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定势思维,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指人们习惯性地按照过去的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对待问题和处理事情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和模式。
不可否认,思维的定势对人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某一认知方式进行思维,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有效。
定势思维具有积极的一面,从而要求人们养成一些好习惯。然而,定势思维还有消极的一面,它容易使我们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以不变应万变”的解题习惯。
因此,我们要学会突破定势思维。
[从一个游戏说起]
一次,我和好友们聚会,大家玩得都很开心。回想起来,这当中有一件事很有意思。那天闲聊中突然有个朋友提议,想跟大家玩一个游戏。大伙儿一听,很是高兴。
那个朋友便问:“用两个阿拉伯数字‘1’能组成最大的数是多少?”他的话刚一说完,大伙便迅速回答“11”。“那么,3个‘1’能组成最大的数是多少呢?”“111.”大家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时,只见那个朋友微微一笑,又接着问道:“由4个‘1’能组成的最大数是多少?”这回大家仍然很快地回答:“1111.”“错了!”朋友一听,笑出了声。大伙愕然。过了一会儿,朋友说:“现在,我告诉你们正确答案是‘1111’,也就是11的11次方。”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请你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回答错了?”那朋友提出这个问题后,停了一下接着说,“你们很快就说是‘1111’,这是大家习惯于运用一种在数学上叫‘类推式’的方法,来解决同类或相似的问题,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讲叫‘惯性轨道’。然而,一个人在处理事情时要是不能突破思维定势,就像这种猜数一样,容易出错。”
讲到这里,我想到了“自我设限”。自我设限也是一种定势思维,会成为人们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这是一件流传甚广的趣事,现在读来仍让人掩卷深思。
事情是这样的,心理学家们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称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以适应环境,每次跳跃总保持在罩顶以下的高度。接下来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这时跳蚤已无法再跳了。科学家于是把玻璃罩打开,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变成“爬蚤”了。
跳蚤变成“爬蚤”,并非因为它已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习惯了,麻木了。最可悲之处就在于,实际上的玻璃罩已经不存在,它却连“再试一次”的勇气都没有。玻璃罩已经罩在了潜意识里,罩在了心灵上,它已习惯了爬,而没有了跳的欲望。欲望和潜能被自己扼杀!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自我设限”。
具有“自我设限”的动物不只是跳蚤,心理学家们对猴子、鲸鱼、鼹鼠、松鼠、苍蝇等许多动物进行试验,也发现类似的现象。
我们来看一下心理学家们做的鼹鼠与松鼠的试验。
他们把一只鼹鼠和一只松鼠同时装进了空的水泥管道,管道被埋入地下,一端通向地面的出口,另一端则用玻璃封住,并且在玻璃外面安装了一盏光线微弱的灯。
被关进水泥管后,两只动物都在寻找出口。
松鼠看到管道一端微弱的灯光,它奋力扑向光源,可是灯光被玻璃隔住了,一次一次地,松鼠努力又失败,但是它不肯放弃,直到筋疲力尽。
而鼹鼠的视力几乎等于零,它在水泥管里根本无视交通规则,横冲直撞。可就在松鼠对着光源穷精竭虑的时候,鼹鼠却找到了另一端的出口。不过,遗憾的是,一出地面,鼹鼠就被吓住了,相比地下冰冷的水泥管,阳光更令它不适应,于是它只好退回黑暗中。
像松鼠,被自己熟悉的目标吸引,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可是努力却都成了徒劳,其实,阻碍它的正是它所熟悉的目标,成功并不只是玻璃墙后的那盏灯。而鼹鼠,靠着自己的蛮力和运气闯出了一片天,可是即将收获时却失之交臂。其实,阻碍它的是眼高手低的自己。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逗蚂蚁的事情,用卫生球画个圈把它围住,它就会在圈儿里爬呀爬的,总也爬不出去。
但是,心理学家在对苍蝇进行试验时,发现它们在玻璃瓶中并不刻板,能随机应变,敢于冒险,从而突破自我设限。人也一样,有不少人能像苍蝇一样突破自我设限,但也有许多人像跳蚤、松鼠和蚂蚁一样,无法突破自我设限,不能展翅飞向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判断一只开水瓶是否保温,只需把开水瓶口靠近耳朵,会“嗡嗡”作响的便是保温的。后来一只开水瓶不保温了,要扔掉时拿起来放到耳边一听,里面仍旧“嗡嗡”作响。原来这种判断方法并不可靠,而我们很多人却一直在用它。
我们从前人那里继承了许多所谓的“经验”,但正确与否,却很少人去验证。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种叫“经验”的东西蒙蔽了眼睛,束缚了思维,哪怕是一个很小很明显的谬误,也难以推翻。像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在空中自由下落,重的比轻的落得快,后人们都把它视为“真理”,一直到了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试验证明以后,世人才逐渐认识到,曾经的“真理”其实是谬误。
据说北美洲有一种特殊的大黄蜂,体积硕大异常,翅膀却小得可怜,倘若以翅膀与身体的比例来看,差不多和鸵鸟一样,那种单薄孤弱的翅膀是不具备飞行能力的。有意思的是,这种大黄蜂却不想像鸵鸟一样只在陆地上奔驰,它们硬是颠覆了物理学的概念,毫无困难地在天际翱翔。
昆虫学家仔细观察后发现,大黄蜂在初次飞行前根本没有特别训练,每只快要成熟的黄蜂,望着天空四处飞舞的前辈,好像在宣告天空本来就是它们的领域一般,振翅,再振翅,薄弱的翅膀便载着庞大的身躯离地。
生物界就是存在着如此奇妙的现象,原本不可能飞翔的大黄蜂却拥有一片天空,似乎在这些原始生物之间也存在着企图心强弱的差别。若是我们用人类的术语来形容它们,那么大黄蜂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终致成功的代表,跳蚤则沦为“画地自限”的象征。
读后有智慧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一些沿用已久的经验,常常会把它们当做办事规则。规则并非坏事,但视所有的规则为天经地义就会误事。
人一旦形成了习惯的思维定势,就会习惯地顺着思维的定势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这是很多人的一种愚顽的“难治之症”。
因此,当我们在做事中陷入困境或感到迷茫时,尝试走别的路,也许前方就是一番新的天地,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甚至创造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