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1:社会生活卷
12508400000035

第35章 社会大观篇(1)

◆希望工程

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们总会很高兴地跟着爸爸妈妈去学校报到,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可是还有很多和我们同龄的人却因为家庭贫困而没法上学。我们都是一家人,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他们一起圆上学梦呢?

希望工程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创立,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机构向世人宣布:实施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主旨的“希望工程”,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1992年4月15日,青基会推出“希望工程百万爱心助学计划”。《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发表了解海龙为希望工程拍摄的照片--七扭八歪的桌凳,满地积水的教室,趴在石头上、磨盘上甚至棺材上写字的孩子……这些照片叩问着海内外千百万炎黄子孙的心。短短几天,青基会就收到捐款数百万元。

1992年,“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的规模由1991年前的4万人猛增到32万人。1994年,“希望工程”收到海内外捐款折合人民币2亿元,救助了54万名失学儿童,资助建设了204所希望小学。1999年,“希望工程”接受海内外捐款折合人民币累计达17.82亿元,救助220万名失学儿童,资助建设希望小学7500多所。

“希望工程”问世至今,已经走过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据青基会统计,15年来,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通过“一助一”方式,资助258万贫困青少年完成了学业,同时改造和新建了1.1万所希望小学---“希望工程”已成为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民间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的宗旨是根据政府关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1991年4月的一天,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小学正在上课。一位名叫解海龙的摄影者来到这里,希望能在这间教室里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画面。忽然,一位低头写字的女孩儿抬起了头,她的眼睛特别大、特别亮,让解海龙心中猛地一震。阳光从破旧的窗户射进来,照亮了女孩儿的面颊。当她握着铅笔再次抬头凝视时,解海龙稳稳端住相机,按下快门--那张震撼人心的“大眼睛”照片由此诞生。3年后,苏明娟才知道蜚声海内外的“大眼睛”就是自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把“大眼睛”作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识,苏明娟由此也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这张“大眼睛”照片已经被报刊采用、印成招贴画等累计达一亿张(次)。正是这张照片,给苏明娟的家乡带来了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

◆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动起源于美国。1969年,美国民主党参议员盖洛德·尼尔森提议,在全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讲演会。当时25岁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将尼尔森的提议变成了一个在全美各地展开大规模社区性活动的具体构想,并得到青年学生的普遍支持。1970年4月22日,美国首次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地球日”活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

作为人类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地球日”活动推动了多个国家环境法规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个国家、2亿多人在各地同时举行多种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首肯。从此“地球日”成为“世界地球日”。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有资料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全球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最暖的13个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年受灾害影响的人数平均为1.47亿,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上升到2.11亿。目前世界上约有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自然环境的恶化也严重威胁着地球上的野生物种。如今全球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而过度捕捞已导致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

世界地球日活动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4月22日都举办世界地球日活动。

地球日是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最早由美国威斯星州民主党参议员纳尔逊提出,而最终将第一个“地球日”确定为1970年4月22日这天的则是一位哈佛大学的学生海斯。这一天,全美有2000多万人,10000所中小学,2000所高等院校和2000个社区及各大团体参加了这次活动。人们通过举行集会、游行、宣讲和其他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呼吁所有人都行动起来,保护和拯救我们的地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这次活动取得了极大成功,以后每年的“地球日”也都备受关注。

◆世界知识产权日

知识产权通常是指各国法律所赋予智力劳动成果的创造人对其创造性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传统的知识产权是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的总和。1970年4月26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正式生效。2000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35届成员大会系列会议讨论了中国和阿尔及利亚于1999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员国大会上共同提出的关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WorldIntellectualPropertyDay),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主题是着重提高全社会公众的“两个意识和能力”,即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同时,提高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的宣传口号是“积极开展发明创新,尊重保护知识产权”。

在经济和科技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已不仅是传统法律意义上的单位和个人的权利,而且成为国家及产业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和具体体现。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2003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提交的专利申请达11.3万件,连续第三年突破11万件大关。其中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投资者和产业连续13年位居专利申请排行榜前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03年共受理商标申请23872件,比2002年增加3%。其中德国已连续11年成为最大的商标注册国,占世界注册商标总量的22.9%;其次是法国,占15%;再次是瑞士,占10.1%。

人的创造力是推动科学、商业、技术和艺术乃至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发展的动力。认识和开发这一无限的资源,并将其作为经济资产加以利用,是当今世界实现繁荣的关键所在。通过提高人们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认识以及建立有助于本国公民全面利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必要基础设施,所有国家都能创造出促进经济发展的环境。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包括两部分:保护工业产权,主要指对发明、商标和工业设计的保护,制止不当的竞争;保护版权,主要指对文学、艺术、音乐、摄影等作品版权的保护。

每年的4月26日即“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我国有关部门都会组织活动,以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2004年起,全国整规办、知识产权局等九部门决定把每年的4月19日至26日作为“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活动,共同推动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保护工作。

◆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亦称“五一节”,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无产队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此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万六千余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中国人民庆祝劳动节的活动可追溯至1918年。这年,一些革命的知识分子在上海、苏州、杭州、汉口等地向群众散发介绍“五一”的传单。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浩浩荡荡地走向街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集会,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五一劳动节。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于1949年12月将五月一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是日全国放假一天。节日,举国欢庆,人们换上节日的盛装,兴高采烈地聚集在公园、剧院、广场,参加各种庆祝集会或文体娱乐活动,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

5月1日,国际劳动节,它是全世界工人阶级斗争的历史纪念,每个国家都很重视它,尤其是美国、加拿大和南非。事件起因是,1880年美国工人游行集会要求8小时工作制。1884年,联邦贸易组织通过了一项解决方案,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从1886年5月1日开始执行每日8小时工作制,但此后,工人们仍然被强迫每天工作10小时、12小时,甚至14小时,这使得该项立法明有实亡。而各地的联邦首脑对此却表示出十分冷淡和不友好的态度,于是一场为争取8小时工作的罢工开始了。

1886年4月,25万工人参加了五一劳动节游行示威活动。此项活动由非政府国际工人联合会组织,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商人和政府对这次活动愈来愈表现出的革命性感到恐惧,当地商界首脑要求增加警察和军队的数量。芝加哥商业俱乐部购卖了2000美元的枪支用于警戒。5月1日这次游行活动得到了芝加哥纺织工人、鞋工人、房屋装修工人的支持,5月3日,警察开始向罢工的人群开火,打死打伤四人,一些非政府人士号召第二天在haymarket广场集会抗议政府的暴力镇压。

这场集会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什么事件,但在最后一位讲演者登上讲台时,天下起了雨,广场上只剩下几百人,180名警察进入广场疏散人群,这时一颗炸弹飞向警察中间,炸死一名,炸伤七名警察,警察立即向人群开火,打死一名打伤多名群众。

由于无法断定是谁扔的炸弹,这个事件成了攻击劳动节游行活动的把柄,警察查抄怀疑对象的家和办公室,有数百人在未被指控的情况下被逮捕。此次活动的领导者都被袭击,8名芝加哥活动的积极倡导者被指控涉嫌广场炸弹事件和企图谋反,法庭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开庭审判,判决其中4人于1887年11月11日绞刑。(另一名自杀于狱中,其它三名直到1893年才被释放)。

这场斗争虽然被镇压了,但其意义却十分深远。此后各国工人阶级不断斗争,终于赢得了8小时工作制和劳动节。1889年7月第二国际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世界红十字日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2006年的主题仍是“人道的力量”。这一主题从1999年开始,延续到2001年,以表示对上一世纪的总结和对下一世纪的期盼。届时,国际红十字会及其在各国的分会将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一日子,以表示红十字运动的国际性以及红十字人道工作不分种族、宗教及政治见解的特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鉴于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首先倡议每年举行为期3天的“红十字休战日”活动,并在此期间大力宣传红十字会的人道思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减少战争。与此同时,还结合红十字会业务进行全国的卫生、救济、儿童福利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的这一倡议受到了国际红十字界的普遍赞赏和支持。

1921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10届国际红十字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向各国红十字会推荐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组织红十字休战日的做法。接着在次年举行的红十字会协会理事会第2次会议上,根据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敦促各国红十字会认真考虑红十字休战日的做法。随后,第11届国际红十字大会再次审议了这个问题,建议在全世界范围内规定一天为红十字日,并指示国际红十字会成立一个小组委员会研究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