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档案信息检索
12551300000051

第51章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简介

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INTERNET(INTERCONNECTEDNETWORKS),又称因特网(我国正式定名),是指共同遵守TCP/IP协议互相连接起来的全球所有计算机及其各级网络的统称,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开放式的、由大量计算机通过路由器和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

一、互联网的起源

互联网最初起源于ARPANET(阿帕网)。1969年,美国国防部(DOD)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ARPA)开始创建一种实验性质的军用计算机网络,命名为ARPANET(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NET-WORK),开始只设立了4个网点。20世纪70年代初,这个网络正式运行,称ARPA网。各网点之间可以发送电子邮件(E-MAIL)、进行文件传输(FTP)和远程登录(TELNET)。通过该网络,美国几个军事研究机构实现了利用计算机主机的连接,形成一个新的军事指挥系统。由于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体系结构的发展,互联网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

因特网的成功运行,吸引了包括非军事机构在内的许多单位,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开发了拥有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相连的网络。当时全国的许多大学和学术机构把已经建成的一批地区性网络与这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相连,形成了一个新的广域网———NSFNET,该网络上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进行通信,从此,互联网进入了真正的快速发展阶段。ARPANET逐渐被分为与军事有关的 MILNET和与军事无直接关系的 ARPA-NETINTERNET;而采用INTERNET的名称则是在 MILNET实现和NSFNET连接后开始的。随后,其他联邦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相继并入INTERNET,NSF巨型计算机中心则一直肩负着扩展INTERNET的使命。1988年NSFNET取代了ARPANET成为INTERNET的骨干网,1990年ARPANET停止运行。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并利用INTERNET相互连接,逐渐形成世界范围的INTERNET。

20世纪80年代,INTERNET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不单有量的变化,也带来了质的某些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粹”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逐步把INTERNET当做一种交流与信息传递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INTERNET开始了商业化的步伐。大量商业机构的进入是INTERNET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1991年,“商用INTERNET协会”(COMMERCIALINTERNETEXCHANGEASSOCIATION),在GENERALATOMICS、PERFORMANCE SYSTEMSINTERNATIONAL、UUNETTECHNOLOGIES3家公司的支持下成立,该协会宣布它们的INTERNET子网可以提供给用户作为任何商业性用途来使用。这一变革的出现,使其他INTERNET的子网拥有者看到了将INTERNET用于商业用途所蕴涵的巨大潜力,开始纷纷作出类似的承诺,而这些INTERNET子网提供者便是INTERNET商业化服务提供商的雏形,之后,工商企业开始真正大规模地进入INTERNET。

二、互联网的发展

INTERNET经历了研究网、运行网和商业网阶段,迅速在社会上普及起来,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INTERNET逐渐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用户最多的综合性多媒体信息网络。INTERNET连接的主网系统数量每年都在成倍地增长,截至2007年1月,全球互联网已经覆盖五大洲的233个国家和地区,网民达到10.93亿,用户普及率为16.6%,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之网”。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在为INTERNET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数据库技术的诞生,特别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出现,使得将大量的信息放入计算机网络成为可能;利用检索工具,人们能够迅速地从网络上检索和得到他们所需的信息。特别是万维网(WORD WIDE WEB,即 WWW)技术的出现,人们可以使用超文本(HYPERTEXT)格式把文字、图像等信息汇于一体,放入数据库中,极大地丰富了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

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一个世界性的计算机网络,而是成为全球信息资源的集合,这些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实用性强、可共享,涉及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保守估计,互联网上每天发布的新信息总量至少为450MB,而全网所拥有的信息总量约在20TB以上。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在无人为干涉的情况下是自由流动的,于是通过信息在网上的传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从互联网上方便地获取各种不同的信息。如: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市场信息,还可以通过创建本企业的主页(HOMEPAGE),在网上发布企业信息,宣传企业形象,推销企业产品,进行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甚至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络商店或经销点,实现经营业务的虚拟操作。

三、互联网在中国

我国的INTERNET发展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计算机应用所等单位在INTERNET上登记了。CN域名,通过欧洲的计算机作为网关和域名服务器接入INTERNET;1993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通过专线接入欧洲,成为我国首家连入INTERNET的单位。第一批INTERNET使用者是全国1000多名科学家。此后,中国有计划地开始了互联网建设工程。1994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建立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 NCFC(NATIONAL COMPUTER&NETWORKINGFACILITYOFCHINA,即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工程),开通了速率为64KBPS的INTERNET国际出口专线,中国网络域名也最终确定为。CN。

1995年,中国开始进入INTERNET商业应用阶段。1995年5月,当时的邮电部开通了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提供INTERNET服务。1996年9月,电子工业部中国公用经济信息网CHINAGBN(金桥网)开通,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和INTERNET服务。经过不懈的建设,目前我国已形成由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和中国金桥网(CHINAGBN)四大互联网络格局。

中国互联网发展起步虽然比国外互联网晚,但其发展速度却是令世界瞩目的,中国网民规模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正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写照。据2009年7月16日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规模(3.38亿)、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1296万)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继续领跑全球互联网。其中,与网民规模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

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网民结构特征的变化,上网设备成本的下降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但要注意的是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仅为25.5%,这一普及率只略高于全球21.1%的平均互联网普及率。中国的邻国韩国、日本的普及率分别为71.2%和68.4%。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有相似性的俄罗斯互联网普及率则是20.8%。一方面,中国互联网发展与互联网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整体经济水平、居民文化水平还需要再上一个台阶,才能够更快地促进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互联网普及状况说明,中国的互联网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发展潜力较大。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除了宽带接入方式使用互联网的居民外,使用其他方式接入互联网的使用者规模也在急剧增加,尤其以手机上网人数的增加最快。享受宽带接入服务的网民越多,中国的互联网接入情况就越好。据2009年7月16日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9年7月中国宽带网民规模已达到3.2亿人,占总网民数的94.3%;网民数量较2008年底增长13.4%,半年增长了4000万;较2008年底上升了3.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1.55亿,约占我国网民总数的一半(46%)。半年内有过手机接入互联网行为的网民比例达到28.9%。手机上网以其特有的便捷性,在中国发展迅速。手机上网的发展,使得网民的上网选择更加丰富,手机上网情况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网民上网条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