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学的16堂人生哲理课
12561200000008

第8章 越早注重性格的培养,就越有利于日后的发展

在中国,公元前 5~4 世纪的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性习说。他认为人生来禀赋差异不大,是后天造成了较大的差别。比他晚一个多世纪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环境与教育扶植善性,而不使之泯灭,并发展成“仁、义、礼、智”。相反,比孟子稍晚些的荀况则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环境与教育去恶育善。这些理论都强调了环境对人们性格的影响作用。

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生活环境和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往往使人的性格发生明显的变化。如在某种环境和家庭影响下成长的儿童,养成了怯懦、孤独的性格特点,当他进入学校,经过集体的熏陶,随着社会交往的日益增多,就可能使他们原来的性格特点有显著的变化;一个活泼愉快的学生,也可能由于某种严重的打击,精神上蒙受挫折而变得忧闷抑郁起来。

客观环境的影响,需要通过人的主观因素起作用。意识的自我调节对性格的履行起着重要作用。幼小儿童的行为方式没有定型,意识的自我调节水平较低,他们易受环境影响,性格的可塑性更大;当一个人的社会知识经验丰富了,出现了比较系统化的思想,形成理想、信念和世界观时,他们的性格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在自我调节的水平上得以发展、改造。虽然成人的行为方式比儿童稳定,但其性格也仍具有可塑性的一面。

性格的可塑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因为作用于性格的诸因素是不断变化的。性格的可变性,决定了性格是可以培养的。对于青少年来说,越早注重对良好性格的培养,就越有利于日后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塑造和优化性格的关键时期,如果感觉自己的某些性格不够好,可根据以下 5 个原则着手进行塑造和锻炼。

(1)循序渐进原则。

莎士比亚说:“金字塔是用一块块石头堆砌而成的。”优良性格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同样,不良性格的克服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是一种相当稳定的个性特征,这种稳定性特点决定了性格的形成和转化只能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一个一向心急火燎、办事急躁、快手快脚的人,要他一下子变得稳重镇定、泰然自如,那是很困难的。同样,一个心胸狭窄、性格暴躁的人,要他马上变得雍容大度、豁达宽容,也是办不到的。因此,无论是克服不良性格也好,还是塑造优良性格也好,都必须坚持循序渐进、从大处着眼小处做起的原则。

(2)渐变转化原则。

人的情绪是性格的特征指标之一,它对性格的形成和转化具有诱导感染作用。比如,一个性格暴躁、个性很强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培养安定平静、从容不迫的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心平气和的心境,以促进暴躁性格的渐变转化。一个人如果能经常地消除烦恼、愤怒、急躁等不良情绪,对克服急躁易怒的不良性格肯定是有好处的。积极性的情绪鼓励愈经常愈持久,对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培养也就愈有利。

(3)以新代旧原则。

一种不良性格形成后,要改变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办法之一就是从改变习惯入手,用新的习惯来克服和改变原有的性格弱点。习惯是性格形成的基础,一个人性格中的很大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一种已经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性格,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反之亦然。

因此,培养新的良好习惯去取代旧的不良习惯,对于克服和改变原有的性格弱点是很有帮助的。比如,你向来好胜逞强,办任何事情都不甘示弱,因此而经常使自己惴惴不安、精神紧张。为此,你就要放弃做一个“强人”、“超人”的企图,中止以眼前胜败来衡量成绩的习惯,而培养起从大处着眼、从长处看问题的习惯。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断以新的良好习惯去取代旧的不良习惯,那么优良的性格就能逐步形成并巩固下来。

(4)积累性原则。

一个人的性格,一般都可以表现为临时性和稳定性两种不同状态。稳定性状态始终存在于个人的性格特征之中,而临时性状态仅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环境和过程之中,一旦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它便不复存在。比如勇敢,在有些人身上即表现为一种稳定性性格,不论什么情况,他都是勇敢的;而在有些人身上则仅为一种临时性状态,即他只是在某地某时某事上才表现出勇敢。当然,临时性状态是不巩固的,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它就会消失。但这并不是说,临时性状态和稳定性状态是互不相容,不能转化的。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把临时性状态作为培养良好性格的起点,并使这种状态始终保持下来,积累起来,使之逐步成为稳定性状态,那么,就能达到优化性格的目的。

(5)自我修养原则。

性格优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人自我修养水平不断提高和强化的过程。两者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为此,你必须要以坚强的意志,进行持久不懈的自我修养。要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要善于抑制旧习,克服不良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