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教学与科研的规范化管理
12513600000007

第7章 教学的管理概述(6)

(2)科学合理安排课务。学校安排课务非常有讲究,既要考虑到教师原来的专业背景、学识专长,又要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此外也要适当考虑教师的年龄特点。虽然每个教师的任课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如教数学的一般不会轻易改教语文,但也应该考虑适当的轮换制度。如新教师到校任教后,最好先让他有个大循环,从初一年级教到初三甚至高中年级,以使其对中学的整个课程有一完整的了解,然后再相对固定某一两个年级段的课程教学。

(3)完善教务处工作。学校教导处是学校组织的管理中心,它要负责编班、制表(每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每周活动表)、征订教材、安排课务等工作,还要管理学生学籍、组织期中或期末考试、评估考试质量等事项,此外还要承担文印、资料统计等教务行政活动。在一些学校里,甚至教师的业务进修也是由教导处负责的。可见,教导处的工作是繁忙而重要的。加强教导处的管理,最主要的是要使教导处的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学校教学组织管理的效果。

教学质量管理

什么是教学质量?什么又是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可以笼统地讲即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所达到的水平。而教学质量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协调和控制,促使教学效果达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的要求。很显然,学校如果只有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而无教学质量管理,那么教学过程管理将是不完整的,因为检验教学过程管理有效与否的标志之一就是教学质量问题。

(1)加强教学质量管理,首先要对教学质量有一个科学性的认识。教学质量是指学生全面的发展,其中既包括学习成绩方面,也包括品德、身体、审美能力、劳动观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全面看待学生的发展质量,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展开教学质量管理活动。

(2)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认识教学质量问题。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活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学质量管理应从这两方面入手,而不应单单把眼光注视在教师的教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质量比教师的教学质量更为重要。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学生善于不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有没有养成学习的兴趣,这些都应该列入教学质量的范畴。教学质量管理就应该在这些方面制定出相应的评估标准,并订出具体的管理措施。否则,就会出现光有“教”的质量,而无“学”的质量的局面,即学生考试很出色,因为教师在做大量习题、猜题等方面“教学有方”,但却没有同样出色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形成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情况。

(3)教学质量管理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针对少数拔尖学生。真正出色的教学质量体现在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只注意那些尖子学生的质量发展情况,置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于不顾,不是真正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些学校为了让升学率提高几个百分点,有意不让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有关的考试,这严重违反了教育法规,剥夺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当然也不符合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4)教学质量管理要体现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也就是说,在实施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存在一个质量管理的问题。要从单纯检验教学质量的结果,转向检验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的辅导、学生的预习、听讲、作业、实习、考试等等,每一阶段、每一环节都要提出明确的要求,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5)要确立全员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全员教学质量管理是指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不但主要科目的教师要参与,其他科目的教师也要参与;不但上课的教师要参与,不上课的学校后勤辅助人员也要视情况为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提供条件。学校则要建立一种全员岗位责任制,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奖惩手段,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以上这些方面,只能说是一种对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上的认识,真正的实施模式还谈不上,因为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教育管理学界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教育科研的进一步深入,一种既能保持过去较扎实的质量传统,又能对学生的全面身心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一定会设计出来。

10.教研组的工作管理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基地。有了教研组,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可以共同研究、交流经验、集思广益、互相帮助,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教师集体、形成良好的教风等起着积极作用。

在现代学校中,教研组的主要工作任务一般有以下几条:第一,组织教师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并对计划进行初步审查;第二,组织教师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开展与教学有关的课题研究,参加各级教研部门开展的教研和培训;第三,组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举行观摩教学,总结交流教学经验;第四,组织开展学科课外小组活动等。

加强对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是教学管理活动的一个方面,学校领导对教研组工作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组建教研组。按不同学科建立和健全教研组。一般说来,同一学科教师在三人以上就应成立教研组;不足三人时,可将性质相近的学科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多科性的教研组。

(2)选拔和培养教研组长。教研组长的产生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出面委任;一是由教师选举。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组长应是教学水平较高,组织能力强,思想进步,工作负责,在教师中有一定威望的教师。学校领导要指导、帮助教研组长团结教师,形成良好的集体;要支持教研组长的工作,尊重他们的意见和主张,关心他们本身的学习和提高。

(3)建立相应的教研制度。教研组成立后,就应当制定相应的制度,如教研组的定期会议制度、备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考勤制度等。要让教师知晓制度,根据制度要求,开展常规教研活动。

(4)指导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工作。要根据各教研组的特点,确定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给有经验的教师分配一定的研究课题,在有条件的科组、班级进行教学改革的试验。

(5)经常向教研组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在深入教研组的过程中,要通过听课和参加活动,经常分析研究各学科教学中的主要经验和问题,及时向教研组提出意见和建议。

(6)帮助教研组长总结教研组工作经验,定期组织教研组工作经验交流等。

11.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

教学组织形式的涵义

教学工作不仅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而且还要通过多种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应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带有综合、集结的性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原则等教学的组成部分,最终都要综合、集结到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中,并通过这种或那种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其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得正确与否,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例如,苏联20世纪20年代和我国1958年的一段时间以及“文革”的十年动乱时期,由于随意否定了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然而与此同时,从另一方面看,长期以来我们又把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过于绝对化、凝固化,结果造成许多令人遗憾的情形,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因材施教的理想难以实施,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力培养受到压抑等。由此可见,教学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实在是很大。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总是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如一定社会对人材培养的要求,现时代学校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手段的变革所提供的必要性和可能条件等。时代变化了,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和发展

如上所述,教学组织形式并非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我们将一些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一历史的回顾。

(1)个别教学制。这种形式的教学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学校。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学生授业,后来虽发展为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组的学生,但在一个班组里学习的儿童,年龄、程度和学习的内容、进度各不相同,教师进行的仍是个别教学,只同一个个学生发生联系。当教师在教某一个学生时,其余学生的学习基本处于自流状态。这样的教学,学习效果差,效率不高。我国古代私塾就属于这种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不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2)班级教学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个别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的规模和速度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因而相应地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育内容,加快教学速度等。近代的班级授课制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夸美纽斯在17世纪概括并建立一套班级授课的教学制度:固定的、相同的开学时间,同年龄的儿童一起学习同样的内容,同时作同样的功课,教师对所教的科目作周密的计划,使学生每年、每月、每日甚至每时都有一定的学习任务。应该说班级授课制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它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普及了教育的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故逐步被世界各国的学校所普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