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12508400000041

第41章 社会大观篇(7)

◆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露空结构铁塔,高320米。埃菲尔铁塔得名于它的设计师居斯塔夫·埃菲尔。铁塔设计离奇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埃菲尔铁塔挺立的背后还有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1884年11月8日,法国下院议会决定1889年5月3日至11月6日巴黎将举办第三届世博会,主题是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1886年5月,世博会组委会组织博览会的规划设计招标。结果,收到约1000份极富创意的方案,其中最“异想天开”的设计,是年轻的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的金属拱门塔方案。埃菲尔的创意是:“建造一座新颖的金属凯旋拱门来为现代科学和法国工业增光。这座拱门会给人独特的印象,也会超过历史上各种凯旋门形式。”

1886年11月5日,法国贸易部长批准了埃菲尔团队提交的方案。埃菲尔在40名助手的帮助下,绘制了5300幅工程图,涉及建筑的18038个部位。1887年1月,铁塔正式开工。整个工地成了一个巨大的钢铁加工厂,每段钢材都在工厂里依照严密的计算精确制造,经过严格的检验、编号后,按图纸进行组装。高塔建造时,现场并没有什么辅助脚架,全靠精密的计算和严密的管理,将一根根沉重的钢材凭借手动液压装置精确顶到位置,再由工人挥动铁锤将一个个烧红的铆钉固定到位。

铁塔的建造激发了人们浓厚的好奇心,也产生了巨大的困惑。巴黎杰出的哥特建筑学派专家认为,从数学角度考虑,建造这座铁塔是不可能的,他们甚至计算出当铁塔建造到228米时会发生倒塌,以至一部分住在铁塔周围的居民赶紧搬离。当造到这一高度时,还有人聚在四周等待灾难的发生。

最大的反对意见来自巴黎的文学艺术家们。1887年,以作家莫泊桑为首的47位著名人士发起了一项反对铁塔的签名活动,“以法国文化的格调受到蔑视的名义,以法国历史和艺术受到威胁的名义,反对在巴黎市中心建造埃菲尔设计的铁塔---这个无用的怪物”,甚至认为铁塔将“给我们的巴黎带来无法弥补的侮辱和破坏”。

面对各种压力,埃菲尔始终沉着冷静,坚信建造的铁塔将是人类理想的一座丰碑。1889年3月31日,铁塔主建筑完工,埃菲尔与一些世博会高官登上塔顶,并发射21发礼炮以示庆祝。埃菲尔升起法国三色国旗并骄傲地宣称:“现在,世界上只有法国国旗能飘扬在300米的高空。”一名工人对埃菲尔说:“我代表所有员工向您表示敬意。现在我们可以告诉儿孙,我们曾有幸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纪念碑贡献过力量。”

1889年5月6日,随着埃菲尔铁塔上一声炮响,世博会正式开放。博览会期间,每天早晨铁塔上的炮声和入夜铁塔上的灯光,不仅成为世博会的景观,更成为巴黎都市浪漫生活的一部分。登上铁塔成为人们参观世博会的主要目的和时髦,共有200万人在会期参观了铁塔。

有意思的是,曾经激烈反对建塔的巴黎文人们也经常去铁塔。曾经有人问莫泊桑:“你为什么常到铁塔来吃饭?”莫泊桑无奈但诙谐地回答:“因为在巴黎,只有埃菲尔铁塔,才是惟一看不到铁塔的地方。”

100多年来,埃菲尔铁塔历经风雨,屹立在塞纳河边。它原叫巴黎铁塔,后来被习惯性地称为埃菲尔铁塔。百岁铁塔并没有因时间推移而失去代表时尚的美名,它那高耸、浪漫的形象成为法兰西的标志之一。

正是伟大的世界博览会--一个创造、创新的舞台,造就了永远的埃菲尔铁塔。

◆军装发展简史

军服是军人的外在标志,是国威、军威的象征。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探索我军军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7年的“胡服骑射”。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经济的发展,军服在不断的变革着,军服的作用也在不断地扩展。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军服已不单纯起识别象征作用,而是朝着识别、象征、调节、防护等综合性功能发展,朝着系列化方向发展。军装是一种制式服装,从其质料、颜色和款式上,可以解读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每一款军装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近代意义上的军装,大约是在1642年至1649年的英国内战期间出现的。国王联合封建贵族,向国会宣战。当时,双方军队的主力均为配备了滑膛枪的步兵。因此,步兵若是穿着冷兵器时代的铠甲,既没法挡枪子儿,逃避骑兵追杀时又显得笨重,于是索性穿布衣。

英国之后,另一个欧洲强国---法国,也于1670年推行制式军装。到拿破仑称霸时(19世纪早期),法军在欧洲不可一世,反映在军装上,各军种都穿得非常华丽。其中,步兵的军装以法国国旗的红蓝白三色为基调色彩,上身为白翻领的蓝色燕尾服和白色背心,下身是带绑腿套的白色半长裤和带鞋钉的皮鞋,军帽为带绒球的平顶圆筒帽。而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法国重装骑兵则身着蓝色上装,外罩钢制胸甲,胸甲表面嵌有黄铜板和铜钉,下身是白色半长裤和长筒马靴,头盔是带翎饰的古典式铜盔。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北两军的军装,很能反映出双方在经济实力上的对比。北方工业发达,能为军队提供统一的军装。北军身穿深蓝色上装、天蓝色长裤和黑色皮鞋,头上是平顶圆帽,帽顶上别有步兵帽徽。而南方由于物资供应不足,虽然规定士兵统一穿灰色军大衣和蓝色长裤,但实际上各部队在军装问题上“各自为政”,有啥穿啥,根本不曾统一。

18、19两个世纪,是军装“争奇斗艳”的时代,很多国家的军装单纯注重式样,实战时却很不方便。当时,欧洲不少国家的陆军头戴熊皮圆筒帽,身穿色彩艳丽的燕尾服,脚蹬长靴。这种潮流,到19世纪中叶达到高潮。随着火器的发展,这些对实战没有任何益处的军装逐渐落伍了---士兵们穿着这样的“礼服”,在战场上没法迅速行动,还不易隐蔽自己,一不小心就送了命。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没有一个参战国的军队穿“礼服”了,多数交战国的陆军身穿有保护色的野战服。英军当时已抛弃绿色,改穿卡其色军服(这种军服是英国驻印度部队1880年首穿的)。卡其色军服隐蔽效果极好,适合野战,后来,很多国家纷纷用卡其布制作野战服。而英军中的苏格兰人部队,仍穿苏格兰传统的褶子短裙,腰系毛皮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当时,英国陆军非常注重对实战装备的研究。配备了新式野战服和武器装备的英军,在欧洲和非洲战场上与德军互有胜负。德军的装备也很精良,其蓝色野战服设计得合体而实用。战争后期,德军首先在世界上使用三色迷彩服。

21世纪的士兵穿什么样的军装?在这个问题上,科技无疑起决定性的作用。“超人军装”用纳米技术制成,集多种功能于一身。它有通讯功能,其中的头盔就是信息中枢,由微电脑显示器、激光瞄准感应仪和防化呼吸面罩组成。军服周身布满了传感器。士兵可以即时掌握同伴及敌人的位置,还能随时感知外界温度和生物化学环境的变化,并在几秒钟内启动内部感应器,缓解环境变化造成的不良影响。这种军装内还有“纳米肌肉”,能帮士兵举起比平时负重多两到三倍的重物。防弹、变色隐身、止血和监视士兵身体状况等功能,这种军装也都有。军医可以遥控这种军装,令其释放出军服自备的抗菌材料或血凝素等,对受伤士兵进行简单的治疗。整套军服所需的能量,由军服上镶嵌的太阳能电池片供应。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问世至今,先后经历了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区等发展阶段,历时已达四五百年。目前,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设立了不少经济特区。各种经济特区的普遍存在与蓬勃发展,充分证明了经济特区的旺盛生命力。经济特区已被公认为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对外经济贸易的方式。

1547年,意大利宣布里窝那港为自由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经济特区。此后,经济特区便在欧洲的一些著名城市出现,如意大利的里雅斯特、西班牙的直布罗陀、南斯拉夫的飞伊梅等港口。18世纪德国的汉堡和不来梅、法国的敦刻尔克,19世纪初丹麦的哥本哈根,葡萄牙的波尔多等城市也先后被宣布为自由港或划出一部分地块成立自由贸易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把波兰的但泽划为国际共管的自由市,市内设有免征关税的自由港区。希腊在萨洛尼卡港设立了自由贸易区。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相继建立了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30年代美国开始设立对外贸易区。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全世界已有26个国家设立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共达75个。到了1959年,爱尔兰在香农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自此以后短短的10多年里,形成了风行亚、非、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加工区发展高潮。其中以我国台湾省的出口加工区最为突出。到1979年底止,全世界已有343个经济特区,分布在68个国家和地区。

自80年代以来,经济特区已经成为各种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普遍的经济现象。不仅数量上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而且不断地转型换代,朝着高质化、高科技、多功能等方面迈进。一是科学工业园区兴起: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向技术密集型过渡。二是多功能综合性经济特区开始出现:一个特区往往都要有转口、加工、旅游和技术开发等功能。三是各类经济特区全面发展:在亚太地区一个半弧形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地带正在形成,它北起北朝鲜的先锋郡与韩国的济州岛,中经日本的那霸、中国的天津免税区和浦东外高桥自由贸易区、台湾省的加工区、深圳、香港、新加坡、印尼,南至泰国、印度,远达斐济。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经济特区呈规律性地分布于全球五大洲120多个国家与地区中,总数已突破1000个。如果把那些具有部分经济特区功能的各种形式的开发区和加工区也包括在内的话,那更将是数以几千计甚至数以万计了。

世界上的经济特区,总观其演变历程,可以归纳为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商业型自由贸易区时期(封建社会后期~20世纪50年代末),其经济活动重心是进行商业性的转口贸易;第二阶段为工贸型出口加工区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其经济活动重心是从事劳动密集产品生产为主的出口加工工业;第三阶段为科技、综合型的科学工业园区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其经济活动重心是从事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人才培养,以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为主的高级出口加工工业。

世界经济特区的历史演变告诉我们,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和发展,同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经济特区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是指生产与信息相关的产品或从事相似服务的产业群体,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通过网络的空间繁荣及信息的及时传输,加速经济的运转和社会变革的一种新型的智力、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

中国信息产业是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领域的应用而兴起的现代产业部门,它的出现已经、正在和继续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信息产业一直是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信息产业的突飞猛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渐深入,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表现在:

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进入世界前列,其中彩电、音响、电话机等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在科技兴贸方针的指引下,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行业。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和通信装备等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持续快速增长。软件产业已开始迈向国际市场。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具有相当规模,互联网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全国光缆总长度已达到100多万公里,其中长途干线光缆24万公里;局用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到1.6亿门,电话用户总数达1.52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432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13%,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28.4%;有线电视用户达1亿户,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网络。

信息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金桥”、“金卡”、“金关”、“金税”等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对加快电子信息、外经贸、金融、税务等领域的现代化步伐作出了显著贡献,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