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神山瑰丽美姿
12511000000016

第16章 地藏道场--安徽九华山(3)

禅师领众参禅,设坛讲经,四方僧众慕名而来,常住多达数百人。同时又于翠峰寺创办华严道场,推行僧伽教育,修学并重。继月霞禅师之后,心坚法师住持东崖禅寺。

在此期间,心坚法师创建了东崖下院和法华寺,大力开展弘法活动,数次出任九华山佛教协会理事长和安徽省佛教协会的理事长。

东崖禅寺的石崖东有古洞穴,深数米,宽3米。洞口堆云如雪,取名堆云洞,是金地藏初至九华山时栖身之所。洞上之东岩,巨石方正,金地藏常于石上诵经观景,晏坐清修,故此石有晏坐岩之名。

石崖之西、南两侧有摩崖石刻。南侧之飞身处传为金地藏出入东崖之处。西侧的云深处、云舫、赠周经和尚偈为王阳明手书。当云涌之时,远望此岩,形如巨舫,故有云舫之誉。东崖云舫为九华山十景之一。

东崖的西北有一水泉,当年地藏于洞中被毒虫咬伤,当时有一女子来到跟前说:少儿无知,愿出泉补过。然后指引西北一石便眨眼而去。

金地藏揭石见泉,泉水清澈甘美,以泉洗伤,即刻痊愈。后知为龙女所助,龙女泉由此得名。

百岁宫位于九华山摩空岭,又名插霄峰上。百岁宫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百岁宫是九华山第二座肉身殿,供无瑕禅师肉身。

据寺前碑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河北宛平僧海玉和尚,号无瑕禅师,由五台山游至九华山,见此地九峰如莲,便在摩空岭摘星亭结茅布道,名摘星庵。

无瑕禅师在此,长年以野果为食,不食烟火熟食,并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至今保存完好,为国家文物一级藏品。

无瑕圆寂于1623年,享年110岁,世称百岁公。逝前嘱弟子3年后启缸,弟子将其遗体跏趺缸中。

过3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与无瑕弟子启缸视之,见无瑕结跏趺坐,肉身不腐,颜面与生时无异,弟子遂将肉身涂金保护,在庵内供奉,并奏闻朝廷。

1630年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题额为善最乐,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同年,无瑕弟子慧广和尚于此建佛殿,造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正因为万年寺是为纪念百岁公无瑕和尚而兴建的,因此又名百岁宫。

至后来的清康熙年间,百岁宫毁于大火,之后多次进行修葺和重建,命名为万年禅寺,创成十方丛林,无瑕和尚的肉身也移至殿内供奉。

1879年,僧人宝身主持重建并赴京请《藏经》一部。光绪末年再次遭火,幸扑灭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无瑕肉身、明清帝王所赐的金章、玉印和《血经》等完好无损。

寺院内的无瑕和尚肉身重上漆、贴金,塑三如来、十八罗汉、弥勒佛、韦驮诸像。

之后又建造了五百罗汉堂,供奉五百罗汉坐像,像高1.3米。

百岁宫是典型的皖西民居寺院,5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房、齐堂、僧舍、客房和东司为一整体,没有单体建筑的配置,远观恰似通天拔地的古代城堡,这种形制在我国寺院建筑中极少见。

百岁宫的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由低爬高,层层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

从正门下面看大殿,它只是一层楼,而大殿东侧的厢房是两层楼,通高只有10米,但从它的后门看,东侧墙高达55米,为5层楼。而屋顶只是一个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顶。

寺下不远处有一山亭,亭内原供皆大欢喜形象的弥勒佛。佛经上说弥勒住在兜率天,所以小山亭的题额为兜率院,颇有以山亭作为寺门之意。

穿过山亭便至峰顶,石库式的大雄宝殿门上方,悬挂着敕建万年寺,钦赐百岁宫楷书寺名竖题。寺门前,两边平房对称,中间是一块呈长方形的坪地。

墙壁上镶砌着清雍正、乾隆等年间的碑刻10余通,有诗刻,有《藏经》、修寺院、捐献功德等碑记刻石,其字迹有魏碑、正书、榜书、馆阁体小楷。

西边一排平房,为香积厨、库房等。东边数间平房,临崖而建,屋内悬有古钟,谓之钟房。钟为铜质,重约1000千克,钟面凸出铭文和花纹图章。此钟也称幽冥钟。撞钟和尚边念钟上的文字边撞钟,特环往复,日夜不停。

这种布局在其他的寺庙中式非常少见的,由大殿侧门可进入同一楼层的肉身殿,供奉着装金无瑕和尚肉身。和尚头戴莲花宝冠,身披朱红袈裟,头部大小与常人相似,身躯已干缩如孩童,端坐莲台之上。这种金身,置于空气中已有350多年,依然不腐。

大殿4个楼层内有巨岩横陈,有磐石镶嵌,岩石与建筑,建筑与山峰有机结合,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清代之后,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是完全继承明代。清代帝王虽然对喇嘛教十分推崇,但对汉地佛教也极力崇信。世祖顺治曾召玉琳国师到京说法,并命选僧1500人受戒,以表示对汉族地区佛教的扶持。

其次,清圣祖康熙和乾隆曾多次出巡常住名山巨刹,并赋诗题字、撰制碑文,表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还多次派遣官员专程上山向地藏致祭,屡赐重金修缮化城寺,钦赐御笔匾额。

此后,九华佛教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寺庙林立,僧伽云集。化城寺的寮房增至72家之多,又自称禅院,各立门户。僧人多达三四千人之众,金地藏可谓是身后沙门多似沙了。

1858年,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九华山,许多佛寺禅院毁于战火。战后,清朝朝廷出于政治需要,扶持佛寺的恢复。光绪年间给甘露寺、百岁宫等寺3次赐予《龙藏》各一部。地主绅商及善男信女竞相捐输,佛寺、精舍修复很快,还陆续出现了一些茅蓬小庙。

只园寺、东崖寺、百岁宫等大的丛林又恢复了受戒法会、讲经法会,开坛讲授戒律和《法华经》、《地藏经》等,并刻补经书雕版,印刷发行。各寺都恢复水陆法会等宗教活动。

康熙年间,朝廷派包衣昂邦赫奕、内侍李环、太仆寺少卿格尔芬到九华山进香,赐银三百两。次年又赐御书九华圣境。

旃檀林是化城寺十二寮房之一,由4座厅堂式民居和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而成。

东为僧房和斋房,敞厅堂,3层楼阁,有内落水小天井。西为云水堂,敞厅四开间,两层楼,小天井。僧房和云水堂之间为前厅,内用板壁隔成弥勒殿和韦驮殿,进深20.5米,殿两侧是两层楼阁。

韦驮殿前有两个小雕像,一个是济颠和尚,一手拿着薄如纸的小酒盅,另一手摇关破芭蕉扇儿,笑盈盈,喜哈哈,手舞足蹈,似酒醉归来,逍遥自在。另一个是疯僧,赤足,手挥拂尘,左肋下夹着一把扫帚。

韦驮殿里,韦驮身着铠甲,手扶金刚杵,面对大雄宝殿佛像而立。

弥勒殿里供西方三圣,又称阿弥陀三尊,即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三世佛之一的阿弥陀佛,他有13个名号,是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加上左边的观世音菩萨,右边的大抛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从韦驮殿向左,进门又是一幢楼阁,楼上佛堂敞,楼下厅堂高大,古色古香。厅前天井狭长,左右为库房、僧寮。由韦驮殿向右,进角门穿过楼间小巷,是又一组楼堂。

楼下3间敞厅,屏风后和左右两端有10间客房,楼前天井,上有巨幅壁画,为墨龙行云图,龙首向下喷水,鲤鱼向上跳跃,也称鱼龙变休图,左右上方还有芦雁秋景、秋菊傲霜和春兰、冬梅等小品图画。古雅清幽,可供观赏。

在两厢楼柱间,有唐玄奘率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西天取经的雕像,4人风尘仆仆,远道而来,各自伫立于廊下一角,好像等待寺中住持和尚出来迎接款待,十分有趣。

穿过一石板铺地,洁净如洗的长方形天井,就可达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高18米,宽11.5米,深15.5米。仰观大殿,铁黑色葫芦矗立在正脊中间,鱼龙尾翘在两边。重叠的飞檐,条条鱼龙飞来,装点得八角殿更加壮观。重檐间,绘着青狮彩凤。

四周廊柱上,雕有八仙人物像:跛足蹒跚的铁拐李,腰间葫芦摇晃;风度翩翩的吕洞宾,潇洒自如,春风满面,袒胸露腹的汉钟离,须髯飘洒,手摇宝扇;倒骑毛驴的张果老,手击渔鼓,欲唱一曲道情;身穿官服的曹国舅也赶来檀板轻敲。

还有仙人刘海,喜盈盈地在戏弄金蟾,这些都是道家神仙。

殿前廊下左右钟鼓高悬,古钟重在上千千克以上,鎏金大字闪烁有光。廊下和佛幡前有黑底金字楹联和泥金雕花楹联。

第一联说道:

山中做伴莫负烟霞,

林下相逢祗谈因果。

又一联说道:

把臂入林可复有太白联吟阳明打坐,

现身说法恍然悟新罗月满南海波澄。

说的是李白游九华,吟诗联句。王阳明上九华山,在东崖晏坐,已为陈迹。所说新罗即金地藏,相传农历七月十五是其生日,正值月满。南海指观音,普陀山为南海观音道场,与九华山齐名,都谓之菩萨道场。

佛像座前一联说道:

奉双亲参礼九华,喜今日旃檀林中便是极乐世界;

愿一心长持半偈,想当年菩提树下用何等刻苦功夫。

这是出自在家信佛的居士之手,以示其虔诚。

殿堂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两旁侍立着是阿难、迦叶。两侧是观音、地藏像,观音像两侧有金童、玉女,地藏像两旁有闵公、道明侍立。

大殿两侧依墙而塑的十八罗汉,与只园寺的十八罗汉各有千秋,自台基以上至殿梁间,塑的是大海波涛,十八罗汉或立、或坐,或昏睡,或惊异,他们各异显神通,在惊涛骇浪里稳如泰山。

鳌鱼、龙、鳖、虾、蟹、蚌之类水族都在他们脚下,为其效劳。水面上还有一只空荡荡的法舟,最高处还有佛龛、宝塔,仿佛是海上奇观。

大殿中的佛像均用生漆夹纻法制成。一枝花茎能擎两三丈的塑像。佛像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预先雕刻好能分能合的木质佛像模型,拼合成一整体,外缠纻麻布,涂上生漆、铁砂调和的涂料,如此重复。

雏形制成后,将模型一块一块抽出来,然后刮净磨光,贴上赤金制成的金箔,金光闪闪的佛像就制成了。它具有防潮、防腐、防蚁蚀等优点,适宜于雨水多、云雾浓、湿度大的江南山区。九华山佛寺中,这种造像较多。

大殿两侧是花厅,两层楼,有花院,名山中天。墙下依地势砌成花圃,种花植草。旁有山泉一眼,用石条砌成一方池,清澈见底,晶莹如镜。

院落窄长,因花厅前檐高10米,走廊宽两米多,长5米多,扩大了空间,所以视路开阔,是名副其实的山中天。

花厅5间,中间两开间为敞厅,两端和屏门后有房间,与二楼、三楼共有16间卧室,为接待贵宾下榻之处。敞厅装有玻璃隔扇,雕刻着各种神话故事。

闲坐厅堂,便可欣赏神光岭、芙蓉峰上方木苍翠,白云袅袅,群鸟飞翔的景色,悦目清心,实为福地洞天。

1667年,玉琳国师奉旨进香九华山,见九华山山水环拱,于是在九华山化城峰半山腰建立了甘露寺。

传说在动工前夜,满山的松针尽挂甘露,人称奇迹,又因《法华经·药草喻品》中写道:

释迦说:我为大众说甘露净法。

阿弥陀佛又有甘露如来和甘露王的称号,他化身说法时就有澍甘露之雨的话,于是定名为甘露寺。

甘露寺地处山腰,又是北路朝山必经之地,寺院宽宏,佛像众多,茂林修竹,环境优雅,因此香火十分旺盛,有洞安和尚在此两度登坛的说法。乾隆年间住持僧优昙开坛传戒,成为丛林。

甘露寺全寺由3组民居式建筑与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依山而建,高达5层,琉璃瓦顶,金光闪耀。

该寺为不规整布局。北面的韦驮殿和知客堂两组建筑布置在高2.5米的台基上,3层阁楼,其中知客堂墙上开四层窗户,实际只有3层,开设顶层窗户,增加了层次感。

韦驮殿南为高15米的大雄宝殿,前有伴廊,殿身筑在6.8米的台基上,大殿东为两层走马通楼,内天井,进深22米,宽15米,楼层上下分别为祖师殿、方丈寮、禅堂和客房。

进入大门后,从山门的侧门出,转向上坡十数级台阶,再从侧面进入大殿,有明显的空间层闪感和明暗变化的效果。寺内有3个天井,上百个外窗,屋面为硬山两落水或四落水,而大殿为歇山顶。

甘露寺全寺殿宇宽宏,楼阁整齐,背倚青山,前有流水,极富诗情画意。古人宿此寺中,曾有屋角泉声落,床头岚气过、到此禅关宿,方知山色多的诗句。

寺前路旁有石砌冰纹通花栏杆,可在古木荫下凭栏远眺,一览山色。寺旁有定心石,四周翠竹修林,遮天蔽日。

乾隆年间,朝廷赐御书芬陀普教,并遣钦差当时的江宁布政使司普福朝山进香,各地方官府也对九华山佛教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由于官绅和信徒的捐助,清中叶全山新建和扩建了众多寺宇,化城寺在拥有寮房的基础上又相继衍出只园寺、百岁宫、东崖寺等丛林,寺僧达三四千人之多。

清代光绪年间,朝廷向九华山甘露寺等寺3次颁赐《龙藏》。再加上绅商及信徒们的竞相捐赠,至清末九华全山有寺庙达150余座,只园寺、甘露寺、东崖寺、百岁宫四大丛林开始形成。

1898年,月霞法师在翠蜂寺举办华严道场,进行僧伽教育,开创了我国佛教史上兴办佛学院的先例。

【旁注】

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位期间,朱棣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北京紫禁城城,组织进行了郑和下西洋,编修了《永乐大典》等。朱棣死后,庙号太宗,葬于十三陵的长陵。

嘉靖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明朝使用嘉靖这个年号一共45年,是明朝使用第二长的年号。明世宗的谥号为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