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调血脂
12545400000009

第9章 高脂血病症常识(8)

3.高血压病的易患因素

高血压病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它的发生、发展与高脂血症和冠心病密切相关。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许多患高血压病病人常并发脂质代谢异常,表现为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较正常人显着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着降低。另外,许多高脂血症也常合并有高血压病。两者谁为因果,目前尚未完全清楚。但已证实,高血压病病人的血清脂质与脂蛋白代谢紊乱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均属冠心病的主要易患因素,而且当两者同时并存时,则冠心病的发病率远较仅存一项者高出许多,提示它们具有协同的作用。因此,积极防治高脂血症,对预防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极为重要。

4.脑血管病的致病因素

脑血管病主要是指脑卒中,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致命性、致残性疾病,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发病突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脑血管病的发生,与血脂代谢异常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大量研究证实,脑血栓病人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是其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含有载脂蛋白A(Apo-A)抗原的特殊结构的脂蛋白(a),其浓度的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冠心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有人通过观察脑卒中病人血液中脂蛋白水平,并与同年龄的健康人比较,发现脑卒中病人的脂蛋白浓度非常显着地高于正常组。从而提示了脂蛋白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推测其对脑血管病的预测、预防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血液中脂蛋白水平升高引起脑血管病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脂蛋白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动脉壁脂质沉积或血栓附着。脂蛋白可能促进动脉壁胆固醇的沉积,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可能有促进作用。国外有人认为,脂蛋白比低密度脂蛋白更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二)高脂血症是脂肪肝的孪生兄弟

高脂血症与脂肪肝具有很多相同的病因,所以往往同时存在,或高脂血症在先,脂肪肝在后。

在正常情况下,肝脏中的脂类物质占肝脏湿重的4%~7%,其中甘油三酯约占一半,当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异常堆积时就称之为脂肪肝。轻者肝内脂肪(即甘油三酯)约占肝湿重的10%,重者可达50%以上。患脂肪肝时磷脂等并不增多反而降低。

患脂肪肝后,大多数病人并没有症状,而只是在体检做血脂、肝功能和B超检查时被发现,部分病人可有全身无力、腹胀、食欲不振、肝区闷痛不适等。体检时可发现肝脏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边缘钝,表面光滑,可有轻度触痛,没有蜘蛛痣、肝掌和黄疸。多数脂肪肝病人血脂增高,肝功能检查可有轻度异常,如谷丙转氨酶增高,B超检查提示,有脂肪肝的改变。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很多,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1.高脂肪、高糖饮食

食用高脂肪食物可以使进入肝脏的脂肪和脂肪酸过多,如果超过肝脏的输出,脂肪即可沉积于肝脏。经常进食高糖饮食的人,从肠道吸收到体内的糖也增多,过多的糖可在体内转变为脂肪。因此,如果一个人经常进食高脂肪饮食,同时又进食高糖饮食,那么他就更容易发生脂肪肝了。

2.各种原因造成的脂肪动员加强

如糖尿病病人由于胰岛素的不足,机体组织对糖的利用率减少,脂肪动员增强,使血清非酯化脂肪酸浓度升高,肝脏摄取的脂肪酸也因而增高,当肝脏合成甘油三酯的速度超过了组合为极低密度脂蛋白及分泌入血流的速度时,便出现肝中甘油三酯的堆积,造成脂肪肝。

3.营养失衡

必需脂肪酸是合成磷脂的成分。一般认为,必需脂肪酸缺乏而使磷脂合成减少,也可造成脂肪肝。此外,大量地摄入富含胆固醇的食物,而缺乏维生素B6和泛酸也会造成脂肪肝。

4.酗酒

乙醇可直接造成肝损害,大量乙醇可使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脂肪酸氧化受阻而导致肝中脂肪堆积。

(三)高脂血症常伴发糖尿病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糖尿病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时发现,大部分糖尿病病人伴有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表现为血清中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载脂蛋白B较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Ⅰ较低,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一般说来,Ⅰ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患者的血液中最常出现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紊乱。其原因可能与胰岛素缺乏引起脂蛋白脂肪酶活性降低,血中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不能充分水解而堆积起来有关。这类病人经胰岛素治疗后可见好转。Ⅱ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发生脂蛋白代谢异常者更为多见,可能与本型病人常合并肥胖有关。这类病人有不少人症状并不典型,而仅仅由于出现冠心病、脑血管意外或高脂血症才到医院就诊,而做血糖检查时方被发现。这在老年人中最为常见。在控制体重和限制糖类摄入后,脂蛋白异常便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四)高脂血症常引发胆石症

据有关资料报道,胆石症的发病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而逐渐上升。尤其是中老年人,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排泄迟缓,易发生胆汁浓缩,黏稠度增加,加之年龄增长而胆固醇也偏高,从而改变了胆固醇、胆红素、胆汁酸的比例,易诱发胆结石。许多资料提示,高脂血症者和肥胖者的胆结石检出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者和体形瘦者。所以说,血脂增高,胆固醇成分增加,不仅易患心血管疾病,也是胆结石发生的重要因素。此外,进食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饮食,使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加,胆固醇在胆汁中呈过饱和状态,这是胆结石形成的前提。有些少数民族的人胆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的人,可能与长期吃含动物脂肪高的牛、羊肉较多,而进食素食和蔬菜较少有关。尽管胆结石形成的因素较多,但从控制饮食、加强身体锻炼、改变饮食习惯等方面着手,对降低血脂水平、预防胆石症形成肯定有明显的作用。

(五)高脂血症会引发肾病

高脂血症会损伤肾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肾小球硬化

高脂血症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灶状脱落,导致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脂蛋白得以进入并沉积于血管壁内膜,其后引起巨噬细胞的清除反应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形成斑块,而导致肾动脉硬化,可使肾脏发生缺血、萎缩、间质纤维增生。若肾血管阻塞则相应区域梗死,梗死灶机化后形成瘢痕,如此导致肾小球硬化。在肾外则可加速冠状动脉硬化的发生,导致冠心病和增加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

2.肾小球损伤

高脂血症可引起脂质在肾小球内沉积,低密度脂蛋白可激活肾小球中单核细胞并导致肾小球内单核细胞浸润,而引起或加重炎症反应;同时肾小球的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均能产生活化氧分子,促进脂质过氧化,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具有极强的细胞毒作用,导致肾组织损伤。

3.肾病综合征

大量的观察证明,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脂发生了异常变化,例如血浆中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有升高:测定尿中脂质,发现有利于人体的载脂蛋白从尿中丢失。血脂或称血浆中的脂质,主要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这些血脂成分需要与一种特殊的球蛋白结合,才能在血浆中运转,这种特殊的蛋白质,被称为载脂蛋白。脂质与载脂蛋白组成了血浆脂蛋白,血浆脂蛋白又有多种分类。其中,高密度脂蛋白可以把脂质转运至肝脏,让肝脏把它分解,避免血中脂质过高以致增加它在血管壁沉积的机会,对人体有保护作用;而低密度脂蛋白则促进脂质在血管的沉积,对人体有不利影响。

那么,脂质异常是怎样损伤肾脏呢?

曾经有人用富含脂质的食物大量喂给大鼠、豚鼠、家兔,使它们血浆中出现高血脂,结果发现它们的肾小球增大,肾脏组织发生变化,显微镜下发现有部分的肾小球硬化。而且,这些变化的程度,与血浆中的胆固醇升高程度有密切关系,从而证实了血脂升高可以损伤肾脏。对于人类来说,如果肾脏没有任何损伤,高脂血症是不会直接造成肾脏病的。但是,如果有了肾脏病,情况就不同了。已经发生了肾脏病,如果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它就会与肾脏内的细胞特异性地结合,引起细胞的增殖,既促进了肾小球的硬化,也可以说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前奏。

近年专家们还发现,血浆中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异并不明显,可是肾脏组织中有载脂蛋白的沉积。一旦出现载脂蛋白的沉积,尿中排出的蛋白量会更多,血浆总蛋白水平更低,如果做肾穿刺,发现肾组织中的硬化改变更明显。因此,认为载脂蛋白在肾脏的沉积可加速肾脏的损伤,此种局部的沉积,比全身血脂升高对人体肾小球的损伤更严重。血浆中载脂蛋白A水平升高,亦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有引发血管内栓塞的危险性;原有肾脏病,也会加速肾功能恶化的速度,因为血浆脂质的异常,可以促进血液凝固,肾小球内也有纤维蛋白的沉积,故肾脏病也加重了。血脂异常不仅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也会引起原有的肾脏病的损伤加重。认识了其严重性,建议患有肾脏病时,应常规做血脂的化验,如果有不利于肾脏病的变化,尽快依靠肾脏内科医师进行合理的治疗。

高脂血症是否可以根治

有专家指出,目前高血脂不能根治,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因此,自称可以根治此病的药品都不能相信。高血脂一直是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它的了解也不断深入,但的确存在越研究问题越多的现象。尽管如此,也不存在吃降脂药改变血凝的问题,而且“服用降脂药以后,胆固醇水平低的人容易患癌症”的说法没有丝毫的科学依据。降血脂并非像有的宣传那样,如乘下行电梯那样轻而易举。患者首先一定要了解什么是高血脂;其次要将生活科学化,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按规律吃饭、运动,将规律保持一段时间后,再测量血脂,这样的数据才更客观。随后,要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指导下服药,科学化的生活方式依旧不可变动。这样再保持一段时间以后,如果血脂依旧降不下去,就属于机体本身存在代谢障碍,代谢障碍是目前医学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虽然降脂药物的种类很多,但疗效显着、被人们运用最多的只有两类:一是他汀类,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及洛伐他汀等。二是贝特类,非诺贝特、吉非罗齐等。他汀类抑制胆固醇合成,主要用于以总胆固醇升高为主及混合型高脂血症;贝特类用于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型。他汀类明显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同时轻中度降低甘油三酯以及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疗效明显。国际上进行有关降脂的临床试验绝大多数属于该类降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