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最草根生活
12549200000013

第13章 我要把西溪的名气搞大

西溪湿地你有没有去过?去过的话,对里面的地形肯定印象蛮深的吧?对的,那里面塘连塘、坎连坎,就好像迷宫一样,地形特别复杂,外乡人走到里面出都出不来。听老人们讲,日本鬼子来的时候,走到西溪的芦苇荡边上,就不敢再进去了,怕进去之后迷路,小命保不牢。

不过西溪的地形再复杂,在我的心里面却是清清爽爽的,因为我已经研究西溪整整十年了,这里的每一口塘、每一道坎、每一座庵、每一个故事传说,都装在我的脑子里,这一点不夸张的。

我是蒋村深潭口村蒋家南兜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听父辈们说,在西溪腹地深处的秋雪庵里,就有我们沈家的牌位,那时候他们每年都要去那里祭祖的。我父亲是以捕鱼为生的,我们蒋村到处是塘,绝大部分村民都有捕鱼的绝活,我们这里捕鱼的方式也蛮特别的,不是用渔网来抓,而是用线钓钓的。我父亲还算能干的,除了放线钓捕鱼,他还能给别人看病,所以我们虽然有八个兄弟姐妹,日子过得还算是可以的。不过我读书的时候正好碰到文革,结果断断续续地,直到15岁才读完小学,之后就开始参加劳动生产了。所以我的文化程度蛮低的。

我当过村治保主任、机耕队队长,到1983年,我自己买了一辆拖拉机搞起了运输。农忙的时候,我开着拖拉机去种田,农闲季节,就进城用拖拉机给几所学校拉砖头。后来,我又跟别人合资搞家用电器,虽然没有成功,却因此结识了不少人,还引进了一家企业到我们蒋村来落户,我就在这家企业负责后勤总务工作。

我们企业的负责人倒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因为受到他的影响,我逐渐也开始对一些历史文化的东西来兴趣了。1997年,浙江省旅游文化研究会成立杭州西溪旅游文化研究组,我作为蒋村本地人,又对历史文化有兴趣,所以就成了组员。1997、1998年,西溪文化研究组连续召开了两次西溪开发研讨会,就是这两次研讨会,激发了我对西溪历史和文化的浓厚兴趣。我好像是突然发觉,原来我们蒋村的历史这么有意思啊?于是我就产生了要系统研究一下西溪历史的想法。

为了收集有关西溪的资料,我几乎跑遍了杭州的所有书店。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从南山路一直寻到鼓楼,都没有找到书店。我不死心,又从鼓楼向北,一路继续寻到德胜,总算被我发现了一家书店,里面有跟西溪历史相关的书籍。

那是一套《武林掌故》,有整整6函240本,我翻开目录一查,里面居然有6本是反映西溪历史的。当时我真是兴奋极了,赶紧翻到后面看价格,一看价格,心都冷起半截:要整整6500元呢,都相当于我好几个月的工资了。可是我实在太想要这几本书了,怎么办呢?我就跟书店老板商量,能不能就卖我这几本?书店老板是医大退休的一位教授,姓徐。他摇摇头说:“这套书要是拆散了,我就没用了,肯定卖不出去的。”

我不甘心,隔几天就去一趟,买不到翻翻也好的。这样一共跑了有30来趟吧,徐老板终于被感动了,他说:“老沈啊,我活了这么大年纪,像你这么执著的人我还真没见过!”结果,我以每本200元的价格先买了其中的2本。之后,等发工资了,我又去把另外几本也买了回来。其中有本《西湖百景》,里面有不少珍贵的西溪图片,现在这本书已经成孤本了。

有了这几本书,我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来。书里面有很多古文,还有不少繁体字,究竟是啥意思我搞不懂。怎么办?查字典呗!有段时间,我专跑图书市场,什么康熙字典、古文字典,凡是我觉得有用场的字典,都买了回来。连我老婆也觉得奇怪,以前从来不读书的老公,怎么突然用功起来,好像半个灵魂儿都掉进书里去了?

把《武林掌故》中的那几本有关西溪的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后,渐渐地我对西溪的情况越来越清楚了。书中描写的古西溪自然美景,特别是秋天芦花满荡的情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我就在心里想:要是能够把那些自然景观都恢复起来,那就好了。

于是,从1997年开始,我动员了几个要好的村民,一道在湖边塘里种起了芦苇。起先只种了6分田,种子全部是从湖边的野生芦苇地里采集的。之后,每年扩种几亩,就这样越发越多,没几年工夫就发展到了20多亩。

种芦苇当然是蛮辛苦的,你想想看,要跑到芦苇丛里收种子,还要划着船到处播种子,日头晒、虫子咬,个中滋味自己晓得。但是看到芦苇一片片地长起来,开心啊。吃点苦倒是没啥的,关键是还得不到理解。有的村民说:“老沈是不是吃得太空了?整天就想着种芦苇,芦苇种起来有啥用场?”有些村民要养鱼,宁可让塘空着,也不允许我们去种芦苇,我们前脚种上去,他后脚就拔掉了。

不理解我就做思想工作,我对他们说做法“我种芦苇凭的全是兴趣,没有其他任何目的。如果芦苇都长起来了,我们这里的景观肯定会变得很美,对大家都是好的。虽然芦苇是我种的,但今后要是开发起来,有赔偿全都是你们的,我一分钱都不要。”

后来乡党委和政府知道了,非常支持我的做法,有一次,乡领导专门组织了50多名机关人员,大张旗鼓地种了5亩多的芦苇,这对我是最最有力的声援和支持啊。

从1998年开始,政府对西溪逐渐重视起来了,来这里参观的人也慢慢多起来了,特别是到开春,很多市民都会跑到这里来踏青游玩。这时我就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模型,好方便大家了解西溪。

我先用泡沫拼起来做模型的底,然后再用颜料涂色。这座秋雪庵,我是用香烟盒子做的;那些小房子,我是从花鸟市场买回来的。我还买来一些塑料青苗当芦苇的叶子,再用牙签把棉花插在泡沫上,就成了一片片雪白的芦花。最有意思的要数香樟树的模型了,我是用西兰花来做的,效果非常逼真。西兰花不经放,平时就随它去了,有人来参观,我就临时去买一棵来装上。结果,3元钱就解决问题了。

做了两个月,模型做好了,有整整两个平方大,西溪湿地里面的主要河塘和庵庙都做进去了。村民们见了,都觉得好玩,问我:“老沈啊,这东西怎么给你想出来的?”

当时的西溪水质蛮差的,芦苇荡里漂满了垃圾。我就动员村里的几位老党员、老队长,成立了一个“深潭口环保小组”,每天划船到芦苇荡里去捞垃圾,沈阿祥、蒋兴盛、蒋树来,这几位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同志了,风雨无阻整整坚持了三年,起先都是义务劳动的,后来乡里蛮关心,每年给每位老同志一千多点的补贴。他们为啥愿意做这样的事?你可以听听他们自己的话:“只要对今后开发有帮助,对老百姓生活好起来有好处,我们辛苦点也高兴的。”凭的全是觉悟啊,真是不简单的。

在组织村民保护西溪的同时,我还十分痴迷于收集有关西溪的典故和民间传说。平时只要一有空闲,我就喜欢扎到老人堆中去,跟他们一起吃吃茶,听他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我这个人,记性特别好,只要是跟西溪有关的故事,我听过一遍就记牢了,然后回家我就把故事整理成文字记录下来。后来出过一本书,叫《西溪的传说》,里面大部分故事都是我收集整理的。

有一次,《都市快报》的记者很偶然的到西溪来游玩,发现这里的景观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魅力,就开始进行跟踪报道。2000年元旦,《都市快报》用整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我们搞活动的情况,这么一来,关心西溪的人就多起来了,很多人还想来开发西溪。

外面有客人来,乡政府很重视的,不管是来参观还是想来投资,只要是他们觉得比较重要的,都让我去参与接待。有一点,我们的认识是非常一致的,西溪开发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凡是搞房地产开发的,一律都推掉。

为了接待好客人,我自己动手将一只水泥船改造成了仿古船。这只船的图纸我是按照历史资料上记载的样子仿造的,船上的钢架电焊全部是我自己烧的。其实做这种活儿我并不内行,为了焊这条船,我的腰上生满了疮,现在都还有疤痕呢。可是,还有人说我:“老沈真是十三点,靠这么弄弄,西溪开发得了的?”

又要说到乡政府的领导了,他们对我始终是很支持的,我建议专门弄个地方搞搞接待,乡里就想办法,帮我在水贸市场里弄了个房间。我把这个房间精心布置起来,把各级领导参观西溪的照片都张贴在墙上,搞得蛮有氛围的,这样,客人们来了就有个落脚点了。那条船我陆陆续续焊了六个月,终于做好了,之后乡里接待各方的来客,都喜欢用我这条船。

2002年,在一时找不到有足够实力的开发者的情况下,我开始尝试着为恢复秋雪庵做点事情。秋雪庵是在1958年的时候,因为别处发生火灾,重建需要材料而被拆毁的,其遗址位于周家村三组,是这个村里最差的一块地,因此村里41户人家每户都有份。我首先一户一户地做大家的工作,最终以每年500元一亩的租金,把这块面积为3亩的土地租了下来,然后我按照西溪志上的记载,在遗址上搭建了三间茅草屋。一时间吸引了不少人来游玩,有一次,市长都来这里开了两小时的会议呢。

这年,杭州电视台国际部专门给我做了一个电视专题片,题目就叫《西溪的守护人》,这个片子在杭州电视台播放了之后,又被拿到美国的电视台播放了一段时间,算是给西溪湿地做了一回免费的广告。

随着西溪湿地影响的慢慢扩大,杭州市委、市政府也对湿地的保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4年,在市、区两级的共同努力下,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开发终于得到了实质性的推进。政府对西溪这么重视,我开心哪,力所能及地为开发西溪做点事情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了。

这次,西溪的代表性景点秋雪庵也得到了全面的重建,它的图纸还是我画的呢。为了把历史上的秋雪庵照式照样反映出来,我专门请了82岁的蒋苇莱大伯,带我到现场去踏看。当时的秋雪庵是怎么个样子的,哪里是围墙、哪里是庵堂、哪里有块碑、哪里有口井,蒋大伯一边指点,我一边在本子上记下来,然后再回家慢慢整理,把图纸给弄出来。听说有块石碑的墩子就在附近的河塘里沉着,我赶紧找来钢管和铁葫芦,费了好大的力气,把这块石疙瘩给捞了上来。这都是见证西溪历史的文物啊,当然得好好保护起来的。

西溪湿地要全面开发,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原住民肯定是要搬出去的。说老实话,是好像有点儿舍不得的,但是想想西溪的前景,多少开心啊,我们当然是应该大力配合的。再说了,为了把我们这些原先住在湿地里的农民安置好,政府还专门开发建设了西溪花园和蒋村花园,并且给了我们很好的安置政策。可以这么说,原先家庭条件越差的农民,在这次的搬迁过程中得到的实惠越大。我觉得,这相当于是一次科学化、现代化的土地改革政策。

凭良心说,西溪开发是个历史性的转变,而且肯定是越弄越好、越弄越有前途的,否则怎么叫开发?要是当初政府不重视,光靠我们几个农民自己小打小闹这样弄弄,倒是真的弄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如今西溪湿地成了杭州的“第二西湖”了,我们蒋村人也感到光荣啊。

现在保护西溪、管理西溪已经有专门部门在搞了,再不需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去种芦苇、捞垃圾了。不过,我的西溪情结是依然不变的,所以现在我更多地在搞一些与西溪文化有关的调查和收集工作。比如龙舟文化,是我们蒋村的一大特色,也是西溪文化的重要部分,去年我就专门组织了一帮人对龙舟文化进行考察,还根据考察来的资料自己动手做了三只龙舟的模型,全部是用香樟木雕刻的。

有一次去调查越剧首演地的时候,因为饿过了头,空腹吃了辣椒,胃病发作起来,痛得站都站不起来,差点撩掉了性命。后来还好及时送到医院挂了盐水,才救了过来。其实我以前毛病蛮多的,糖尿病、胃病都蛮厉害的,医生说我这个人是太累了,可是我自己倒并没有觉得,我有一份理想,有一份自己喜欢的事业在做,开心啊,不觉得吃累的。

我老婆虽然说我:“你弄来弄去,疯疯癫癫,钞票没见多起来。”但我晓得她其实是蛮支持我的,你想想看,当初我自己掏腰包去种芦苇、捞垃圾,还在家里做西溪的模型,这些如果她不支持我的话,怎么做得下去的?所以,从心底里我感激我老婆的。

去年我又担任了西溪文化研究会戏曲分会的常务副会长和武术分会的秘书长,感觉责任蛮重的。我这个人文化不高,做这些事情全凭兴趣,所以我现在还是想多搞点活动,因为每搞一次活动,西溪的影响总归是会扩大一点的吧?(口述人/沈江涛,男,54,农民,浙江杭州人。采访时间: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