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华饮食风俗教程
12508900000044

第44章 饮食风俗的交流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就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 “食”遍天下。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中国烹饪与西方烹饪接触的历史可上溯至两千年前。秦统一中国以后,特别是两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使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突破东亚的范围,远播欧洲和非洲。石榴、核桃、胡瓜 (黄瓜)、胡椒、洋葱、葡萄、苜蓿等食物就是经过 “丝绸之路 ”从西域引进来的。汉乐府《羽林郎》记载了胡人在长安经营酒店,胡姬卖酒献食的情形。《后汉书》提到胡饼、胡羹、胡饭、胡椒等。外国苦酒法、外国豉法等烹饪技术也在此时传入中国。而我国的啖炙法,即烤羊肉串法和甜瓜,也传入西域,粽子也是在汉代传入东南亚的。

从东汉时传入的佛教,到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兴盛起来。佛教食品和佛教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自从梁武帝提倡佛教徒茹素以后,更促进了我国烹饪中净素菜流派的兴起和果蔬栽培的发展。

唐代 “贞观之治 ”至开宝盛世,中外交往空前频繁。仅日本一国就先后 9次派出 “遣唐使 ”和大批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盛唐文化,中间就有学习烹饪的味僧。鉴真东渡,带去了多种中国食品,其中有干胡饼、干薄饼、干蒸饼、落脂红绿米、甘蔗、蔗糖等。前来中国学习的日本高僧,回国时带走中国的茶籽,使饮茶习俗在日本传播开来,并形成了专门的 “茶道 ”。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提高了中国的制糖技术;从波斯传入波斯枣、胡椒、胡麻等食物。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在明朝传入我国后广泛种植;徐光启翻译了欧洲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并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唐玄奘西天取经;明代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据说燕窝、鱼翅、苦瓜等物,都是郑和下西洋时所携归;随着基督教传入中国,其饮食风俗与西餐也在中国开始悄然流播。满族生活于白山黑水之间,早已形成了其独特的饮食风俗。入主中原后,清人将其饮食风俗随之带入,这对宫廷菜的影响巨大。清袁枚《随园食单》有 “杨中丞西洋饼条 ”,清代大多时期是闭关锁国的,但历史走到了清代,再怎么 “闭锁 ”也无济于事。

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

但是我们还要指出的是,中国饮食的诸多特征,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宫廷饮食、市肆饮食则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现出这些特征。平民的节日饮食,如春节,也许能够部分地表现出这些特征来,但是春节对于一年的 365天来说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如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