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12548500000064

第64章 与孩子沟通

现实例子

一位焦急的父亲在给笔者的邮件中这样写道:“快帮帮我吧!18岁的女儿动不动就说要离家出走,我们该怎么办?辛辛苦苦把她养这么大,什么话也听不进去,成天扬言‘不用你们管!’只要说她几句,她就回敬‘烦死了!不要烦我!’……也不知道她想怎么样……最近,她的表现更让人纳闷,找她的电话不断,还不许我们过问,多说两句就说要离开我们,永远不回来……为了让她安心,我们努力不跟她计较,尽力和过去一样关爱她……可这孩子怎么就不识父母心……”

了解更多情况后,笔者发现原来父母对孩子的想法是:“我供养你,你就得听我的”。而孩子则认为:“父母有教育我的义务和责任,但我自己也应该有主见,不该处处听他人指挥。”缺乏沟通和理解是父母与孩子产生隔阂的重要原因,也是亲子冲突的根源。

反省

随着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增强,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也随之增强。那种要求孩子按父母安排成长的教育方式不得人心。改变教育观念,做好沟通才能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正如例子中的父母,与其纳闷,不如坦诚地与孩子对话。“不计较”,实际上意味着不了解、不理解。与“不计较”相比,父母的坦诚与理解才能获得孩子的回应。

缺少沟通,生活没有生气,教育也无法进行。沟通既是亲子情感的纽带,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

提高认识

1)重视沟通,树立沟通意识是第一步。在孩子年幼时,我们就该多与他们交流,从小培养孩子与父母交流的习惯。很多时候,家庭教育就是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完成的。即使我们再忙,每天也该拿出些时间给孩子。

2)讲究方法是顺利沟通的关键。常听不少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很不像话,好好同他讲道理,他却不以为然,道理比父母还多。”问题在哪里?孩子当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更多的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总是自说自话,即不过问孩子的想法,也不征求孩子的意见,自始至终一言堂。我们要么抱怨、要么指责,甚至歇斯底里。方式不当、内容不妥,当然达不到沟通的效果,而且父母的一言堂根本算不上沟通。

具体指导

1.尊重和理解

没有人愿意与不尊重、不理解自己的人交流,包括孩子。少了尊重和理解,人与人之间无法开启对话之门。尊重和理解是沟通的前提。正如前文“在乎孩子的感受”中,第一位父亲不理解孩子,孩子满腹委屈、无言以对;第二位父亲给了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孩子才有勇气将心里话说了出来。

2.和谐的氛围

如今,电视上有许多家庭教育类节目,关注这些节目就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父母的态度、语言所形成的心理氛围,直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严厉指责、怨声载道的父母身旁,要么有一个呆若木鸡、一言不发的孩子,要么这孩子根本不知去了哪里。而亲切友好、宽容大度的父母身旁,总有个开朗活泼、言词条理的孩子。

紧张压抑的气氛令人窒息,哪里还能开口说话。和谐、轻松的氛围,才是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添加剂。

3.沟通随时随地

沟通不见得非得和孩子约好时间,坐下来正式交谈。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与孩子进行交流:我们可以在送孩子上学的途中就某些话题交谈;可以在饭后请孩子与自己一起洗碗,一边做家务一边交流;也可以在孩子睡觉前对孩子一天的表现给予总结……

比起正规交谈,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更自然,更轻松。正规交谈比较适合严肃的话题,和解决孩子的一些问题。日常交谈适合于潜移默化地教导孩子,更能激发孩子的发言欲。

4.严肃话题要选择时机

相对于日常交流,严肃话题要选择恰当的谈话时机。当孩子情绪特别低落或特别激动时,最好让先让他冷静下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免伤害孩子。

在时机上,选择孩子情绪平稳、心情好的时候与孩子交流效果会好得多。从生理角度来说,饥饿和疲劳时,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不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孩子放学回家后的一段时间不易谈严肃话题。待进餐一小时后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心情逐渐开朗后,再找孩子谈事情比较好。

5.保持冷静

父母冷静的态度,是维持良好沟通的必要条件。当孩子情绪不佳时,往往会说些不好听的话,或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父母千万不要就此惊慌,更不必动怒。其实,孩子只是情绪冲动说了些气话,并非真心。如果,父母急不可耐地指责、反驳,会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孩子就不愿再说下去了。我们也就无法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父母的情绪化会刺激孩子更不理性。相反,父母理智、冷静的反应会使孩子得到平静,恢复理性。只有当孩子内心平静了,才能理智地反思自己,耐心地倾听他人。

很多时候,孩子会与父母意见不一,千万不要因此肆意攻击伤害孩子的自尊。父母可以批评孩子,但要对事不对人,最好是用建设性的言语代替批评。

6.学会倾听

良好的沟通不仅要会说,更要会听。如果父母总是不耐烦,孩子渐渐就不想和我们说话了。即使有时候有其他事要做,父母也尽量不要打断孩子的话。耐心倾听是对孩子的尊重,才能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以便了解孩子的情况和想法,有效地帮助他解决问题。

7.了解孩子的真实境遇和想法

切忌主观猜测,也不要轻率下结论。忽视对孩子真实想法的进一步探究会产生误解。我们应多与孩子交谈一会儿,耐心引导他们说出想法,启发他们反思。

比如,当得知孩子与人打架时,有的父母不由分说打骂孩子一顿,有的父母不分青红皂白找对方算账。我们不该如此鲁莽,客观地弄清事情的始末,冷静地了解孩子的想法,既能给孩子一个公道,又能给孩子一个理性的榜样,教导孩子用理性的方式为人处事。

8.明确沟通目的,给孩子具体的帮助

不少父母知道应该与孩子沟通,但却不知道为什么沟通,沟通些什么。枯燥无味的说教,气愤恼怒的斥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充其量只是无事时的闲话,有事时的训话。

沟通不是唠叨、训斥,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强迫孩子低头。通过耐心地引导,智慧而又不失人情味地启发,了解孩子内心,激发孩子上进,指导孩子更好地做人、做事,才是沟通的目的。

父母应做好孩子的参谋,通过沟通指导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摆脱困境,做出正确选择。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建设性的、可操作的建议才能让子明白到底该怎么做。枯燥的说教,听起来言之凿凿,却没有什么实际效用,对孩子没有多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