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规范化管理
12513200000012

第12章 正副校长的管理(5)

(1)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按教育规律办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2)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团结、依靠教职员工。组织教师学习政治和钻研业务,使之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文化业务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注意培养班主任、中青年教师和业务骨干,努力建设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依靠党组织,积极做好教师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充分发扬民主,重视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发挥广大教师和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全面主持学校工作。①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建设德育工作骨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②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齐各门课程,不偏科。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搞好教学常规管理。深入教学第一线,正确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③领导和组织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确保学校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有成效地开展;努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建好学生劳动教育及劳动技术教育基地。④领导和组织总务工作。贯彻勤俭办学原则,坚持总务工作为教书育人和教职工服务的方向;严格管理校产和财务;搞好校园建设;关心学生和教职工的生活,保护他们的健康;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和群众福利。⑤配合党组织,支持和指导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在办学育人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肩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的重任。为了履行其职责,就必须行使与其职责相应的权利。对于校长的权力,一般概括为五种。

决策权。学校行政工作的重大问题,校长有最后的决定权。校长在决策之前,也许要召开各种会议,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但最后拍板的是校长,不是集体领导,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校长与副校长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学校党组织不再对行政工作行使决策权。

指挥权。校长是学校行政工作的最高指挥者,校长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各级管理机构接受校长的领导,学校各部门、各层次机构的负责人及其他所有成员均应服从校长的总指挥。

人事权。校长有权提名任免副校长,有权任命中层干部,有权对教职工的使用、考核、奖惩等做出决定。当然,对副校长的任免,对教职工的重大奖惩,要报上级批准。

财经权。上级的拨款、学杂费留成、勤工俭学以及社会赞助等各种收入,校长有权按财经制度的规定自行安排使用等。

法定的办学自主权。《教育法》第二十八条对学校依法可行使的权力作了明确规定,这些权力就是法律赋予校长的法定权力。其内容为: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③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⑥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5.校长的领导方式

不可否认,校长的领导行为受个人性格因素的影响,但由于校长的领导行为会直接影响到领导效果,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对校长的领导方式进行研究。美国学者霍尔认为校长的领导方式包括反应式领导、管理式领导、倡导式领导三种,而以美国学者利思伍德为首的研究小组则认为,校长的领导行为包括行政领导、人文主义领导、计划程序领导以及系统解决问题领导等不同的领导方式。

就我国学校教育系统而言,各地学校受地区经济、文化、政策的影响,各有各的特点,再加上学校层次、类型也千差万别,导致学校领导方式多种多样。从校长运用自身权威进行学校管理的总体情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集权式领导

学校的管理权力相对集中于校长手中,校长在学校中具有绝对权威。学校所有的事情,无论大小均需经校长决策,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如副校长等)无决策权,其管理活动只是执行校长的决策。校长下达“指令”后,所有学校成员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更改或擅作主张。在监督与控制层面,大大强化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依法、照章办理,禁令多,惩处严。这种领导方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决策迅速,执行较快,效率较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互相推诿现象等;有利于学校计划的统一实施,减少因下属的理解误差或能力低下而造成的错误指挥;依法照章办事,易形成纪律严明、秩序井然的学校氛围。但是,由于缺乏民主参与机制,这种领导方式容易造成校长决策陷入主观武断、决策失误的境地;容易使教职工产生压抑感,不利于调动下属和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容易造成下属对指令的依赖性,削弱工作责任感,养成无令不行的习惯。另外,这种领导方式过于机械呆板,机动性不足,难以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

参与式领导

这种领导方式较集权式领导民主些,校长把大权独揽,小权分散。换言之,在重大问题上,校长拥有决策权、指挥权和对下属决定的否决权等,而将其余权力按职责范围分授给下属,并支持下属在其职责范围内自主管理,合理用权。在决策过程中,校长注意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坚持“民主集中”原则,因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思广益,从而保证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减少或避免失误。但这种领导方式会导致决策过程延长,有时甚至会出现无决策的局面,使学校难以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其指挥方式一般由“指令”变为“指导”,通过给下属出主意、想办法等方式,让下属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力,尽到责任。在监控上,重视必要的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但这种规章制度的建设,往往以保证教职工才能的充分发挥为前提,旨在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肯定并不断激励其积极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