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学的16堂人生哲理课
12561200000017

第17章 青少年一定要积极弥补实践和动手能力差的缺陷

原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前几年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大型调查,它的调查对象是学完了小学自然的全日制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学完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的初三以及高三年级学生。测试的主要内容是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小学自然各科的实验动手能力。

结果令人十分尴尬:高中和初中学生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实验能力总成绩不及格;小学生自然实验成绩刚够及格线。具体表现在:能简单操作,而不能细心操作;能模仿照做,而很少设计思路。一些学校甚至从来没有开设过实验课;还有相当一些学校,实验项目极少,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照着实验说明“照方抓药”,根本没有机会自己设计方案。这充分说明,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缺乏实践知识的能力,不能从知到做,学以致用。

虽然这项调查是针对学校的实验教学进行的,却反映出了青少年实践能力差这一根本性问题。其实,孩子们实践能力差又何止体现在这一方面?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这样的现象:

大学开学,父母千里迢迢把已成年的孩子送进大学;开学已经一个星期了,但校园里仍处处可以看见照顾孩子的父母的身影……

某市教育学研究会对 1700多名青少年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说明了家长的包办代替太多,使孩子们失去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问到“你遇到失败打击的时候能顶得住吗?”时,30%以上的中小学生、42.5%的大学生回答是“一般”或“顶不住”。主要理由是:“没有经受过失败的打击,缺乏锻炼”,“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我没有顶住失败和打击的勇气”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呼唤实践能力的社会。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将是一事无成。因此,专家呼吁:现代青少年要自觉地投身实践,经得起锻炼和摔打;要克服惰性,培养强烈的参与意识;不要只是满足于看看、想想,还要强迫自己去操作,去实践,将设想转化为物质。青少年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自我培养,积聚动手能力。

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在这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教育学生必须一丝不苟、亲自动手、扎扎实实地做实验。平时,他经常一边讲解,一边做实验演示,并招呼学生到近前处仔细观察。到了晚年,他仍坚持亲自上阵做动物实验。他十分敏锐地关注学生的工作细节,细心查看他们的实验记录。对重视实验的学生,他总是赞赏有加;反之,他则声色俱厉地加以批评。有一个军医实验员,为取得“医学博士”身份跨入了研究单位。他在实验时,总是叫服务员做动物手术,不肯自己动手解剖。巴甫洛夫严厉批评了他,鲜明地指出:“要对某个专题有兴趣,那就劳你的驾,从头到尾自己动手。要用自己的手和自己的眼睛!这是我们的最高原则。”

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灌输知识花的时间较多,而启迪学生独立思考、强化实际训练,让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探索钻研等方面显得薄弱。

现代教育要在鼓励学生弄通课本知识的同时,更侧重实际的训练和锻炼。多让学生参加解决一两个实际课题,或是模拟性的实际课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内知识,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应用知识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开发知识价值的能力大大增强。只有将坚实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和应用方面的严格训练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青少年本人一定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注重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其实,做到学以致用并不难,如果能够从下列几方面去做,就会尽量避免读书与实际脱节的倾向:

(1)在广泛涉猎的同时,要经常注意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新闻,查看网络的新闻信息,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

(2)要在读书的同时注意思考,尤其要重视联系实际问题,要注意读那些现实性、指导性强的书籍,把书本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3)要经常走出校园,同广大的民众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的技能,拓展自己的思路。

(4)要在掌握理论的同时,注意养成经常动手的习惯,通过亲自实践来印证或修正、补充和完善理论,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效果。

(5)要经常检查、反省自己的读书学习是否紧扣实际需要,是否真正增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防止为读书而读书,以至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倾向。

总之,现代青少年要防止成为只会读书不会运用的书呆子,只有这样才能使读书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才能在实践中很好地运用从书本中得来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