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功就是和自己的较量:冯仑给年轻人的11堂成功课
12514500000028

第28章 钱是“让”出来的(1)

赚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要“争”,比如争取最优惠的政策,争取最好的项目,以至于争取一分一毫的利益。然而,冯仑却认为,虽然很多企业“争”出了钱,“争”出了成功,但“争”绝不是赚钱的最高境界,赚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

坚持理想,顺便赚钱

如果有钱就能成功,那么李嘉诚永远排在后面。所以我一直想找到一种钱以外的能力。——摘自冯仑文章《赚钱以外的功夫》

创业者往往会遇到缺少资金的困难。然而,没钱真的是走向成功的最大障碍吗?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都没有多少资金,就拿李嘉诚来说,他最初的创业资本只有5万港元,但现在依然是华人首富。可见没钱不是问题。

冯仑认为,人要取得成功跟金钱没关系。冯仑把“成功的基因和密码”归结为四种能力,而且这四种能力在创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资金更为重要。冯仑把它们总结为价值观、毅力、低姿态做人和正确判断未来的能力。其中,价值观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他们认为价值观是一个人意识层面的东西,不应该划分到能力的范畴之中。冯仑的观点从理论上来说是有道理的,但从某种角度上也可以说,他对此问题的思考存在瑕疵。不过,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即:价值观本身虽然是抽象的,但当它具体化为行动时,就是一种极为根本的能力,而且力量非常强大。

冯仑把价值观看作人生的导航仪,有了它,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所以是不同的价值观,最后把人做了区分,人一生的努力方向才会有所不同。对于创业者来说,他必须具备商人的价值观,否则就难以成功:

世界上的人在今天看来只有两种人生,第一种人生是95%的人重复的一种生活,叫过日子讨生活,每天过日子你不讨就饿死,这种人生是社会的绝大多数,保持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继承性,这是正常。但还有5%的人是第二种人生,就是挑战命运,创造生活,改变自己的未来。

我发现很多人在创业的时候是在幻想着第一种人生的这样一种安定、风险控制、低成本,然后想着第二种人生的辉煌、成就和虚荣心。这两件事是不能够放在一起谈的,就像我碰到一些人,他们总是说创业。我首先容易想到的就是你要换一种活法,就现在这个活法不用创业。……如果你要创业,上来还是想上班、下班,带着孩子学钢琴,基本上这件事情很难。当然这也取决于身边的女人是不是支持你,如果身边的女人要过正常生活的话,那么你创业要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分手。

价值观是人生观的体现,在一定角度上说是抽象的。但是,只具备抽象性的价值观是无意义的,它必须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通用电气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在《赢》一书中写道:“价值观乃是人们的行动,是具体的、本质的、可以明确描述的,它不能留给大家太多的想象空间。大家必须像执行行军命令那样运用它们,只因为它们是实现使命的办法,是争取最终的盈利目标的手段。”

在商业领域中,价值观会具体表现为行为模式,而企业领导的价值观会具体化为整个企业的某些规章制度。如此看来,价值观这种似乎抽象的东西,在现实社会中也会产生极大的效力。

在不同的企业里,价值观往往不同,而这种不同是根本性的。MBA课程里,经常讲差异化竞争,事实上,差异化竞争在产品和营销等方面,几乎都可以模仿。真正不能模仿的是价值观,因为它隐藏在企业和企业家的灵魂深处,不易捉摸。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有的人能够成功,而另一些企业、另一些人不能成功。

要理解价值观的真意,你可以在心里想象一下,当你跟你的合作伙伴、同事、朋友建立金钱关系的时候,尝试着拿一个尺度来衡量、来决策,而这会引导你朝不同的方向去走。冯仑指出,当我们看马云的时候,不要光看马云成功的故事,而应该看看马云是怎样在微观决策的时候,判断细小的是非,“比如马云在上市的时候,他只拿了5%的股份,这就是价值观”。更多的人,会把70%的股份收入自己囊中,这样的价值观,会导致未来非常多的曲折故事,以及最后说来不太美妙的结局。所以,这就印证了冯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坚持理想,树立自己的价值观,赚钱只是顺便的。

不做只会争的“光杆儿司令”

挣钱的最高境界,不是“争”,而是“让”。赚钱的过程中,人的本能都是争,讨价还价,杀价抬价,“让”的学问在中国尤其重要,因为中国人讲面子。——摘自2007年12月13日新浪读书频道冯仑文章

创办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赚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很多人都认为要“争”,比如争取最优惠的政策,争取最好的项目,以至于争取一分一毫的利益。然而,冯仑却认为,虽然有很多企业“争”出了钱,“争”出了成功,但“争”绝不是赚钱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赚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

冯仑之所以这样认为,都是从发生在2003年“非典”时期的一件事上得到的启发。当时,冯仑把一家公司的股权卖给一家私人企业,那是一个大项目,价值好几亿元。冯仑和那家企业的老板不但认识,而且是非常好的朋友,因为这一层关系,所以他们都不好意思谈。于是他们商定,先让下面的人去谈,如果谈不拢,再由他们二人亲自出面谈。后来经过多次谈判,仍然没有谈拢。那家企业的出价与冯仑他们的要价相差4000万元。

既然下面的人谈不拢,那就只有两位老总亲自出马了。冯仑为了这件事大伤脑筋,他觉得如果非得让对方多出4000万,那就会伤了朋友之间的和气。如果不要这笔钱,又无法向董事会交代。最后他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对那位朋友说,这4000万元如果不写到合同里,董事会上交代不过去,因为董事会授权的底价就是这么多。你现在不太能接受,那么你就付4000万之前的钱,给你办过户,这4000万元你想什么时候给就什么时候给,但是你得写上。这是长期应收账款,也不是坏账。

冯仑的朋友后来觉得过意不去,就打电话对冯仑说觉得占了冯仑的便宜,所以他愿意先付一半,等过户之后拿它抵押向银行贷款给冯仑还钱。这件事情就这样谈成了,冯仑的朋友把钱如数付给了万通。尽管多付了4000万,但因为冯仑卖的时候价格不高,所以对方在这个项目上还是赚了几十亿元。

另外,还有与这件事类似的事情也让冯仑受益匪浅,正是这一些事情让冯仑清楚地认识到,企业赚钱的最高境界不是“争”,而是“让”。

冯仑对生意场上挣钱和分钱的事情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生意场上,有两件事情必须要做好,第一是能不能挣钱,这是经营问题;第二就是挣了钱给不给别人,这是商业道德问题。他所说的分钱是指与同事、商业伙伴分享财富。

一个企业能够挣钱,除了离不开老板的经营才能和管理才能之外,更离不开同事或者商业伙伴的共同努力。如果没有这些人,那么老板一个人就会变成“光杆儿司令”,又怎么能够挣到钱呢?所以说给不给别人分钱十分重要。

拥有得多,不如计较得少

平常心是企业经营的关键,要以平常心做寻常事……我觉得心要平,就是要把欲望控制在一个自己能够驾驭的领域内。不要在“大”上跟人较劲儿,而要在“好”上较劲儿,要在“愉快”上较劲儿。——摘自《冯仑箴言》

平常心就是“心常平”,让心始终保持在平静的状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平常心也是平淡的人生态度,或者普通人的生存态度。只有拥有这样的态度,才能真正体验人生,培养出自己朴实、扎实、平实的作风。冯仑认为,对于企业家而言,平常心非常重要,只有拥有了平常心才能办好企业。

然而,冯仑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到了平常心的重要性,他也有过因个人欲望干扰而失去平常心的经历。1996年至1997年,万通收缩调整,冯仑因为没有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欲望,险些给万通带来巨大的灾难。当时,万通在全国13个城市都设有分公司,冯仑到哪儿都有大饭店住着,到哪儿打一个电话都有人送钱来,这让冯仑有些忘乎所以。他只顾自己的愉快,却忽略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即使再有钱的企业也会倒闭。

冯仑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及时调整思路,以平常心做最寻常的事,以平常心看待事业和人生。于是,冯仑开始压缩各个城市的业务,最后只剩下两个半城市,以前的不少业务人员全都跑了,在最动荡的时期,万通连车子都卖了去抵债,无奈之下,只好坐出租车,或是找朋友接济。就这样,冯仑放低姿态,控制了自己一心追求“大规模”的欲望,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万通总算活下来,成了“剩下”的企业。

从冯仑的个人经历看,平常心不仅在企业经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个人生活也同样重要。据冯仑自己说,他曾经经历过离婚和家庭变故,但现在他已经能很平和地看待这些了。这就是平常心的作用。平常心是丰富的甚至不幸的人生阅历造就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所以他才经常对人说要以平常心做寻常事,一般人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现象,事情的后面是什么他根本就不知道。所以要从事情的后面看起,看透、看穿、看破、看烂。

海尔掌门人张瑞敏,特别信奉孙中山先生说的“做大事,不做大官”这句话,这就是因为张瑞敏有一颗平常心。张瑞敏认为,企业家要恪守企业家的本分,不能做超越本分的事。1995年,张瑞敏曾受红极一时的南德集团总裁牟其中之约,到南德的总部做客。在会见牟其中之后,张瑞敏对牟其中的所作所为很不认同,并察觉到南德存在着危机,原因就在于牟其中没有一颗企业家的平常心,过多地参与了政治,这超越了企业家的本分。

冯仑曾经在牟其中手下任职,他对于牟其中的判断与张瑞敏大体一致。毫无疑问,牟其中的下场,与平常心的缺失有直接关系。同样缺乏平常心的另一个极端例子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史玉柱。当时,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就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不得不让人深思。

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处于计划和市场经济混合的环境下,是一个求大于供的卖者时代,当时买卖信息相当不对称,尤其是当时一些所谓的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1989年,史玉柱承包了深圳科技工贸公司电脑部,很快就取得了成功,也为创建巨人集团奠定了基础。到1991年,他创办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利用买者缺乏选择性、判断性和比较性的环境,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到1993年,巨人就很快成长为一个大企业,年销售额近5亿元,国家领导人对他相当关注和重视,因此他也成为中国改革的风云人物。

在名利双收的风光面前,巨人集团打算盖一座超出自己财力和物力的大楼,也就是巨人大厦。这座大厦原来准备盖38层,后来不断增高,最后竟然到了70层。大厦最初预算为2亿元,工期2年,加高到70层后,预算变为12亿元,工期拖长到6年。后来史玉柱将巨人的所有流动资金都投入到巨人大厦当中,加上在香港卖楼花的钱,也填不满这个黑洞。最终巨人大厦也没能盖起来,但巨人集团却走上了绝路。

企业要想办好,企业领导者必须要有平常心才行。这就要求企业在合理控制自己欲望的同时,还要多找平衡,比如过去、现在、未来的平衡,公司内外的平衡,资产和负债的平衡,新项目与旧项目的平衡等。如果能够找好这些平衡,那么企业必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有“略”才能有“战”

战略是什么呢?对于飞机起飞来说,战略是目标和航线。如果公司是飞行器,那么动力就是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接下来就要起飞,起飞靠什么呢,靠项目。——摘自《万通·生活家》冯仑文章

《万通:披荆斩棘走过来》

无论是挣钱还是公司发展,都需要一个战略。冯仑十分重视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在冯仑看来,战略对一个公司而言,就像是目标和航线。

虽然战略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是很重要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很多企业在战略规划上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就是很多企业都把策略当成了战略,也就是把做什么、怎么做当成战略,把具体的操作步骤、流程当作战略。很多企业经常是先确定要做什么事情,在这个既定的前提下,将怎么组织人,怎么组织钱,怎么来打开市场作为企业的战略。这么做,实际上意味着企业没有战略,而是直接到了策略层面。可以说,战略是大方向,而策略是在大方向确定之后的具体处理方法。如果只有策略而没有战略,那么很有可能花了很大力气,还南辕北辙,无法实现企业的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