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12508400000057

第57章 不朽艺术篇(8)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三下诏书召李白进京。李白认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来了,于是在这年秋天奔赴长安。他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表达了诗人此时的得意和自信之情。初到长安,李白以他那卓越的艺术才华蜚声京城。著名诗人贺知章一见面就惊叹道:“此天上仙人也!”唐玄宗对他也十分器重,不但多次接见他,还让他起草过一些诏诰文件,最后封他为供奉翰林。但是,唐玄宗宠爱李白,并非认为他有什么经国济世之才,而是希望他做一个御用文人,为自己歌功颂德,点缀升平,这与李白“愿为辅弼”的志向相去甚远。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的政治中心,李白感到自己的人格尊严受到伤害,更无法忍受官场腐败风气和谗言毁谤的缠绕。于是,进京不到三年,他就上疏请求归山。唐玄宗也“以其非廊庙器,优诏罢遣之”。他挣脱了束缚和羁绊,仍然回到自然山水之中。长安之行,李白没有实现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志,但他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弊端却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遇到了比自己小11岁的杜甫。两人一见如故,结成了终生不渝的友谊。他们在一起饮酒赋诗,并相约游历了开封、济南、曲阜等地。这年秋天,杜甫去了长安,李白则继续南游扬州、金陵、越中,北游邯郸、幽州等,最后隐居在庐山的屏风叠。在这10年中,李白写下了大量的惊世之作,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长相思》、《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月下独酌》等等。这些诗章以雄伟的想象、博大的意境、排山倒海的气势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命永王在江陵组织平叛,但他却沿江东下,意欲扩大地盘,争夺王位。李白不了解永王争夺帝位的野心,怀着拯救国家和人民的雄心壮志,欣然接受邀请,当了永王的幕僚。后永王被镇压,李白也以“从逆”之罪流放夜郎,后遇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恰当地表达出诗人恢复自由以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李白因病在当涂(今安徽当涂)的旅叔家去世。

李白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他的伟大诗篇反映了盛唐时代上升发展的气魄。他以极大的勇气,投入反抗权贵、鞭挞庸俗和争取开明政治的斗争。这种顽强斗争的精神以及追求自由解放的热情,是他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的实质。在他的诗篇中,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深入浅出的语言、豪迈爽朗的风格,使他达到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顶峰。李白生前写了上万首美丽的诗篇,现存诗歌990余首。无数诗人从他那里汲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他那独特的人格力量和崇高的艺术境界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诗圣杜甫

提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名句,人们都会想到一个闪光的名字--杜甫。他的许多诗作像一部部史书那样,为我们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困苦生活。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艺术成就,犹如两座并列的高峰,令后人无限景仰。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他的祖籍原在襄阳,后随其父迁至河南巩县。杜甫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其十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又是一代名儒,其所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至今仍是十三经中的权威注本。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则为唐初著名诗人。少年杜甫生活在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之中,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吟诗作赋。据说,杜甫7岁就会作诗,9岁能写一手好字,20岁左右就已经成为一名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青年诗人了。像同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他渴望着冲出家乡狭小的天地,去造就一番大事业。

24岁时,杜甫在洛阳参加了一次贡举考试,未及第。而后,他漫游各地,过着富于浪漫情调的生活。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邂逅即将离京的李白,他们一起饮酒论诗,漫游于山水之间,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日子。相同的志趣使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杜甫在诗中写道:“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表达了他们结下的深厚情谊。此后,杜甫一直念念不忘这位卓然不群的诗友。李白流放夜郎时,他写下了《梦李白》两首,表达了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但是,这两位诗坛泰斗在有生之年再也没有见面。

公元746年(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希望在政治上谋求出路。次年,杜甫参加了朝廷举办的一次招贤考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应试者无一录取。而李林甫却上书祝贺“野无余贤”。无情的现实使杜甫陷入困境,同时,他也开始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败。他哀叹:“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艰苦的生活使诗人了解了社会底层的苦难,从思想感情上发生了突变。这一时期诗人创作的《兵车行》、《丽人行》等批判现实主义名6,标志着诗人在创作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困居长安的第十个年头,杜甫终于谋到了一个卑微的职务。之后,他到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去探望家人。但等待他的却是“入门闻号,幼子饥已卒”。儿子已经被活活饿死了。面对这残酷的现实,杜甫用血和泪写下了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作品的产生,显示着杜甫的思想和艺术已经成熟,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色已经确立。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带着家眷到处逃难,亲眼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之后,他投奔唐肃宗,并得到一个左拾遗的官位,但他很快因上疏得罪皇帝被贬。巨大的社会动荡和个人荣辱给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并使他写出一系列不朽的诗作,有《春望》、《北征》、《哀江头》、《悲青坂》以及“三吏”、“三别”等。这些诗篇以其深厚的历史内涵、丰富的生活内容把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公元759年,关内大旱。杜甫携家再次逃难。他经秦川、同谷入蜀,在成都建“浣花草堂”聊以栖身。在其好友节度史严武的帮助下,杜甫被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相对来说,这段时间,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后严武病死,杜甫又离开成都流落到夔州(四川奉节县)。在此之后的两年中,杜甫留下了400多首诗,大多为歌咏当地山川风物、人民生活的内容,如《秋兴八首》等。公元770年(大历五年),诗人离夔返乡,乘船下江陵,后又经江陵赴湖南,最后病死在湘江舟中。

杜甫生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安史之乱之后,国破家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目睹这一切的杜甫,把自己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都在自己的诗歌中表现出来。同时,他又能揭露朝廷和官僚的腐败和庸懦。故后人把他的诗称为“诗史”。杜甫善于从前人的创作中熔铸众长,在沉郁苍凉中兼有雄浑瑰丽的特点。此外,他的诗语言凝炼,讲究格律,注意音节的抑扬顿挫,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杜诗现存1400多首,名篇极多。许多诗人把杜甫的诗奉为最高典范,并尊称他为“诗圣”。时至今日,他的诗不仅使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对我们了解唐代的社会仍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诗画俱工的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每当我们读到这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般的名篇时,都为苏轼那浪漫的意境和流丽畅达的语言所陶醉。在千年的岁月之后,他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词仍像一坛陈年美酒那样,散发出沁人的芬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氏一门就占了三家。“三苏”中又以苏轼的成就为最高。他出生的年代正是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当时,诗文革新运动已取得胜利,社会文化在中唐以后又一次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其父苏洵早有文名,母亲教他读《汉书》。由于家庭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为欧阳修、梅尧臣等所称许。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怀着报效国家的志愿与弟弟苏辙同时进京应试。二人皆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苏轼曾先后任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在此期间,他比较关心人民疾苦,在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等方面做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宋神宗时,王安石提出打击豪强地主的新法。苏轼上书反对,并作诗讽刺变法,因此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一时期,他在政治上的保守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在文艺上的成就。在多年的贬滴中,苏轼有机会接近社会,接近百姓,亲眼看到新法给人民带来的好处,政治态度有所转变。但同时也滋长了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在祖国雄伟山河和历史英雄人物的激发之下,他写了一些著名的散文和词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

哲宗即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但此时的苏轼并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的主张,因此再次被逐出京城。59岁时,新党再次执政,苏轼又被看作旧党再次遭贬,被逐到海南去做一名小官。在琼州三年,苏轼多方鼓励、培养当地后一辈文人、学者,和当地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因此,生活虽然十分艰苦,却没有改变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影响旺盛的创作力。徽宗即位,他因大赦返回常州。作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时的苏轼对政治已不感兴趣,只希望安度晚年。次年7月,他因病去世。生前,苏轼的满腹才学不被重用和赏识,反而屡遭打击和贬谪,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的去世却引起众多百姓的哀悼。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这位一代奇才的思念之情。

苏轼在仕途上虽历尽磨难,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写下了不朽的一章。不仅他的散文诗词颇有建树,书法绘画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诗风豪迈,笔意爽健,善于夸张比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恢弘,别具一格,突破了以往只写生离死别、男女恋情的老套子,着意表现更为广阔的人生和更为丰富的社会内容。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都突破了前人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力求自由而准确地表达深邃的思想境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除了文学上的伟大成就外,苏轼还擅长书画。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此外,苏轼善于画竹,也喜作枯木怪石。相传,在宋代,曾流传“文画苏题”的故事。据说,当时的著名画家文同,每作一画,一定要等苏轼题诗,才算完成。人称其作品是“以旷世之文笔加绝代之妙迹”,可谓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当然,文同的画,也并非全经苏轼题过,也不能以是否有“苏题”来判断文同作品的真伪。但是,这一段书画结合的故事,确为苏轼的才华平添了一段佳话。

苏轼的著作有《苏轼全集》100多卷,遗留2700首诗,300多首词和许多优秀的散文。他无愧为一代文化巨匠。不仅他的文采风流为学者文人所羡慕,他面对逆境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也永远为后人所敬仰。

◆堪称“民族魂”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一个没落中的封建家庭。6岁进入私塾,后转三味书屋学习。在此期间,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先是祖父被捕入狱,紧接着是他的父亲因重病去世,家庭经济状况急剧恶化。这些都使幼年的鲁迅体验到了世态的炎凉。而这一切,对他以后的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98年,鲁迅18岁时,离家到南京水师学堂读书,第二年改入江南矿务铁路学堂。他阅读了许多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书籍,并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1902年4月,鲁迅到日本求学,积极参加反清爱国运动,并毅然剪掉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又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为武器,激发民众的觉悟,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面貌。1909年夏,鲁迅离日回国。他先后在杭州、绍兴教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以兴奋的心情欢迎和支持这场革命。1912年春,应蔡元培的邀请,鲁迅到教育部任职。他目睹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丑剧,思想处于愤怒和苦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