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妈妈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12531900000023

第23章 热爱劳动——动起来会让孩子一生受益

曾经,“劳动光荣”、“劳动创造世界”这些想法深入人心,国家甚至专门设立“五一劳动节”来表示对劳动者的感谢。但到了今天,不仅只有不到1/3的学生参与劳动,而且在孩子的眼中,“五一”就意味着一个3天的假期。劳动距离人们尤其是孩子的生活越来越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这首先与社会大环境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越来越机械化。洗衣有洗衣机,洗碗有洗碗机,清扫屋子有吸尘器,太冷太热的时候都可以开空调,这样就省去了跑步取暖、扇扇子……需要人们“动”的机会越来越少。

其次,这也与我们的教养方式有关。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我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怎么会舍得让孩子去劳动呢?婴幼儿时期,我们将吃饭、穿衣、洗脸等需要动手的事都代劳了。上学之后,更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都不用管。

星期日,小军做作业,妈妈则开始一周的卫生大清扫。小军抬头的空当,看到妈妈擦地时都出汗了。他站起来跟妈妈说:“我来擦地吧,您歇会儿!”妈妈直起腰,揉着后背说:“没事,你好好学习,考出好成绩比什么都强。”小军只好无奈地坐回去写作业了。

类似这样的做法,使孩子被动地远离了劳动。

最后,还与我们看待劳动的态度有关。我国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认识,到了今天,我们更是崇尚脑力劳动而鄙视体力劳动。所以,我们和老师常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只能去扫大街。”有时候,我们和老师还会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来使用,如孩子损坏了公物,有些老师就罚孩子扫地。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孩子又怎么能热爱劳动呢?

在以上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孩子离劳动越来越远了,然而,孩子真的不需要劳动吗?我们的确不需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吗?

从孩子的智力发育角度看,脑科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脑部解剖,他们发现一般人的大脑皮层比较厚、神经纤维生长得又多又密,而且连接成了非常庞大的神经信息网络;但那些很少动手的痴呆症患者的脑部却处于萎缩状态,未能得到正常的发育。据此结果,脑科学家们认为:人的动手能力与大脑的灵活度是成正比的。

由此看来,让孩子参与一些劳动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能刺激孩子手、眼、脑的协调发展,从而拓展思维,开启智慧。

从生存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能让他学会生存、学会独立生活,这也有利于他形成独立的品质、勤劳节俭的美德和健康的人格。

另外,参与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明白他在家庭和集体以及社会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孩子参与劳动对其身心以及他的人生都有很大的益处,我们一定要及时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评价孩子的劳动:

一个孩子为了浇花,开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结果,他累得满头大汗。这时,你不必担心,因为对他来说,这其实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别的喜悦都不能够比拟的真正喜悦。在这种辛勤的劳动中,孩子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而且可以了解到他自己。童年时期的自我教育正是从了解自己开始的,而且这种自我了解是非常愉快的。一个大约5岁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树,开出了一朵很美丽的花,他不仅十分惊讶地观看着自己双手劳动创造出来的成果,而且还观察了自己本身:“难道这是我自己做成的吗?”像这样,孩子在慢慢地体验无与伦比的劳动乐趣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件事来认识他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只看到孩子因劳动而累得满头大汗,而没有看到他在劳动过程中以及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时的满足感。我们会因心疼而不想让他累,但这其实也剥夺了孩子获得精神愉悦的机会。所以,在孩子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他喜欢做的家务劳动。当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可适当帮助他完成整个劳动过程,让他看到自己劳动后的成果,这样孩子就会因为对自己满意而继续下次的劳动。

教给孩子劳动程序和技能

对于孩子做家务劳动,我们有时候会说:“还不如我自己干呢!他干得慢不说,还干不好,说不定还会越帮越忙。”孩子之所以做得慢、做得不好,首先是因为孩子刚开始做,“万事开头难”,对谁都一样;其次是因为孩子没有掌握做某种家务的程序、技能。

我们要想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最好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接受孩子需要慢慢学习做家务的现实。然后,再教给孩子做家务的程序和技能。例如,孩子学习蒸米饭,要先把米冲洗干净,放进电饭煲后加多少水也是有一定比例的,孩子如果不知道,就有可能使米饭变成粥或者出现米饭特别干的结果。再如,孩子学习洗衣服,我们要教孩子先将脏衣服按颜色分为深色、浅色、白色几类,教他看衣服的标签把要干洗和特殊处理的衣服挑出来,再告诉他该怎么操作洗衣机、测量洗衣粉、事先处理污垢等。只有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孩子才愿意做,也才能做好。有了成功的经验,孩子自然会喜欢上劳动。

让称赞、鼓励成为孩子的真正“动”力

孩子做家务劳动时,我们可能会在旁边看着,一会儿评论说:“这样做不对。”一会儿又批评:“你怎么不按照我说的去做?”这样的几句话之后,孩子肯定会没有了劳动的兴致,反倒会增加一些挫败感。所以,我们在孩子做家务的时候,不仅不要在一旁“监管”,还要适当地称赞和鼓励孩子。

在晶晶的词库里,从来没有“劳动”这两个字,她的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和爷爷奶奶包办。到了小学,孩子们都要打扫卫生,可是晶晶连简单的扫地都不会。同学们因此而经常嘲笑她,这使晶晶越来越自卑。

后来,老师发现了晶晶的问题,和她爸爸妈妈进行了沟通。晶晶的爸爸妈妈这才意识到孩子应该参与劳动,学会劳动。从此,爸爸妈妈就开始鼓励晶晶帮忙收拾碗碟,慢慢地开始擦桌子、洗碗。

在晶晶做这些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及时称赞她,如吃饭的时候说:“这是晶晶昨天洗的碗,真干净。”擦完桌子了,妈妈会说:“桌子擦得真亮,都能当镜子用了!”晶晶听到后非常高兴。她越来越喜欢劳动,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劳动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一种持久的行为。我们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孩子,就能刺激其劳动热情,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家务劳动,人人有份

任何人经常做一件事都会产生厌倦情绪,并想偷懒,孩子也一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家庭内部可以协商并决定劳动分工,做到家务劳动,人人有份。

对于孩子,他必须做好自己的“家务”,如起床后叠被子,整理自己的房间;平时洗自己的小件衣物等。另外,家庭中还有一些“公共”的劳动,如擦地、买菜、做饭、洗碗等,这些可以适量地分配给孩子一两项让他完成。这不仅能对他构成一种约束,还能培养他的责任感和意志力,如该洗碗而孩子不洗,那么第二天就没有干净的碗吃饭。

和孩子在快乐中劳动

不可否认,家务劳动是比较烦琐的,也是有些枯燥的。有时候我们都不愿意去做,更不用说孩子了。但是,人是灵活的,我们可以想办法和孩子在快乐中劳动。

李龙最近迷上了恐龙,让爸爸给他买了一些恐龙的书看,还让爸爸从网上下载有关恐龙的科幻电影给他看。每天都和爸爸不停地聊恐龙,即使爸爸在做饭或洗碗也是这样。妈妈看到这些,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第二天,当李龙又和爸爸喋喋不休地聊恐龙的时候,爸爸边和他聊边让他帮自己打鸡蛋、端菜,洗碗的时候也边聊边让李龙帮忙。就这样,边聊天边干家务的时候成了一家人的快乐时刻。

除了像李龙和爸爸妈妈这样边交流边劳动外,我们还可以跟孩子进行“劳动接力赛”,如擦地时,我们擦一部分,他擦一部分;或者比洗小衣物时谁溅在地上的水更少等,这样,孩子不仅参与了劳动,还会觉得劳动是有乐趣的,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