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定式是对男女两性的压迫,无论男人女人都应当设法摆脱这种压迫,争取过上自由的生活,使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实现。
在性别问题上的本质主义观点特别强调性别角色定式,强调男女两性的气质差异,对男女两性的气质做了大量的区分和概括,例如:科学对诗意;活力对和谐;力量对美丽;智力对爱情;理性对浪漫等等。
关于两性气质的论争在哲学层面集中在以下几对概念上:
第一是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区分,认为女人天生富于感情,缺乏理性,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有人甚至认为,女人根本不懂人必须根据原则行动的道理,由于她没有连续性,她体会不出对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逻辑佐证的必要,她可以被认为是“逻辑上神志不清的”。“女人只是长大的孩子;她们有着娱人的口舌,有时显得机灵,但却没有实在的理性或理智……事实上她们只有两种情感:虚荣和爱情。”
第二是关于自然和文化的性别归属。很多人相信,女性更接近自然,男性更接近文化。理由有:女人的肉体看去更接近自然;女人的社会角色更接近自然;女人的心理更接近自然。不同意这种划分的人们则反驳说:女人并不比男人更接近于自然,男女两性都是有意识的,也都会死去,没有什么现实的证据表明一种性别比另一种性别更接近自然,或更远离自然。
第三是关于哺育性的问题。人们容易把哺育性同女性联系在一起,认为由于妇女的生育和哺乳活动,使她们具备了一种养育的特性,并使她们更乐意从事养育性职业,如护士、保育员等。但也有人提出,虽然生育的功能把男女两性分开了,但是这个因素对于两性从事职业的影响并不总是一致的,例如,在西方社会中,医学主要是男人的事业,但是在前苏联,它主要是女人的事业;在欧洲,农业主要是男人的事业,在第三世界国家,农业却主要是女人的工作。
第四是关于攻击性的问题。人们总是把攻击性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把柔顺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当人们衡量男人时,所用的标准是强壮、粗矿、能干、自信;当衡量女人时,所用的标准则是娇小、细致、柔弱、体贴、美丽、优雅等。还有社会生物学家试图从进化论角度来解释男性的攻击性,他们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为什么多数动物的雄性比雌性身体大、较有攻击性?这是雄性动物为了获得与雌性交配的特权而在自己性别中开展竞争的结果。雄性搏斗,雌性选择。攻击性适合于雄性的竞争,所以攻击性是性交选择的产物。
第五是关于公领域与私领域的划分,主要是指把人类活动的领域划分为两个,一个是公领域;一个是私领域。公领域是男人的活动领域;私领域是女人的活动领域。由于挣钱工作与家庭的分离,强化了男人是家庭供养人的观念。人们大都认为,女人与生俱来的位置是在家里,是以家庭这个私人世界为其主要活动领域的;而男人则以工作和政治这些公众世界为主。社会上流行着这样的谚语:男人为土地而生,女人为炉灶而生;男人为剑而生,女人为针而生;男人用头脑,女人用心灵。更简洁的说法是:男主外,女主内。
由于女权思想的深入人心,人们大都已经认识到,上述性别角色定式是对女性的压迫。在近一百年间,随着男女平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女人走出私领域,进人公领域,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理性和攻击性,努力打破性别角色的思维定式,生活得越来越自由和自信。然而,人们不容易认识到的是,性别角色定式也是对男性的压迫。这种压迫不像对女性的压迫那样直观,而是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施行的。比如,有一位男士,他的个性是感情超过理性的,或者是哺育性超过攻击性的,或者他热衷于私领域,不喜欢公领域的生活方式,或者在公领域中不大成功,那么他所承受的压力就特别大,这就是性别角色定式对男性的压迫,使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而自信地生活。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性别角色定式是对男女两性的压迫,无论男人女人都应当设法摆脱这种压迫,争取过上自由的生活,使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