最后只有死杀硬拼,终成败将。

当今社会,有必要学会装傻,在与人交往时“傻一点”。这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到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必要时刻学会装傻才是真正的聪明的人,做人不能太单纯了,也不能表现得太聪明了,所以该装傻时就装傻。

随机应变,聪明人懂得用幽默解围

幽默是人际沟通的润滑剂。智者们善用幽默使生活中激化的矛盾变得缓和,使难堪的场面得到化解,使紧张的节奏得到松弛。

幽默是一种人生境界:是看世界的宏大眼光,是看人生的全新角度。芸芸众生所处的大千世界,不仅可以用好与坏来衡量,也可以用有趣与无聊、可笑与可悲来评判。幽默是人生经过历练后的豁达;也是积极的上进,在笑声中与世界成为朋友,在笑声中,一手拉着世界,一手牵着自我,乐观而豪迈。幽默也是可以培养的。

1.巧用停顿,意趣迸发

有一富人生性吝啬,一毛不拔。儿子大了,需要读书,他想聘请教书先生,又舍不得多花钱,因此再三讲明他的膳食供给很微薄。可是,当时的一位老先生还是一口应允了。富翁恐怕口说无凭,要老先生写一张合约,老先生写道:“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一看,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于是欣然签了字。

哪知吃第一餐饭时,富人让佣人端出一碟青菜给老先生下饭,先生说富人违约:“怎么尽是青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吗?”弄得富人啼笑皆非,连呼上当。

这里运用停顿有制造幽默,让人感觉到其发言很长,不料停顿之后意义突转,语意前后反差强烈,产生幽默效果。

2.声东击西的幽默法

声东击西法,是一种更加含蓄迂回的幽默技巧。目标向东而先向西,欲要进击先后退。利用幽默的语言来回击或反驳一些错误观点的时候,这种技巧的运用特别有力。

但是,声东击西法要取得好的效果,取决于听众的静心默思,反复品味。因为这种幽默技巧的特点是:你想表达的思想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以迂为直,被埋藏在所说出来的话后面。听众在听完话之后,必须有个回味的时间,才能体会出个中的奥秘,产生幽默风趣的情绪。

有这样一个笑话:“劳驾,请问去警署的路怎么走?”一个行人停步问路人。

“这很简单,你用石头把对面商店的橱窗给砸烂,10分钟后你就到了。”

路人似乎是答非所问,他没有具体回答去警署的路线,却提示了去警署的一种可行的办法:你只要制造事端,自然有人送你去警署。这就是声东击西法的幽默。

3.婉言曲说成幽默

有些事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太合适,容易让人误解或不愉快,婉言曲说是很好的方法,而且这种婉言曲说不同于修辞格里的委婉修辞方法,它是形成幽默的一种语言艺术。

王麻子是个极爱占小便宜的人,常常在别人家白吃白喝,吃完了上顿等下顿,住了两天住三天。一次,他在一朋友家里吃了三天后,问主人道:“今天弄什么好吃的呀?”

主人想了想,说:“今天我们弄麻雀肉吃吧!”

“哪来那么多麻雀肉呢?”

主人说:“先撒些稻谷在晒场上,趁麻雀来吃时,就用牛拉上石磨一碾,不就得了吗?”

这个爱占便宜的人连连摇手说:“这个办法不行,还不等石磨过来,麻雀早就飞跑了。”

主人一语双关地说:“麻雀是占惯了便宜的,只要有了好吃的,怎么碾(撵)也碾(撵)不走。”

一般说来,幽默应避免敌意和冲突,否则,幽默就会失去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婉言曲说是最适合构成幽默的方法。

凡有大智慧者,他们不仅仅专长于自己的一份事业,而且在待人接物上有着独到的迂回之术,他们能够在让人发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融入自己的观点。

找准最恰当的时机道歉

敢于道歉是一种勇气,也是有教养的表现,道歉能使友人和好、仇人变友人;能使恋爱顺利、婚姻幸福;能使家庭和睦、邻里愉快;能使工作顺利、同事融洽相处……总之,它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衷心道歉不但可以弥补破裂了的关系,而且可以增进感情。当别人用信件或亲自当面向你诚挚地道歉时,谁能不感动呢?原谅别人的错误能清除掉心中的怨恨情绪。宽恕是一种对健康、对情绪大有好处的事。

当然,真正的道歉不只是认错,也是表示承认自己的言行破坏了彼此关系,而这关系对彼此都很重要,所以希望能重归于好。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人不慎踩了另一个人的脚,这个人马上诚恳地向对方表示歉意,说:“对不起!”被踩的人虽疼痛未消,却也表示了谅解:“没关系!”同类情况,在一些青年乘客中有时却会出现另一种局面:踩人者无动于衷,被踩者骂骂咧咧。于是开始了一场舌战:“你瞎了眼啦?干什么踩人?”“你才瞎眼呢,没看见车挤!怕人踩,坐出租车去!”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

同一件事,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很简单,只因前者知礼,后者无礼。请不要小看这声“对不起”,它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使一场令人厌烦的无谓争吵化为乌有,使一触即发的冲突烟消云散!有些人却对提倡讲礼貌不以为然。他们说:“搞那些形式客套有啥用?”“都是些生活小事,细微末节,不值得三番五次地宣传。”

讲礼貌是“形式”吗?是的,这是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是表达一定的具体内容和感情的,这内容和感情概括起来说就是:尊重和友爱。据说,早在古希腊战争年代,双方为了友好,不再打仗,都把盔甲、面罩取掉。以后为了表示友好,就采用推开盔甲、面罩的那个动作,成为今天沿用下来的举手礼;除敬礼外,为表示友好,不再互相争斗,把手伸开,表示手中无武器,和好吧,于是成了今天握手这种礼节。

礼貌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一道桥梁。在日常生活里,一个简单的“请”字,一声热情的“谢谢”,一个亲切的招呼,并不是多余的“形式”和“客套”,而是对人尊重、诚挚的一种感情流露,它能使人感受到亲切、温暖和愉快。

礼貌问题是“小事”吗?的确,比起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它是比较小的事。但从这种“小事”里,往往可以窥见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他的品德和文化修养的高低。通常,不讲礼貌的人除了缺少习惯培养的原因外,往往在思想意识上有些毛病,或者自私、狭隘,或者骄傲自大;而讲礼貌的人则多是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的人。出于这种关心和尊重,讲礼貌的人不论对方是强者或弱者,领导或群众,好朋友或陌生人,有求于人或无求于人,在公共场合或无人监督的环境,都是一样的。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质朴、谦逊、真诚、平等待人这些优秀品质。

在生活中,无意间得罪了他人或使他人对你不满意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得体地向对方道歉,以免彼此产生不必要的隔阂。下面介绍的经验值得借鉴:

1.使对方产生情感共鸣

有两位老同志,许多年前因工作造成分歧,相互不理睬。其中一位上门化解多次,但对方态度强硬,拒不接受。这次去了,说了这样的话:“我今年60岁了,你比我大,该是62岁了吧?咱们都是过了大半辈子的人了,还有多少年好活呢?我真不希望咱们到另一个世界还是对头。你难道就不能原谅我吗?”从人生无多这个老年人易动情的话入手,使对方产生情感共鸣,终于消除了隔阂。

2.先通过第三者转致歉意

当对方正处在火头上,好话歹话都听不进时,最好先通过第三者转致歉意,待对方火气平息之后,再当面道歉。如双方僵持不下,势必两败俱伤。如一方先主动表示歉意,就有可能打破僵局,化紧张为和谐,乃至化“敌”为友。

选对方式,才能化解误会

在与领导共事时,产生磕磕碰碰可以说是在所难免。其实,矛盾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勇敢地正视它,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巧化解它,上下级之间一个最常见的矛盾就是彼此之间存在着误解和隔阂。如果处理不当或掉以轻心,误解便会成为成见,隔阂更会扩展成鸿沟,这无疑对下属是极为不利的。

由于下级和领导缺乏足够的交流,彼此对对方的情况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在判断事情上加入了更多的主观色彩和心理因素,导致对对方的不客观认识和推测。做人难,做人的部下更难,做几个人的部下则是难上加难。有时往往不经意的时候得罪了某位领导,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知,等到弄明白是某位领导误解了我们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

小刘在5年前还是基层车间的一名钳工,从厂宣传部调来一位姓方的部长见小刘文笔不错,便顶着压力将小刘调进了宣传部当了宣传干事。从此,小刘对方部长的知遇之恩一直铭记在心。两年后,小刘抽到厂办当了秘书,成了厂办王主任的部下,精明的小刘很快就得到了王主任的喜欢。

没过多久,小刘忽然感到方部长和他渐渐疏远了。一了解才知,现在的领导王主任和从前的领导方部长之间有私人恩怨,因而方部长总是对小刘心存芥蒂。

其实,引发方部长对小刘误解的“导火线”很简单:在一个雨天,小刘给王主任打伞,没给方部长打伞。这还是很久以后方部长亲口对小刘说的,而事实上小刘从后面赶上给王主任打伞时,确实没有看见方部长就在不远处淋着雨,误解就此产生了。

一气之下,方部长在许多场合都说自己看错了人,说小刘是个忘恩负义的人,谁是他的上级,他就跟谁关系好。但实际上小刘根本不是这样的人,他也浑然不知发生的这一切。直到方部长在人前背后说小刘的那些话传到小刘耳朵里,小刘才感到事情的严重性。

对此,小刘首先是让时间做公证。他相信“路遥之马力,日久见人心”,方部长在气头上说自己是忘恩负义的人,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好,现在向方部长解释自己不是那样的人,方部长肯定听不进去,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还是让事实来说话,让时间来检验吧!

其次,小刘采取了以下六个方法努力消除方部长对他的误解。

1.极力掩盖矛盾

每当有人说起方部长和自己的关系不好时,小刘总是极力否认没有此事,他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方部长和自己有矛盾。小刘此举的目的是想制止事态的扩大,更利于缓和矛盾。

2.公开场合注意尊重领导

方部长和小刘在工作中经常碰面,每次小刘都是主动和方部长打招呼,不管方部长爱理还是不理,小刘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有时因工作需要和方部长同在一桌招待客人,小刘除了主动向方部长敬酒,还公开说自己是方部长一手培养起来的,自己十分感激方部长,小刘此举的目的是表白自己时刻没有忘记方部长的恩情,又怎是忘恩负义之人?

3.背地场合注重褒扬领导

小刘深知当面说别人好不如背地褒扬别人效果好。于是,小刘经常在背地里对别人说起方部长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自己又是如何如何感激方部长。

当然,这些都是小刘的心里话。如果有人背地里说方部长的坏话,小刘知道后则尽力为方部长辩护。小刘此举的目的是想通过别人的嘴替自己表白真心,假若方部长知道了小刘背地里褒扬自己,肯定会高兴的,这样更利于误解的消除。

4.紧急情况“救驾”

平时工作中,小刘若知方部长遇到紧急情况,总是挺身而出及时前去“救驾”。如有一次节日贴标语,方部长一时找不着人,小刘知道后,主动承担了贴标语的任务。类似的事情,小刘一直积极去做。小刘此举的目的是想重新博得方部长的好感,让方部长觉得自己没有忘记他,仍是他的部下,有利于方部长心理平衡,消除误解。

5.找准机会解释前嫌

待方部长对自己慢慢有了好感以后,小刘利用同方部长一同出差到外地开会的机会,与方部长很好地进行了交流。方部长最终还是被小刘的诚心打动,说出了对小刘的看法以及误解小刘的原因——“雨中打伞”的事。小刘闻听再三解释当时自己真的没看见方部长,希望方部长不要责怪他。方部长也表示不计前嫌,和小刘和好如初。

6.经常加强感情交流

方部长对小刘的误解烟消云散之后,小刘不敢掉以轻心,而是趁热打铁,经常找理由与方部长进行感情交流。或向方部长讨教写作经验,或到方部长家和他下棋打牌。久而久之,方部长更加喜欢这个昔日部下了。小刘此举的目的是通过经常性的感情交流增进与老领导之间的友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小刘的不懈努力下,方部长对小刘的误解彻底消除了,反倒觉得以前说的话有点对不住小刘。

从那以后,方部长逢人就夸小刘好样的,两人的感情与日俱增。

领导误解了下属,有其主观上的原因,更有客观上沟通不足的原因。领导处于一个中枢性的岗位,事务繁重,责任重大,他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如人事档案、他人的汇报、一时的印象、特殊的考验而对你有所了解,但一般而言,他不会主动去找自己的下属进行沟通。这样,他便缺乏对你全面、直接和感性的认识,容易受他人意见的蒙蔽、本人直觉的左右和主观判断的影响,从而对你的言行产生认识误差。

精选时机,把握决定性的瞬间

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学问深了,就会受益匪浅;学问不深,就要处处碰壁,做不成好人,更做不成大事!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点到就行;话不在好,时机对就行!

掌握好说好话的时机,是每一个人必修的一门课程,因为如果你说的不是时候,即便你的话再好,再动听,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相反,还会给你带来反面的效果,那么你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实在是很不划算。因此,要学会根据对方的性格、心理、身份以及当时的氛围等一切条件,考虑自己说话的内容。

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一个人在那里口若悬河地讲话,可是对方却是紧缩眉头,根本就对这个人说的话题不感兴趣,即便对方一直在夸奖他,到最后,无奈之下,也会找个借口偷偷地溜掉。这就是一个时机问题了,不管一个人说话的内容有多么精彩,如果时机掌握不好,也就无法达到有效说话的目的。如果你要让对方变得愿意听你讲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你就得学会怎样选择适当的时机并且把握这个时机,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犹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一样,即便他有良好的技术、强健的体魄,但是如果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那个决定性瞬间,偏早或偏迟,棒就落空了,比赛也就输了。

因此,时机对一个想让自己变得优秀的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但何时才是这“决定性的瞬间”,怎样才能判明并及时抓住时机,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根据谈话时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说对方的心情,当时的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

另外在交谈双方中,由于各人的阅历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尽一致,各人观点的分歧、碰撞、交锋在所难免。因此,在这种时候说好话,就得根据对方的阅历和对事物的认识作相应的调整。比如说一个阅历不高、对事物认识比较浅显的人,对他说好话就必须降到他那个相应的水平,不能说大话,不能说空话,否则,对方就会认为你是在拿他开涮;相反如果是一个高阅历、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认识的人,就必须用一些高层次的好话来满足对方的虚荣心,这样也就能给对方留下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适当的时机才能这么做,不能在对方心情不好,甚至是工作不顺利的时候去说,否则就是适得其反。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交谈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表现欲,同时也就有被发现、被承认、被赞赏的内在心理需求。因此,在和对方交谈的时候,一定要满足对方的这种欲望,不能一味地跟对方说好话,适当地留一点空间给对方慢慢地品味你的好话,就像吃一道美味佳肴一样,必须要留足够的时间来品,不能像是口渴喝白开水一样驴饮。如果你只热衷于表现自己,而轻视他人的表现,对自己的一切津津乐道,而对他人的一切不屑一顾,就势必造成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不良印象,最终好话也就变成空话了。

在现代这个商业社会,更是要懂得怎样说话,怎么样说好话,以下有一则故事可以作为前车之鉴:

乔治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鼎鼎有名的大亨,资产超过10亿美元。某年,他与商业伙伴戴维从加州飞到中国某大城市,准备在那里投资建厂,因此,他需要寻找合作伙伴。经过多方努力,三天后,乔治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和他谈判的对象是我国某一大型企业的领导。这位领导之所以能坐到谈判桌前,就是因为他的精明能干和通晓市场行情的本领令乔治颇为欣赏。特别是当乔治听了这位领导对合资企业的宏伟设想后,他似乎已看到了合资企业的光辉前景。可是正准备签约的时候,忽听这位领导又颇为自豪地侃侃而谈道:“我们企业拥有2000多名职工,去年共创利税700多万元,实力是绝对的雄厚……”

听到这儿,乔治立刻呆滞了,他暗暗地掐指一算:700万元人民币折成美元是90余万,一个2000多人的企业一年才赚这么点儿钱;而且,这位领导居然还表现得十分自豪和满意,看来合作以后这个企业肯定会令乔治非常失望,因为离自己预定的利润目标差距实在太大了。还好合同还没有签,于是,乔治决定立即终止合作谈判。

眼看马上就要到手的投资就这样飞了,原因仅仅是因为一句话,况且还是因为一句好话。试想如果那位领导当时能保持一下冷静,那么这事不也就成了吗?因此只能说明这个领导说话还没找对时机,甚至说他在商场摸爬滚打几年还没有学会如何说话,还不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样的话,最终也因为这个问题而失去了一笔很大的投资,给国家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好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给自己带来好处,而是要看时机。时机对了,那就是力量;时机不对,那就成了阻碍!

插话也是有讲究的

在别人说话时,我们不能只听到一半或只听一句就装出自己明白的样子在别人说话时,我们提倡在听别人说话时,要不时做出反应,如附和几句“是的”等话语,这样既让说者知道你在听他说,又让他感觉你很尊重他,使他对你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万事都有所忌,都要把握分寸。许多人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往往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中途插嘴,这种急躁的态度很容易造成损失,不仅容易弄错了对方说话的意图,还有失礼貌。当然,在别人说话时一言不发也不好,对方说到关键的时刻,说完后,你若只看着对方,而不说话,对方会感到很尴尬,他会以为没有说清楚而继续说下去。

有不少人在倾听别人说话时表现得唯唯诺诺的样子,哼哼哈哈,好像什么都听进去了,可等到别人说完,他却又问道:“很抱歉,你刚才说了什么?”这种态度,对于说话者来说是有失礼节的事。

所以说,即使你真的没听懂,或听漏了一两句,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途中突然提出问题,必须等到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是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问:“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会使对方有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显然,对方对你的印象就没那么好了。

听人说话,务必有始有终。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有些人往往因为疑惑对方所讲的内容,便脱口而出:“这话不太好吧!”或因不满意对方的意见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当对方有些停顿时,抢着说:“你要说的是不是这样……”这时,由于你的插话,很可能打断了他的思路,使他忘了要讲些什么。

尤其对推销员来说,在与客户交谈时绝不能随意打断客户的话,而应让他心平气和地将话说完,就算他的意见不符合实际情况,也要听下去,除非情况非常特殊。

让顾客充分表达异议,即使你知道他要说什么,也不要试图打断他。对顾客要有礼貌、认真地倾听,尽量作出反应。没有任何一个客户愿意与那些自作聪明的业务员打交道。如果你不能表现出对顾客及其问题的兴趣,你永远都难以赢得顾客的信任。

冯袁在自己所在的镇上盖起了一套三层的楼房,当房子三层刚封顶时,几个朋友在他家吃饭。席间,来了一位专门安装铝合金门窗的个体户,与冯袁一见面就递了张名片。其实这个个体户的店铺门面也在镇上,冯袁虽然见过他,不过没有业务往来。

个体户与冯袁见面后,便开始推销自己的产品。听完个体户的介绍,冯袁说:“虽然我们以前不认识,但通过我们刚才的一席话,我感觉你对铝合金门窗安装的经验很丰富,我也相信你能做得很好。不过在你来之前,我们厂里一名下岗钳工已经向我提起过这事了,说他下岗了,门窗安装之事让他来做……”

冯袁的话还没说完,个体户便插话道:“你是说那东跑西走的小张吧?他最近是给几家安装了门窗,但他那‘小米加步抢’式的做法怎么能与我们比呢?”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便马上让冯袁改变了主意,他接着说:“不错,他是手工作业,没有你们那先进的设备。但他现在已下岗在家,资金不够丰厚,只能这样慢慢完善。出于同事之间的交情,我也不能不给他做!”

结果个体户只得怏怏地离开了。之后,冯袁对朋友们说:“这个个体户没听明白我的意思,把我的话给打断了。本来我是暗示他,做铝合金门窗的人很多,不光他一个上门来找业务。我已打听过了,他做门窗已多年,安装熟练,而且也很美观。但他的报价很高,我只是想杀杀他的价格,可他的一番言语攻击了我同事的人品,我宁愿找别人,也不要让他来安装。”

一个精明而有教养的人与人交谈时,即使对方发表长篇大论,喋喋不休,也绝不会插嘴。因为随便打断他人的言谈,不仅不礼貌,而且什么事也可能谈不成。

同时,你还应注意一点,当别人谈话时,不要静悄悄地站在他们身旁,好像在偷听一样。你要尽可能找个适当机会,礼貌地说:“对不起,我可以加入你们吗?”或者大方地、客气地打招呼,叫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就能很自然地打破这个情况。千万不要打断他们的话题,以免出现尴尬的气氛。

面试技巧,夺得求职先机

毫无疑问,面试对职场新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它是进入职场的第一次考验。在面试的时候,你的语言交流技巧非常重要,因为它能表现出你的成熟程度和综合素质的高低。或许有些面试者认为只要自己有真正的才能就行,其他都只是次要的问题。但是你要明白的是,你的才能只有展现出来,那些雇主才会对你感兴趣。在你的才能展现出来之前,你在他的眼里跟别人是没有区别的。

事实上,面试的过程,就是推销自己的过程。你的任务就是说服对方购买你这件独一无二的商品。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1.保持正确的仪表风度

认识到对方有决定是否录用你的权力的时候,你就要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仪表风度。你应该穿上你最正式的服装。当然,前提是不要过于繁重,因为你是要工作,而不是参加舞会。最好的办法是,穿上适合你将来的工作的衣服,它将使你给人一种非常胜任的感觉。

同样,针对你将来的工作来决定化不化妆。当然,即使要化,也不要过于浓艳。

尽量提前几分钟到达面试现场。当你到达之后,要注意你的仪表。你需要端正地坐在座位上,安静地等待面试人员的召唤。与面试人员礼貌地握手后端正地坐下,与面试人员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

说话的时候要礼貌、热情和自信。说话的时候要注意看着对方,虽然对方有决定权,也不要因为害怕而不敢看他。你应该一直面带微笑,这会帮助你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

当对方说话的时候,要面带微笑地看着他,仔细倾听他所说的话。你应该用你的言行来对他表示回应,表示你正在关注他。不要打断他的话,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你要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不要表现得低声下气,好像你在求对方一样。这是一种相互的选择,对方并不能决定你的命运。而且如果你表现得很自卑,这会让对方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

不要过于激动。即使对方对你很感兴趣,也不要忘乎所以,因为失控容易使你错漏百出。即使他已经明显地对你表现出了肯定的意向,你也不要太高兴,因为事情还有转变的可能。

2.注意语言表达

注意你的说话。你说话的声音和语调代表着你的性格、态度、修养和内涵。对一个陌生人来说,声音的特点会更加明显地传达这些重要的信息。

务必使你的口齿清晰、语言流利,不要含糊不清、吞吞吐吐。如果你能把每一个字都十分清楚地表达出来,你就会给人一种自信和头脑清晰的感觉。在现在的职场中,你的综合素质将受到更多的重视,而不仅仅是你的知识和智力。

保持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如果你平时的声音非常小,那么尽量提高你说话的音量。因为声音小会给人一种懦弱、不自信的感觉。但是也不要使你的声音音量过高,你只需要让对方听清楚,而不是让隔壁的人都能听见,否则会给对方粗鲁的感觉。而正确的语调能够给人一种亲切、沉稳的感觉,会在无形之中拉近你和面试人员之间的距离。

有些职场新人由于紧张或急于表达自己,往往在对方问他一句话后,会连续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他们说话好像是在跟火车赛跑一样。

在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同时,使用含蓄和幽默的语言,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气氛,拉近你和面试人员的个人距离,这将使你获得更大的成功。当然,这些语言技巧都不要使用得过多。

3.从容地表现自我

一开始,面试人员通常会要求面试者作一个自我介绍,这是自我表现的第一步。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虽然你最了解自己,但是要通过几句话——的确只有几句话——就让别人了解你却并不容易。

你首先需要知道你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你究竟是谁,而不是跟对方闲聊。因此,你可以简单地介绍你的姓名、性格、学历、工作经历等一些基本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很重要,也可能并不重要,关键要看雇主更加看重哪一方面。不过,要记住的是,这只是自我介绍而已,你不需要把你想说的话全部说完,接下来你可以慢慢补充。

面试人员最关心的可能是你的能力,从而判断你是否胜任你希望获得的工作。许多面试者总是想表现得很优秀,在他们的言谈之中,好像在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我什么都能做。”也许这是真的——但是能做不代表一定能够做好。雇主希望找到的是能够真正做事的人,而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

把自己的特点表达出来,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需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你的优点和缺点。不要把面试人员当做傻子,否则他们也会像你这么做的。重要的是要让对方认为你的确适合你希望获得的工作。

4.妥善处理问题

有一些在面试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也正是求职者经常犯错误的地方。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工作?”应试人员通常会这么问你。有些人回答得莫名其妙,这让应试人员认为他们没有什么头脑。他们说:“我想来试一试,毕竟多一个机会。”或者“本来我不想来的……”当他们说出这样的话之后,他们几乎已经没有成功的可能了。

应试人员这么问通常的意图是,想了解你的职业目标和你对公司的熟悉程度。当认识到这一点后,你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你必须把自己的志趣和你将来的工作、公司联系起来。比如,“贵单位的管理理念正符合我的工作信念”,这样的回答是十分合理的。

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自己有什么不足?”应试人员问这个问题,是想了解你的诚信度和你是否与你应聘的职位相匹配。一般人只会顾及到两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他要么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缺点都说出来,以求给应试人员一个诚实的印象;要么掩饰自己的缺点,向应试人员撒谎。

自然,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比如,如果你应聘的是一个财务工作,你可以这么说:“我是个慢性子,这使得我常常对每件事情都考虑得很细致。”又比如,你笼统地说:“我的确有很多缺点,但是我想这些缺点并不会影响我的优点的发挥。”

应试人员通常还会这么问:“如果你的意见和上司的意见发生了冲突,你会怎么做?”这种假设是想试探你的沟通能力和自我认同感。你的回答应该是:“首先,对上司的意见进行思考,因为毕竟他比我更有经验,看问题也会更加全面和深刻一些;其次,如果我的确认为我的意见更加准确,那么我会把我的意见和上司进行沟通,相信他也会赞同我的意见,因为毕竟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当然,在沟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一定的技巧。”

第四个问题是你关心的,那就是薪酬。求职者即使不认为这个问题是最重要的,至少也会认为它很重要。如何跟面试人员谈论薪酬问题十分关键,它对你面试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

大胆地说出你的期望薪酬,不要说“按照公司的规定办”之类的话,这表明你对现在的工作并没有很清楚的认识。当然,你的期望薪酬应该跟公司和你个人的要求都相符合,过高或过低对你都没有好处。给出一个可以浮动的范围,这样让对方有考虑的空间。一般而言,如果你的确很适合的话,雇主不会让你失望的。

给对方一个漂亮的台阶

当你发现对方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时,为了使对方能够尽快地改正,于是你好心地对他说:“看,你刚才说的有这样一个错误……”你满以为他会感激你,但是结果却让你很意外,甚至让你感到不可理喻——他坚决不承认自己犯了错误,更不用说感激你了。

你没有必要因此而责备对方,这种事情太常见了,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毛病。当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尤其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的时候,一般人似乎都受不了。他会因此而产生一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抵触,正是这种力量迫使他拒绝接受你的批评或指正,即使他明明知道你是为他着想的。

有一个公司老总要宴请一个重要客户,让新来的部门主管作陪。饭局定在最高档的酒店里,与宴者都是些重要客户,宾主之间把酒言欢,其乐融融。酒至半酣,一个客户将手搭在老总的肩上,略带醉意地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酒真是个好东西,也难怪诗仙杜甫连好马也不要了。”听了客户的话,有的说客户说得有道理,也有的说这客户是高雅之人……突然,新来的业务主管大声说:“老兄,不对吧,什么时候诗仙变杜甫了。”众人停顿了一秒,客户的脸变成了酱紫色,老总见势头不对,赶紧将酒杯端起来说:“管他什么诗仙不诗仙的,我们干了这杯,大家都是酒仙。”于是大家都频频举杯,将事情一带而过,新来的部门主管还在那里跟身边的人说谁是诗仙,谁是诗圣的,老总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饭局刚散,老总就对新来的部门主管说:“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商务谈判,日常小事又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出点错误大家一笑带过就好,何必咄咄逼人呢?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找出一个证据,去指责别人的错误呢?你这样做会让别人对你产生好感吗?你为什么不能给他留一点点面子呢?他并不想征求你的意见,也不想知道你有什么看法,你又何必去跟他争辩呢?你应该给别人留一个台阶!”

这个新来的主管的咄咄逼人的性格是没有人喜欢的,生活不是学术交流会,没有必要那么严谨,为什么要那么较真呢?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点雅量,给别人留一个台阶,这在当众讲话中更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任何一个正常人愿意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自己的隐私一旦在公众面前曝光,就会感到无比难堪或异常恼怒。因此,在人多的场合之下,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一般应小心避免让对方当众出丑。你可以向对方暗示,给其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但切记不可过分,点到为止即可。

其实,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有些失当,等等。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以为“这回可抓住笑柄啦”,来个小题大作,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对你反感或报复,而且也不利于你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的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为此,当你遇到某些意外情况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时,一定要给对方提供“台阶”下,比如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时为对方挽回面子,对方就会对你感激不尽。

适时的糊涂,化解危机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其实有时候糊涂一点,比耍小聪明好。

有些事情,与其严肃认真地去面对,还不如故作不知,因为一旦表现得很严肃,就会引起对方同样的高度重视,当事情已经发生而无法改变时,要想不引起对方重视,装傻有时不失为一种妙计。

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显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事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不领会大智若愚之意,谁就是真正的傻瓜。

有时候,装傻也是迷惑别人、以退为进的策略。

三国魏明帝曹睿死时,太子曹芳年幼,大将军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佐太子执政。

曹爽是皇室宗族,自从掌握大权后,野心勃勃,要独揽大权。但司马懿是三朝元老,功劳高,有威望,而且谋略过人,在朝廷中有相当大的势力,因此,曹爽还不敢公开与司马懿斗。而司马懿也想夺权,他早把曹爽的举动看在眼里,但表面上仍然装糊涂,后来,干脆称病不上朝。

正始九年(248年)冬天,曹爽的党羽李胜出任荆州刺史,曹爽令他以向司马懿辞行为名,察看他的动静。司马懿早就看出李胜的来意,便装起病来。见李胜时,他让两个婢女扶着,手中的衣服连连落在地上。他又用手指指嘴,意思是说我渴了,婢女端来一碗粥喂他,粥却从他的嘴角流出,流满了前胸。李胜见到这种情况,不禁生出怜悯之心,说:“听说您旧风疾复发,没想到病成这个样子!”司马懿说话非常缓慢,才能接得上气。他说:“听说你要到并州为官,那里接近胡人,你要好自为之。”李胜说:“我不是要去并州,而是去荆州。”司马懿又装作没听清,胡乱打岔,李胜一再大声解释,司马懿才听明白。他说:“你要到荆州作刺史,我料想快不行了,这可能是与你的最后一面,我们今天是生死之别,我要让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与你结为朋友,你不要抛弃他们。”说完这话便流泪哽咽,样子十分凄惨。

李胜回去后,向曹爽汇报了司马懿的情况,曹爽便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后来司马懿乘曹爽不备,发动政变,夺得大权。

世路难行,但又不能不行,怎样才能行得稳,行得通,行得俏,这就看你的学识了。历史上“装聋作哑”、“装疯卖傻”的例子不在少数。其实,不管是装疯卖傻也好,还是装聋作哑也罢,都是在现实的强大压力之下,为自己找寻一个可以避免受伤害的壳,以便可以躲藏起来。《青春之歌》里那位渣滓洞监狱里的革命者,装疯装哑逃过了敌人的注意和检查,出色地完成了地下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狂人日记》的作者鲁迅,以狂人之口叫出了那个时代的巨声呐喊——“救救孩子”,道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性,因作品之狂而躲过检查流行于世。

是的,物极必反,当现实的局限使得我们不得不舍弃自我,从众合流,委曲求全,遭遇打击时,就不得不找到一个硬壳藏起来呀!

傻人多福而聪明人易败,初看是天道反侧,其实是一种必然。太聪明的人自恃其过人之处,所以难免嚣张狂妄,锋芒毕露,举手投足间便流露出一种小聪明的浅薄与轻浮,轻则惹人讨厌,重则遭人忌恨,“士人自恃有才,目中无人者,不遭大祸必奇穷”。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还是收敛起你的锋芒,低调从事。

也许你会说,总是装傻别人不会真把你当傻子吗?其实,装傻也只是在该装的时候装,只要一有表现本领的机会,你还是要充分把握,做出过人的成绩来,这样大家自然就会知道。而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就好像是你额上生角,必会触伤别人。如果你自己不把角磨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一旦被折,其伤害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