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语文教学的趣味歇后语设计
12512700000002

第2章 歇后语教学的指导(1)

1.歇后语的教学指导方针

长期以来,在对汉语教学中,比较重视语法教学,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忽视了俗语教学的重要性,使得很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汉语中的俗语感到尤为吃力。因为俗语不仅仅是在表现字面上的意思,它富含浓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与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彻底了解中国宏大的语言宝藏,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好汉语。所以,对俗语的学习则是必不可少的。

歇后语作为俗语中的一部分,在基本词汇中有着很特殊的地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它没有确定的“官方定义”,主要来源于民间口语,属于“大众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作为汉语的一个特色,透过歇后语就能折射出许多有关汉民族的文化常识,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的学习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对歇后语及其类似俗语的学习也会相应提高,进而加深他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中国人的了解。

歇后语是一种风格独特、民族色彩极浓的语言用法,其特点是幽默诙谐,形象生动,寓意深刻。且富有人民性,是劳动人民凭着自己的智慧,从眼前熟悉的事物中配搭出一些传神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而又恰如其分的比喻,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或文化的特色,它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一种生动形象和恰当的比喻,能够引起人们的联想。

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一般是以下几个环节:课堂语言输入,语言表达操练,语言规则吸收内化,语言技能,社会自然语言接触,语言交际能力。为了更好的让学习者掌握歇后语,在“课堂语言输入”这个环节,就需要有意的加入一些歇后语的认识,进而在语言表达操练中使学习者对这一语言想象进行掌握。

歇后语主要有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种方法构成,没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是对它的理解和运用是有挑战性的。故对歇后语的学习,不应该放在汉语学习的前阶段,而应该是中后期。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文化导入,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不断循环深入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是提高语言教学水平和语言运用得体性的必由之路。

除了以上提到的在课堂上教授,学习者也在交际中学以致用。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留心日常生活中周围群众所使用的语言,利用起周围的语言资源来。因为歇后语更多的是出现在口语中,口语是学习习语的一个大宝库。言为心声,任何一种语言都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交际。这一说法本身就包含了和语言相关的心理、文化、社会方面的因素。所以,只有在交际中加强对歇后语的不断运用,才能使学习者对汉语这一语言习惯好好地掌握。

针对具体怎样对这一能力进行培养,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要注重训练学生对语言多样性的把握,也就是要训练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其二,要注重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感和得体性表达,也就是大量的技能训练尤其是听读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语感并形成语言得体表达的能力。

第三,要注重训练学生整体性地理解和表达,也就是要以语篇为教学和操练的组织单位,训练学生自上而下地整体理解和表达意思。

第四,要注重训练学生把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把课堂内外的学习结合起来,也就是训练学生把握限制性的、模拟真实的学习机会,促进学习中的学用平衡。

第五,要注重训练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兴趣和敏感,训练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即训练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第六,要注重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把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作为专项内容贯穿到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际。

上面几点建议主要是针对课堂学习的,更重要的还要靠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而汉语习语中的歇后语更是汉民族文化独有的表达方式。因此,歇后语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在日常交际中不能很好地传达,就容易产生理解空白。只有掌握更多的词汇,才能填补空白,才能在交际中实现灵活运用。

总之,从歇后语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的文化思想内容,异彩纷呈的歇后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汉民族文化世界。

2.歇后语的教学创新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积累歇后语。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丰富歇后语的积累,并形成运用歇后语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浓厚兴趣,养成自我感悟、自觉积累、主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

教学策略

(1)重感悟让学生在探究性的朗读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去领略歇后语的魅力。

(2)重积累有机引入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整合教学资源,在喜闻乐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重运用让学生学会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有机运用积累的歇后语。

(4)重迁移有机实施迁移策略,让学生有效实现运用从积累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迁移,学以致用,有效实现课内课外迁移,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感受歇后语的特点,丰富歇后语的积累。

(2)教学难点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的浓厚兴趣,形成运用歇后语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我们祖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多读多背,不仅可以丰富我们语言的积累,还可以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让我们在一次感受一下吧!

(2)朗读指导主要感受语言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多说,才能掌握歇后语的用法。通过以下几点来练习说歇后语。

第一点,找一位同学,让他说一说,我们这次的语言属于什么呢?(提示:一定是歇后语)

第二点,教师带领同学复习歇后语的特点。

第三点,读好歇后语,首先得读准。可以指名逐条练读,随时纠正字音,也可以一起读。(提示:读准字音)

第四点,如果带着一定的感情去读,读出来会更有味道。首先,教师引路。教师说出前一句,让同学们接下一句。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其次,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读好呢?自己试着练读。接下来,找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来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最后,集体练读。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好这条歇后语。

创设教学情景

(1)积累所学的歇后语

第一,比一比,谁背得快。

第二,同桌合作背诵。(一人背前半部分,一人接背后半部分)

第三,谁愿意接受考验?(投影出示题目,让学生快速补全课本中的歇后语)

(2)运用所学的歇后语

刚才积累的歇后语你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吗?下面进行情景填空。

语文活动运用

实践活动:看谁演得像;演后出示歇后语,练读;看谁找得准;看谁写得多;看谁说得好。

课后作业运用

提供给学生“作业自助餐”:我会背;我会查,开展课后阅读,积累更多的歇后语;我会编,编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

3.歇后语的特点及运用方法

歇后语的特点及作用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最早出现“后”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平常,我们常用快刀斩乱麻来比喻一个人干事或解决问题干脆利落。这“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就是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