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反省:要教育孩子先修正自己
12548500000059

第59章 坦诚相待

现实例子

两年前,一对父母非常焦虑地对笔者表示:“我的孩子似乎精神上有问题。”询问之后才得知,原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父母想让孩子留级巩固一下,可孩子反应极其激烈,大哭大闹坚决不从,还扬言如果强迫她留级就自杀。父母无可奈何之余,怀疑这孩子精神不正常。

经过与女孩的接触,笔者发现孩子并没有什么不正常,之所以反应强烈,是觉得留级太丢脸无法接受。孩子强烈的反抗并不是精神有问题,而是自尊心太强。由于父母不懂沟通交流,不了解孩子的感受,误以为孩子精神失常了。

这一误解不仅悲哀,而且危险。一旦父母误将孩子正常的情绪波动当作精神问题,就会在不经意的言行中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暗示。不仅如此,由误解所导致的强制(如强迫孩子留级),得不到孩子情感上的接受和理性的认同,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由误解产生的妥协(如孩子学习确实跟不上却只好由他去)又会影响他们更好地发展。

提高认识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必须尽职尽责对孩子进行引导和规范。但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事先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意愿,在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与之进一步沟通,以获得他们的认同。

父母不该只是简单地把自己的决定告诉孩子,而后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更不该武断地认为孩子的反对是不识相或不正常。

具体指导

1)父母应就现实状况与孩子好好谈谈,以商量的形式开启话题,从客观现实入手,不要急于下结论。在此,我们用开篇案例给予示范。父母可以说:“这个学期,你的成绩明显比上学期低了很多,你认为是考试时一时大意?还是学习内容过难了?”千万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下断言:“我觉得你这学期学习很差,根本跟不上进度,为了打好基础,我们想让你再读一年。”这样会打击孩子的学习信心。

2)父母应给孩子提意见和建议,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如就案例中的话题,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如果你感到学习吃力,想要再读一年,我们也不反对。”或者“有的孩子感到学习吃力就再读一年,打好基础后,他们学习起来更轻松、更高效。你觉得这样如何?”

3)父母在提出意见和建议后,还应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说出父母的想法,给孩子一个明白。如就案例中的话题:“我们之所以这样建议绝不代表你不好,而是觉得打好基础非常必要。虽然你是个聪明的孩子,但基础不牢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影响。”不论我们措辞如何,重要的是让孩子清醒地认识客观现实,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可伤害孩子的自尊。

4)如果孩子不同意,应耐心地引导孩子说出原因和感受,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如:“现在我知道你不同意,但你能告诉我原因吗?把你的顾虑告诉妈妈,好吗?妈妈会尊重你的看法的。”真诚地引导孩子说出反对的原因,才能帮助孩子消除疑虑,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5)如果了解孩子的想法后,经劝解孩子还是不能接受,父母可与孩子一起商讨一个折中的办法,既达到父母的目的,又能顾及孩子的感受。如在案例中,孩子也知道自己学习跟不上,但碍于面子不愿留级,非常害怕认识自己的同学嘲笑自己,父母可与孩子商量换一所学校重读。

总而言之,关键在于用友好的态度与孩子相处。我们应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与孩子坦诚交流,而不该武断地评价,也不该凭表象轻率猜忌。

改变观念

我们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在与孩子互相交换看法,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前,绝不无端揣测。我们不该指望什么都不交流就能获得孩子的认同,更不能一味强迫孩子就范。身为父母,要养成与孩子沟通交流、坦诚相待的习惯。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们和成人一样事故老练,事事与我们有相同想法,也不能指望孩子们不需任何解释、交流,事事完全由我们做主。

想要孩子接受我们的建议和意见,想要孩子与我们达成一致,我们应向孩子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知道建议和意见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们的真实意图。

父母还须耐心了解孩子们的感受、想法或顾虑,就他们的感受给予安慰,就他们的想法和疑虑给予解释和开导。只有这样才有能赢得孩子的理解和认同。

有一点极其重要,却鲜为人知:父母应有容得孩子有反对意见的心理准备和豁达心态。

许多人容不得孩子有一丝一毫的反对,这样不科学,是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禁锢他人的思想既不人道也不会成功;这样也不客观,父母这么做太自以为是,认为孩子只要反对自己就是愚蠢和大逆不道,这多么自负,又是多么不科学啊!

孩子们固然天真幼稚,却绝不愚蠢。成人固然经验丰富见识多,却绝不可能完美。比起成人,起码孩子们的感受力、接受力、创造力、想象力等要丰富得多。

成人看似高明的见解,难免不会思维定势。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但却不能一味教条。孩子们的想法或许天真、幼稚,却绝非毫无价值。

即使孩子们的看法明显不对,比如弃学从商,我们在想方设法打消孩子念头之前,要做的是以谨慎而平和的态度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念头从哪里来,他们到底遇到什么困难了,是什么让孩子这么苦恼、困惑。

我们绝不能听风就是雨,急于一棒子把孩子的念头打压下去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我们更不能因孩子们一时错误的想法,就对他们本身进行无情的否定。

因此,重要的不是谁对谁错,谁高明谁幼稚。而是父母与孩子以什么样的方式相处,是民主还是专制;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孩子,是悦纳还是轻视;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孩子与我们的不同,是接纳还是禁止。

恐怕有人要疑惑了:“明知道他们不对也接纳?难道就让孩子这么错下去不管?”千万不要误解,接纳不是纵容。接纳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是在规范孩子言行的同时,给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个性的空间。

想要避免孩子犯严重的错误,绝不可能通过禁锢达到目的。禁锢不但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和自主能力,也在封住孩子嘴巴的同时关上了孩子的心门。

禁锢得了孩子的言行,但禁锢不了孩子的心,由禁锢导致的亲子隔阂和表面假象,是使孩子错误思想得不到及时更正的原因。

允许孩子发表见解,允许他们说“不”,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劝谏与开导。我们可以与孩子们存在分歧,但不要因此影响感情;我们必须纠正孩子显而易见的错误,但我们不能因此将孩子一并否定。

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有容得孩子有主见的意识,懂得培养孩子自主、独立。毕竟,教育孩子不是让他们最终成为父母的附庸,而是要让他们成为有头脑、有主见的独立而又独特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