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少年百科知识2:历史文化卷
12508300000078

第78章 俄罗斯帝国的创立者--彼得大帝

1682年,一个刚满10岁的小沙皇登基了。他就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维奇·罗曼诺夫。

彼得上任不久,他的同父异母姐姐索菲娅利用射击军兵变之时,上台执政。彼得被迫和母亲去莫斯科郊外居住。他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他让自己的小伙伴分成两个“游戏”兵团,整天在绿荫环绕的村庄中,建土筑堡,进行军事演习及防战游戏。7年以后,彼得长大了,他的游戏兵变成了两支训练有素的近卫军。此刻索菲娅意识到,彼得是个非常危险的对手。1689年8月,她发动兵变,妄图除掉彼得,但是阴谋失败,索菲娅被送进修道院。

彼得开始亲自执政。这时的俄国基本上是个内陆国家,经济也非常落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彼得认为首先要有出海口,他宣称“俄国所需要的就是水域。”有了出海口,就是打开了通往西欧的窗口。1695年1月,彼得亲自带领3万大军进攻土耳其,企图占领亚速海。由于没有海军,彼得不能从海上包围亚速城堡,而土耳其舰队却可以经常得到援助,这次远征失败了。他并没有失掉信心,用一年多时间建立了一支舰队。1696年春天,30艘俄国战舰出现在亚速海上,俄军水陆并进,围攻亚速城堡,土耳其战败求和,亚速海顺利落到了俄国人手中。

占领亚速后,俄国并没有打通南方的出海口。因为土耳其不仅占领着亚速海的门户--刻赤,而且它还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统治着黑海。彼得觉得向西欧学习很必要,他决定派一个使团到西欧各国考察。1697年,俄国考察使团出发。彼得化名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一起前往。他十分重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自称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他身高近两米,无比强壮,亲自在造船厂当木匠,学习造船技术。在阿姆斯特丹,他在一家最大的造船厂当学徒,一直干了4个多月,空余的时候,彼得总是去参观手工工场、博物馆,拜访著名的学者、科学家,聘请他们去俄国工作。在伦敦,他考察了英国的国家制度,还参加了国会的会议,参加了王宫的化装舞会。

正当彼得在国外学习考察时,国内射击军发动兵变,要求立索菲娅为沙皇。彼得听到消息后,急忙赶回国内,残酷地镇压了叛乱,处死了1000多人。他强迫索菲娅当修女,还把195名叛军的尸体吊在她的窗前。平息叛乱后,彼得开始在俄国进行全面改革。他大力鼓励本国商人和外国商人投资发展工业,先后开办了冶金、纺织、造船等工场200多家。他又召集大批农奴开凿运河,建设通商口岸,积极发展商业。彼得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先后开办了工程技术学校、航海学校、造船学校、海军学校等专门学校,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学习。他还建设了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由他自己亲自担任主编。

彼得又改革了礼仪制度,甚至采取强制性手段,强迫俄国贵族接受西方习俗。彼得1698年从国外回来会见贵族时,当场剪掉他们的长胡子,禁止他们下跪,后来又下令禁止穿俄罗斯长袍。彼得鼓励贵族学习西方人的嗜好,要他们戴上撒了香粉的假发,喇叭口的长统靴,带着妻子儿女参加各种晚会、舞会,进行社交往来等等。国家行政机构对彼得进行了全面改革。撤消了原来那些守旧无能,管理混乱的政权机构,把地方政权完全集中到中央,也就是集中在他一人手中,这些改革使俄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俄国也变成了绝对君主专制的国家。

彼得花费了很大力气改革军队。创办兵工厂,造船、铸炮,完善军队的武器装备。同时,扩大征兵,建立了一支拥有130个兵团、20万士兵的强大陆军和一支拥有48艘战舰的海军。在改革过程中,彼得感到,过去按门第选用官吏的制度的腐败,决定改掉陈规,按能力和才干任用各级官吏。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脱颖而出任要职。彼得的第一位总检察长雅古任斯基小时候放过猪,他的亲信大臣、陆军元帅缅西科夫在莫斯科街头卖过肉包子。

经过改革,俄国变得富强了。彼得继续为俄国寻取出海口,南方行不通,就把眼光投向北方,首要的进攻目标就是瑞典。瑞典是北欧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欧洲强国之一,它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彼得要和瑞典争夺波罗地海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决定,也是对俄国的一次严重严峻考验。1700年秋天,彼得率3万大军围攻了瑞典的城堡纳尔瓦。18岁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先战胜了俄国的盟友丹麦,接着带领1万多精兵向俄军发动进攻。俄军全线崩溃,几乎全军覆没,彼得只身逃回了莫斯科。

惨重的失败没使彼得灰心,他利用查理十二世进攻波兰的有利时机,以最大的努力重建军队。彼得从全国各地召集新兵,加紧训练。没有大炮,他命令每3个教堂交出一口铜钟来铸炮。一年之后,俄国建造出了300门大炮。1703年,俄军再次进攻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要塞,占领了尼恩尚茨·纳尔瓦。然后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岛上修建要塞卡朗施塔特,在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要塞地处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交汇点,控制着通向波罗的海的水路。彼得看中这块地方,让它作为未来的首都,使它真正成为通向欧洲的商口。

1712年,在涅瓦河两岸的荒岛上,彼得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取名为彼得堡,首都莫斯科也迁到这里。1709年6月27日,俄国和瑞典的波尔塔瓦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激战。彼得亲临前线指挥,他的帽子和马鞍都中了枪弹。最后,瑞典溃败,查理十二世逃到土耳奇。后来俄军又多次在波罗地海战胜瑞典。1721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抢得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的土地,从而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

彼得大帝两次围攻纳尔瓦。1700年秋天,细雨绵绵不绝。俄国通往瑞典的大道上,一支军队正踩着泥泞的道路艰难地向前行进。队伍浩浩荡荡,还有1万多辆装满炮弹、粮食的马车,前后有数俄里长。这是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率军准备大肆进攻瑞典,夺取出海口。部队从莫斯科出发,一路行军两个月,初冬的时候才到达瑞典在波罗地海沿岸的一个重要城堡纳尔瓦。彼得等队伍集结完毕,马上下令围攻。一连猛攻了两个星期,瑞典军队奋力反抗,纳尔瓦城堡又十分坚固,俄军的炮弹都快用光了,纳尔瓦依然还在瑞典人手里。

这时,瑞典18岁的国王查理十二世亲自率领1万多名瑞典军人,首先击败俄国的盟友波兰和丹麦,然后又以闪电般的速度来到纳尔瓦,支援被围的瑞典军队。初冬的北欧已经非常寒冷了。天空阴暗低沉,飘着雪花。俄军在纳尔瓦激战了将近一个月,已经十分疲惫,后边的粮食又不能及时供应,俄军忍着饥饿伏在战壕里,怨天怨地。瑞典军队在凌晨时分突然发动了攻击,前锋已悄悄摸到了俄军的阵地上。俄军马上乱作一团,有的漫无目的地射击。有的看苗头不对,开始逃跑。一个俄国军官忙乱中带领部队渡过涅瓦河,瑞典军队的炮弹正在他们中间爆炸,俄军人仰马翻,无数人掉进冰凉刺骨的河水,再也爬不起来了。

这一仗下来,俄军几乎全军覆没,死伤1万多人,大炮和各种武器全被瑞典人缴获,军官大都死在了战场上,彼得一世侥幸逃脱。当瑞典人庆祝自己的胜利时,彼得正在自己的皇宫里考虑如何重建俄国军队,报仇雪耻。他首先在国内进行了大量改革,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权。为了向国外购买武器装备,他把赋税提高了4倍,还增加了各种新的税收。对于老百姓来说,几乎什么东西都要缴税,就连妇女的洗衣盆,死人的棺材,房子的烟囱,人脸上的胡子,都要缴税,甚至连人的眼珠如果不是蓝色而是其他颜色,也要缴税。

他又下令,全国每25户农民出一名终身服役的士兵,很快重建了一支拥有20万人的陆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他高薪聘请外籍军官到俄国服务,让他们严格训练俄军士兵。他命令每3座教堂交出一口大钟,短时间内就铸造了300门大炮,比在纳尔瓦损失的大炮多3倍。他命令每1万个农民要缴纳一艘战舰的钱,然后又下令征集全国的工匠加紧建造船只,迅速地造了40多艘大船和200多只小船,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舰队--波罗的海舰队。

过了一年,彼得率领实力雄厚的俄国军队向波罗的海进军。这一次,他们首先包围了纳尔瓦附近的尼恩尚茨堡。彼得得意地对部下说:“我要在这里办一桌炮火宴。”几十门大炮整整轰击了一天,终于将要塞炸开了3个缺口,步兵呐喊着蜂拥而进。瑞典军队抵挡不住,只好投降,俄军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接着,彼得又率军占领了吉诺特要塞。纳尔瓦和尼恩尚茨堡要塞、吉诺特要塞的地理位置成品字形结构,可以互相保护,现在只剩下纳尔瓦城堡了。

彼得坐着军舰,命令士兵倒举瑞典国旗和军旗在纳尔瓦城堡前向瑞典军队示威。守城的瑞典将军戈恩看后不屑地说:“彼得是我手下败将,去年这个时候,要不是跑得快,早就是我的俘虏了。今天却在这里趾高气昂,真是好笑。”第二次纳尔瓦大战开始了。俄国军队首先还是用炮火轰击。100多门大炮,对准纳尔瓦城猛轰,炮声惊天动地。城里的瑞典军队也毫不示弱,用炮火还击,双方炮战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纳尔瓦的城防工事极为稳固,俄国人毫无办法,瑞典人也被俄军猛烈的炮火吓得心惊肉跳,戈恩感到俄军今非昔比,长期打下去,纳尔瓦终究要被攻破,他决定派人请瑞典国王支援。

瑞典信使刚出纳尔瓦,就被俄军抓等,带到彼得面前。彼得读完戈恩给瑞典国王的信,又有了新的计划,为什么不将计就计攻破纳尔瓦呢?他立刻召集将军们开会,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他们。几名将军一听完,立即大笑,齐声称赞:“陛下真是神智多谋!戈恩怎么也不会怀疑的,我们看着戈恩这个笨蛋怎么上当吧。”数天之后,一队瑞典军队向纳尔瓦开来,他们冲破俄军的包围,来到纳尔瓦城下,戈恩一见援军到来,大喜,马上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接援军进城。城门打开了,瑞典援军一进城却对准自己人开火起来,原来这支瑞典援军是俄国人假扮的,这正是彼得的圈套,戈恩果然上当了。

城外的俄军一见自己军队攻进城内,也蜂拥而至。俄军没有忘记一年前自己的耻辱,个个奋勇无比,猛冲猛杀。戈恩见纳尔瓦已经快要失掉,只得下令投降。俄军大获全胜,凯旋而归。彼得夺取出海口,完成了打开“朝向欧洲窗户”的计划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