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规范化管理
12513200000024

第24章 岗位与职责管理(1)

1.课堂教学管理标准方法

直接指令法

1.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实现对课堂教学主动控制的方法。像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请注意黑板”“请注意这句话”“不要随便讲话”等,就属于这种方法。

2.使用这种方法,一是要适时;二是不宜过多地使用“不要”之类的否定性指令;三是要努力做到令行禁止。

间接暗示法

1.教师通过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式,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景中,自觉遵守课堂管理要求的方法。

2.这种方法既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需要,又能体现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像“现在同学们都在认真看书,有的同学还动笔圈点,已经进入学习的良好状态”之类的暗示语,会使本来认真看书的学生更加认真,使一些不怎么认真的学生自动端正态度。

3.运用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洞察课堂情景,特别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准确而巧妙,淡化管理“痕迹”。

恰当评价法

1.教师依据课堂管理的现状,及时做出恰当的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此激发学生内在进取热情的方法。

2.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的注意程度、遵守纪律的状况,也可以是学生作业的优劣情况。

3.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扬优点,克服不足。进行评价,无论是对全班学生还是对小组、个别学生,都要力求具体(评价的是具体行为、具体表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慎用否定性评价,尤其是对后进生,以免挫伤其自尊心,形成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隔阂。

体语控制法

1.教师通过运用动作、表情、姿态等体态语言,传达课堂管理信息,调控课堂秩序或气氛的方法。像收住话题、注视学生、微笑、蹙眉、适当地走近分神的学生、高低快慢的表达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用饱满而严肃的态度影响学生情绪等等,都是常用的体语控制方法。

2.主要方法包括:

(1)短暂沉默法。在学生听课不专心、思想开小差,或者说话、做小动作时运用。教师讲课时,发现有上述情况,突然收住话题,沉默片刻,这时刺激强度发生了变化,学生会不自觉地把目光转移到教师身上。此时教师再以目光予以注视,学生就会马上有所意识,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

(2)目光注视法。当教师捕捉出有不当行为学生的目光时,即刻以一种表示不满的、强烈的、连续的目光接触该生的目光,并辅之以皱眉、扬眉以示提醒,使之意识到教师已经觉察到他的不当行为。运用该法,既能不使学生有过大的窘迫感,又能保持教学的正常进行。

(3)身体逼近法。该法是指教师通过逐渐向有不当行为的学生走近,促使学生有所意识并及时改正的方法。事实上,只要教师表露出向有不当行为的学生走近时,就会使该生迅速改正不当行为。

(4)变换音量法。指教师运用音量技巧和声调的变化、语音的高低、强弱以及速度和停顿来控制、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此法适用于个别学生精力分散、注意力旁移的现象。

有意忽视法

该法适用于不当行为(甚至为破坏性行为)中暗藏着赢得他人注意愿望的学生。对于有该种不当行为的学生,若教师采取言语反应,可能正好迎合其正在寻求的目的,而采用此法,实际上是向其表明,教师对他的不当行为完全可以保持泰然自若,无须用言语方式回敬他,使其自讨没趣后改变这种行为。

提问法

即采用临时让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来提醒学生自觉纠正不当行为,专心学习。

七、悬挂法

1.课堂教学时,学生可能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使教师一时回答不了;或者回答了,但由于缺乏仔细思考,语言表达不得当,学生接受有困难,影响教学进程。遇到这种情况,为了不影响教学进程,可把问题暂时悬置起来,让学生课后去寻找答案。目的是使学生继续学习,防止他们因此分散注意力。

2.运用这种方法,课后要查找有关资料,尽快给学生以正确的答复。

八、刹车法

课堂教学中,看学生对某个问题十分感兴趣,纷纷举手要求发言,这时让他们一一回答下去,会影响教学进程。对此,教师要当机立断,及时刹车,以防止课堂教学前松后紧或完不成任务。刹车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九、培养助手法

教师通过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维护课堂秩序的方法。这样做,学生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像让学习骨干、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检查小组作业等,就属于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在复式教学中运用得较多。

2.课堂素质教育工作规范

面向全体

1.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一——全员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但是,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下,在目的是层层选拔因而也是层层淘汰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面向全体的这一要求,长期以来没能得到真正落实。

2.面向全体,就是承认素质教育的全员性。素质教育的全员性,是指不但要保证中学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要保证他们得到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尊重人的发展权利,努力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能,使每个人都能发展,都能成功。

3.各科的课堂教学,都应堂堂、环环坚持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学习,参加训练,构建并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四五”教学模式就能保证面向全体,即三种教学形式,四个训练方式,五动学生感官。

(1)三种教学形式是:面对全班的讲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动笔练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各种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更不是老师问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练出来的。所以,教师要精讲,要把讲、问压缩到最低限度,腾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同学间多讨论、多交流。

(2)四个训练方式是:轻声自读,自说;同桌互读,互说;小组轮读,轮说;全班选读,选说。运用这些训练方式,既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说自练,又体现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一定要控制“全班选读,选说”这种训练方式的运用,因为一个一个地读,一个一个地说,不是教学,是表演;训的是少数,是少数表演,多数陪读,不是面向全体。

(3)五动学生感官是: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全面提高

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二——整体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一个人受过学校教育后,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对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的培养上。

全面提高包含以下内容:

1.国家教育方针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地规定了学校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提高。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素质”也应该是中学生全面提高的内容。

3.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四有”也应该是全面提高的内容。

4.李岚清同志指出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这“6个学会”,更应是全面提高的内容。

5.各学科的教学目的要求,理所当然地是学生全面提高的内容。

主动发展

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三——主体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强调学生主动发展,就是肯定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也就肯定了个性发展的需要。

1.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情感、动机因素,是他们的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最直接的内趋力。

2.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并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主动精神,才能充分发掘他们禀赋的潜能,才能驱动后天的积极因素。

3.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行愉快教学,让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情愉悦,精神饱满,主动求知,主动发展。

3.课堂教学交流工作规范

情感交流的教学功能

教学过程须臾也离不开情感,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概括地说,情感交流具有以下8大教学功能:

1.感染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对学生情感施加影响和感染的功能。教学“以情动人”、师生“情感共鸣”就是其典型表现形式。

2.动力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发动、维持和推动自身施教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功能。

3.信号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通过表情外显具有教学信息传递的功能。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是其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教学信息载体之一。

4.调节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协调、节制的功能。常言“情通理达”就是这个道理。

5.定向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促进教与学稳定在一定的方向上,并朝着一定目标运行的功能。教师的“情感投资”一旦使学生“动之以情”,就会成为他们努力达到此目标的积极力量。

6.强化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学生学习行为的功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积极的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7.迁移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激活学生情感,促使学生将此情感迁移、扩散、泛化到有关对象上去的功能。“爱屋及乌”是情感迁移的一种表现。

8.交融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引起“情知交融”、师生情感水乳交融、教学气氛轻松和谐的功能。师生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一功能发生作用的明显例证。

情感交流的基本法则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处于情感交流的主动和支配地位。教师应遵循以下基本法则:

1.积极投入

(1)教师的情感投入,说得通俗些,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投资,以换取学生的信任和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2)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情感主要有表象层次的情感和理性层次的情感。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在学生大脑皮层留下表象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了情感体验的记忆。这种与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表象的产生,便构成了表象层次的情感。

(4)理性层次的情感是指在较长时间情感体验中由众多稳定因素构成的,调节、组织、强化自身情感心理结构。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情感从表象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

2.自然流露

心灵内部的情感是隐蔽的,但并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情感的表现是指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它与情感发泄有着本质不同。教学情感的自然流露,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度。教师的情感不同于演员在舞台上的情感,它更多需要的是平和、适度的流露。

(2)和谐。教学情感的流露要与教学内容、教学气氛相协调。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情感,但任情感主宰教学也是不恰当的。情感和谐还要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使教师自身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对应。

3.畅通情感渠道

(1)情感的通道是不能堵塞的,必须畅通。情感渠道畅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得以实现,情感才能产生教育效应。

(2)畅通情感渠道的过程,是师生彼此熟悉、理解和感化的过程。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复杂的,可以说,一颗心就是一个复杂世界。教师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让每个学生的性格、志趣、才能、气质乃至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纳入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

(3)要保证师生情感交流渠道的畅通,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注意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

4.控制情绪

(1)节制过激情绪。所谓过激情绪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冷静、恰当地表达情感,出现了“走火”现象。例如,有的教师看到学生听课很认真便忘乎所以,自以为是,于是即兴发挥,甚至故弄玄虚,大讲“题外话”,冲淡教学主题。克服过激情绪,一是要端正教学思想,绝不要去迎合少数学生的猎奇心理;二是要明确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三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之有发挥情感、施展技巧的余地,让内容、激情、技巧三者有机结合。

(2)避免冲动情绪。控制冲动情绪关键是要“制怒”。而“制怒”不仅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等密切相关。

(3)克服压抑情绪。克服这种情绪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主动调节课堂气氛。

(4)消除紧张情绪。产生紧张情绪的原因不同,其处理的方法也各异。最常用的方法有自我安慰法、转移注意法、熟悉环境法、回避目光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