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Hello,宝贝全球百名新浪名博主谈育儿(0~3岁)
12508200000010

第10章 早期教育

博主

语新妈

标签:智力开发0~1岁经验

分类:早期教育

开启0~1岁宝宝的智慧之门

文/语新妈

1.0~1个月,开启宝宝的智慧之门除了在胎教时进行,从出生后就开始了我对语新的教育在出院回家后就开始进行了,10天就开始锻炼游泳、俯卧撑。只要语新醒着,我就会给她播放我怀孕时所听的音乐。这样重复播放给宝宝听,会让宝宝觉得很熟悉,很多时候都是语新躺在床上听着音乐自己就睡着了。老公买了颜色的卡片,这样可以刺激她的视觉。

最初对语新施教,很多人都不认同,语新妈妈遭到了很多人的攻击。有一次我抱着未满月的语新唱:“……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婆婆听到后说:“这么小要是知道二四六七八就怪了!”

2.1~2个月,增加手的运动

语新刚出生就会把手放在嘴巴里吃,经常会把脸弄伤;语新快满月的时候已经可以拿起一个小小的玩具了。这个时候要给宝宝提供能抓握的东西,加强宝宝触摸感觉和视觉,这样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对于更有效地认识物体也大有益处。给宝宝选择玩具的时候要按照孩子的月龄来选择,太大、太重了都会对宝宝造成伤害的。

3.3~4个月,启迪宝宝的听力和感知

应该说在语新刚出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跟她对话了,尤其是出院回家后,我们娘俩的对话更多了。语新睡小床,我睡大床,语新尿湿了或者是饿了都会哭,我在听到语新的哭声后,会说:“妈妈来了,妈妈来了。”语新听到我的声音就不哭了,等着我去抱她。那个时候语新出生才十几天,但似乎已经听得懂我的话了。

宝宝的听力发育很快,妈妈要经常叫孩子的名字,给宝宝听不同的声音和音乐,让宝宝对声音多一些敏感。我一直有一个习惯,每次语新睡醒后我都会微笑着看她,会对她唱歌,一般都是愉快的歌曲:“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语新也会回我一个微笑,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很幸福。

4~5个月的宝宝已经会“咿咿呀呀”说话了,我们要逗他笑,要经常跟宝宝说话、唱歌,多和宝宝交流,告诉他身边的一切,宝宝会逐渐记住的。

这个时候可以选择布书给宝宝看,边看边给他讲解,让宝宝在看和听的过程中建立感知觉。

4.5~6个月,开发宝宝的记忆,培养宝宝的反应能力

应该说在宝宝还小的时候就应该开发他的记忆了。随时随地教给他知识,可以把书上的图画给他看,可以告诉他书上写的是什么。要经常和宝宝一起读书,让宝宝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且需要坚持。每天花几分钟,或者是睡觉前讲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宝宝的记忆力会非常惊人的。

我的施教一般都是在语新睡醒后,这个时候孩子心情最好、最轻松,也没有什么杂念。一个拥抱、一个微笑,会让宝宝感觉到爱。我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告诉语新我的行动,比如抱她出去玩,一边把她抱起来一边就会说:“妈妈抱着你出去玩啊。”很简单的一句话,让她知道妈妈抱她是要出去玩的。时间久了,每当语新听到这句话就会伸着手,等待妈妈抱她。

5.7~8个月,让宝宝学习社交,增加宝宝学习兴趣

这个月龄的宝宝已经对身边的亲人有依赖了,他能辨别出熟悉和不熟悉、喜欢和不喜欢的人。父母应该带着宝宝出去散步,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从小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等以后上幼儿园会很有帮助的。

游戏是宝宝最喜欢的活动,给宝宝施教最好做到“寓教于乐”。不论是教儿歌还是讲故事,最好增加肢体动作,这样会提高宝宝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增加很多乐趣。

6.8~9个月,帮助宝宝学习语言

这个时候妈妈要经常与宝宝聊天说话,这样孩子学习语言就会很快。这个年龄的宝宝已经开始发音了,如“爸、妈、拿、打”等,这时父母一方面要鼓励宝宝说话,另一方面也不要心急,让孩子自己慢慢说。

语新这个年龄已经可以很清楚地叫“爸爸、妈妈”了,叫爸爸是跟着儿歌《好爸爸》学会的,听到别人叫爸爸,她也跟着叫。

7.9~10个月,培养宝宝的协调能力

在语新9个月去医院查体的时候,医生当时问我:“孩子可以蹲下、起来吗?”我特别吃惊,这么小就可以锻炼蹲下、起来吗?按照医生的嘱咐我回家就开始锻炼语新了。

(1)扶物站起、坐下。(2)迈步学走。

(3)训练小指活动。

(4)物品放入和取出。

(5)练习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6)识图认物。

(7)认物发音。

(8)引导孩子的模仿行为。

8.10~11个月,启发宝宝的创造能力

这个时候的宝宝对什么东西都感兴趣,他先学会认识东西,然后再记住东西放在哪一个地方,还会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妈妈要教育孩子如何把玩具收起来。每个孩子的创造力不同,父母要善于观察,了解宝宝的爱好,要“因材施教”。

(1)牵双手走步。

(2)学会翻书。

(3)打响拨浪鼓。

(4)会做5~6种身体语言。(5)给别人递东西。

9.11~12个月,培养宝宝独立性

这个月龄的宝宝已经有自己的爱好了,他喜欢玩什么玩具就会拿什么玩具。语新这个时候已经会走路了,所以很自由,想弹钢琴就会去琴房,想听儿歌就会去娱乐室。要让宝宝自己拿着勺子吃饭,不要因为怕弄脏衣服而剥夺孩子的积极性,大人要给孩子练习的机会。

(1)练习自己站稳,保持直立平衡,为独走做准备。(2)爬上台阶。

(3)给瓶子、杯子盖盖子。(4)码放积木。

(5)随儿歌的内容和节拍做跳舞动作。(6)学会握笔,在纸上留痕。

很多成长的脚印都值得记录,语新妈妈精简了很多,希望能对各位朋友有帮助!

博主

圆融一笑

标签:智力开发0~1岁专注力分类:早期教育

如何培养0~1岁宝宝的专注力

文/圆融一笑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小孩丢手绢。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小孩来搬砖。你拍四,我拍四,四个小孩写大字。你拍五,我拍五,五个小孩敲锣鼓。……

麦子已经步入第十个月了。每当我们给麦子唱《拍手歌》的时候,她就挥着小手,盯着你,不时大笑。唱一遍不够,她“哼哼唧唧”地要你唱第二遍。唱完第二遍,麦子还是没听够,哭着让你唱第三遍。

麦子出生不到1个月,我就去早教中心给她买了早教卡。这种早教卡里有开发大脑的黑白卡,不过大部分是水果、玩具等彩卡。一张一张给她读,教她认中英文的词,她就很认真地听着、看着,眼睛一眨也不眨,不知道懂还是不懂。一般几十张卡读完一遍之后,她才开始抓住卡玩。

半岁之后,有一段时间她天天冲着放在床边的早教卡喊出“嗯嗯啊啊”的声音,意思就是她要看。既然她这么喜欢,我又给她买了一套十本的早教书。只有在看书的时候,平日里闹个不停、手脚不停乱动的麦子才会暂时安静下来。

宝宝的这些现象让我意识到:我之前的固有想法是有问题的。一直以来我都认为0~3岁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能够集中几十秒就很不错了。也不知道我是听人说的,还是从书上看来的,总之我就那么先入为主地认为应该就是这样的。

然而,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幡然醒悟:0~3岁孩子的专注力也是应当加以引导和培养的。行为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3周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3个月以上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0~3岁宝宝不会一直对某一种刺激物产生兴趣,比如一个玩具,他玩上一个星期可能就再也不喜欢玩了。针对0~3岁婴幼儿注意力集中有限的特点,如何引导、培养宝宝的专注力呢?

结合养育麦子近1年的历程,我自己总结了培养0~1岁宝宝的专注力几点方法:

第一,顺应宝宝的兴趣并善加引导。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一张小纸片、一根小草,他都能玩上半天。当宝宝对任何一件事物产生兴趣的时候,我们都不要去马上制止,而是顺着他(当然,危险的事物不会让他有接触的机会)。

比如,麦子看到书架上的书就想摸一摸,推一推。我们就会把她抱近一点,让她去摸书,然后跟她说:“宝宝喜欢读书呀,真棒!等你将来识字,就可以读很多很多书了。”

麦子喜欢听拍手歌,听的时候,手也举起来。这时候,我们就会一边和她拍手,一边唱。

麦子喜欢看卡片,我们说了卡片上图案的名字之后,还会跟她说些相关的话。比如看到图片上的西瓜,我们先把西瓜的中英文读一遍。然后告诉她,西瓜就是我们前几天吃的那种椭圆的有条纹的东西。如果刚好有西瓜,就会拿一块给她看看。这样,有了引导和互动的环节,宝宝的专注力一般能集中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有意识地增加刺激物出现的频率。

宝宝喜欢颜色鲜艳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增加类似刺激物出现的频率。比如每天给她看看图卡,不时给她买上一个绚丽的氢气球。比如有段时间,麦子喜欢一个红色的老虎玩偶,我们就会天天给她玩一会儿,直到她不想玩为止。她喜欢听我们读《三字经》,我们就天天给她读一段,直到她不想听为止。

一样事物她接触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就会在她脑海里留下印象。隔一段时间,再看到同样的事物,她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麦子奶奶给麦子做手势的时候,麦子就会认真地看着。几天之后,麦子看得多了,自己也就学会了。

第三,轻言细语,不厌其烦地和宝宝交流。

有时候和宝宝说话,你会发现他压根就是自玩自的,不理你。不过,即便有这样的情况,你也不要停止和宝宝说话。每天轻声细语地和宝宝说说话,也可以在宝宝耳边和他说悄悄话。我天天咬着麦子耳根说:“爸爸。”过一段时间,麦子就会忽然连续地很标准地喊“爸爸”。虽然喊的时候,她还在玩她的玩具,但是至少说明之前的耳语她是在听的。

第四,多去户外走走。

外头不冷不热的时候,应当带宝宝出去走走,而且要每天坚持。户外空气好,可以看到花花草草,可以看到好多小朋友。宝宝看到这些就会兴奋异常,时而盯着四五岁的小孩看上半天,时而向远处的阿姨招手,时而盯着花坛里的花傻笑。

宝宝在用他的方式观察、了解这一切,他在试图和万物交流。这个过程中,他的专注力自然就得到了培养,大人需要做的是,不要轻易去打断宝宝。此外,爸爸妈妈们要多和宝宝亲密接触,多夸奖宝宝,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我们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哦!

博主

宝宝妈

标签:智力开发婴幼儿记忆力分类:早期教育

增强小宝宝记忆力的三招

文/宝宝妈

小宝宝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新鲜的东西,宝宝就像一棵小树苗,不断汲取着养分,记着每一样他看过、摸过和感兴趣的事物。不过由于宝宝对他所记着的大多数事物并不理解,只是无意识地记忆,所以很快就会忘记了。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他能记住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了。现在我家宝宝9个月了,要是我新买一件玩具,放在他的玩具堆里,他一准儿能很快发现,并马上拿过来看一看、摸一摸,仔细地研究一番,不一会儿就能掌握新玩具的特点;每天放的动画片只要片头曲一唱起来,宝宝马上就转过头去看电视;给宝宝哼他常听的歌,他就会很认真地看着我给他唱,唱完后还会对我笑……

虽然随着宝宝的长大,记忆能力会获得自然的发展,但我想要是能有目的地发掘,让宝宝有意识地记忆,对提高宝宝的记忆潜力会大有帮助。参考了一些理论知识,并结合我家宝宝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对宝宝记忆力有所帮助的三招。

一、适当的重复和指尖的刺激

宝宝记的东西基本上很快就会忘记了,所以要重复记忆,多反复几次就会有记忆的效果了。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像我家宝宝听歌的反应就是重复记忆的最有力证明。不过也不能一味重复、重复、再重复,大人总吃一样东西还腻呢,何况是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心的小宝宝呢?

再有就是多让宝宝用小手去摸一摸,感觉一下不同的手感和质地,看看是凉的还是热的,是软的还是硬的,是光滑的还是颗粒状的,会不会有一点点扎手……这些宝宝都会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来自指尖的刺激会加深宝宝的记忆。

像前一阵没供暖的时候家里挺冷的,给宝宝被窝里放了一个热宝,宝宝总想去摸,又怕他烫着,于是就小心地抓着他的小手快快摸了一下,反复几下,宝宝就知道了那个东西会烫手,他就不再去摸了。姥姥养的金虎(观赏花)长满了刺,宝宝也很好奇,用同样的方法抓着他的小手轻轻扎了扎,宝宝再也不闹着要摸了。这种对有危险的物品的记忆力,会让宝宝有自主意识地远离伤害。

二、形象加特性记忆

宝宝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记得特别快。像我家宝宝最喜欢的就是玩具车,这一点儿从他1个多月第一次见到玩具车的时候就充分体现出来了,每次看到玩具车都会特别兴奋。宝宝姥姥给他拿玩具车的时候都会说:“给宝宝的小车,呜呜呜——”没几次,小小的宝宝一看见玩具车嘴里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当时给我的触动挺大的,宝宝不仅记住了车,而且还记住了大人告诉的车的特性“呜——呜——”。

刚开始让宝宝看认物卡的时候,虽然他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只是限于他对卡片的喜爱,对我说的话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后来我参照了“小汽车,呜呜呜”的例子,比如拿小狗的卡片时,我会说:“宝宝,这是小狗。小狗小狗,汪汪汪。”只两三次,再看到这张卡片的时候,宝宝就会拿起卡片来然后很认真地看着我,要是我说“小狗小狗,汪汪汪”,他就会对我笑。

学认识窗帘的时候,我把宝宝抱在怀里告诉他:“天黑了,我们要拉上——窗帘。”然后把着他的小手把窗帘拉上,一边拉一边说:“拉窗帘啦,拉窗帘啦。”第三天再抱着宝宝站在窗前问:“宝宝,窗帘呢?”他就会向窗子侧面看去。再说:“宝宝把窗帘拉上吧!”他就会伸出小手去够。

虽然宝宝不会说,但从行为表现上完全可以分辨出哪个是他知道的、记住的。这种记忆是有意识的记忆,不仅能让宝宝有效记住事物,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宝宝良好的记忆习惯。

三、参照对比法

如果说教宝宝认东西难,那么教宝宝一些“大与小”、“长与短”的概念更是难上加难。我是在宝宝能分出我是妈妈,他是宝宝之后,才开始试着教他一些简单概念的。

洗澡时用的玩具鸭子,我拿只小的给宝宝,自己拿一只大的。然后指着我自己说“我是妈妈”,指着宝宝说“你是宝宝”。再指我手里的鸭子说“鸭子妈妈”,指着宝宝手里的小鸭子说“它是鸭宝宝”。最后把大小鸭子放一起,分别说“大的”、“小的”。如此反复几次,宝宝好像有了一些懵懂的了解。

再给他拿颜色、形状一样的积木,一块一个头的,一块两个头的和他说“大与小”。不定期的重复N次后,拿几组大大小小的玩具,宝宝会同时挑出两个小的或两个大的,一手拿一个。

“只管耕耘,不论收获”是我目前培养宝宝的原则。毕竟宝宝还小,能记住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固然是好,谁家妈妈不希望宝宝又聪明又可爱呢?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绝对不能激进,奢求过多,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慢慢来。让宝宝有一个轻松的成长环境和愉快的童年才是最重要的!

博主

微蓝栀子

标签:探索世界自由方法

分类:早期教育

给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

文/微蓝栀子

对于宝宝来说,这个世界充满着陌生、缤纷和新奇。出生后,他们就开始经历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第一次睁眼看世界,第一次听到声音,第一次笑,第一次哭,第一次摔倒,第一次……他们就像是海绵宝宝,总在不断探索世界,不断通过探索而吸取各种信息,然后贮存于脑,成为自己的一种经验、一种阅历。

作为一个妈妈,我喜欢看着女儿小米探索世界时好奇的模样,喜欢看着她通过自己的尝试而获得新知识时的满足感,更喜欢陪着她一起去探索。

光和影的追逐

小米9个月时,还只会爬,却已经开始了探索世界的旅程。每天早上醒来,我们都会把落地窗帘拉开,让阳光洒满整个屋子。这时候的小米,就会很迅速地爬到窗子边,抓着窗帘挥啊挥。窗帘拉开时阳光照进来,窗帘拉起来时阳光不见了,小米看那光影的变化,自得其乐地和阳光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然后乐得咯咯直笑。趁着她对光影追逐的兴趣,我们开始和她玩起手电筒的游戏,让小米看手电筒中照出来的光圈,等她伸手想要去捕捉时,再变化光圈的位置,于是小米就跟着光圈这儿爬那儿爬,大概很奇怪这个亮亮的东西为什么那么会跑吧。

沙发缝里的奇妙世界

还是9个月时,小米的好奇心极度膨胀,喜欢探寻她所触及的任何一个小角落,尤其是沙发。不知小家伙是什么时候发现沙发和沙发之间、沙发和靠背之间、沙发和墙之间,还有沙发和地板之间都有一些小缝隙的。于是她总爱伸着头往里凑,小手儿还经常抠啊抠,很想知道缝隙那边有些什么奇妙的东东。

只要有一个小球或别的什么滚到沙发下面,小米就会趴在地上,不时地往沙发底下看看、再看看,直到我们发现了,把东西拿出来为止。而她最喜欢的,还是趴在沙发和墙壁之间的缝隙里往另外一头看,如果我们在沙发的另一头也跟着看她时,她就会很开心地“啊啊”大叫,然后和我们玩躲猫猫的游戏。

摁一摁,乐此不疲的动作

5个多月起,小米就喜欢玩开关,喜欢“摁一摁”的动作。从开关到消毒柜、电视、电脑、饮水机……一切她触手可及的东西,都是她探索的方向。尤其喜欢趁我们不注意时摸进厨房,在消毒柜前摁啊摁,不停地让消毒柜工作、停止,工作、停止,为此,消毒柜本来已经有些失灵的开关键,现在更加失灵了。

而我的电脑,也常常在操作之时,被悄无声息爬过来的小米,摁一下重启键,OMG,一些还未来得及保存的文字,都化为乌有了。始作俑者却全然不顾我的愤怒,依然敬业卖力地对着电脑的重启键摁啊摁,一副不把这个键摁坏就誓不罢休的干劲。

摁、摁、摁,这个动作,在小米每一天的玩乐之中不断地重复着,每摁一下,都能带来不同的效果,这让小家伙感到很新奇,也很满意。直到有一天,小米摁响了CD机的一个音量放大键,原本正在播放着轻柔音乐的CD机忽然变成怒吼的“妖怪”,声音震耳欲聋。小米吓得连滚带爬直扑到我怀里,惊恐地看着自己的“杰作”。把音量关小之后,我再拉着她的小手,把CD机上每一个键的功能都告诉了她,尤其是关于音量大小的键。这以后,小米不再害怕了,再摁CD机时,总会小心翼翼,不让音量忽然之间猛增。跺跺脚,一起来踩水花下过雨之后的地上,在低洼处总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积水。1岁半的小米,已经喜欢上了踩水的新游戏,只要我们一个不注意,就会神速地一脚踏入水中,看水花飞溅着向四周散落,然后“咯咯”地笑个不停,并仰起了小脸,期待地看着我们,想要得到我们的认同。爷爷奶奶常常都会禁止小米踩水的行为,我却会偷偷地和小米一起来玩水,因为觉得玩水最坏也不过弄脏衣服和鞋袜,为什么不让她快乐地体验一下踩水的乐趣呢!

于是看见有水洼,我和小米就一起踩,踩啊踩。每次踩水花,小米还要我在一旁给她唱《布奇》里那首《踩水花》的歌谣:“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地上地上小水洼、小水洼;莫莫莫莫踩水花、踩水花;溅起水花花!”而如果我把“莫莫踩水花”改成“小米踩水花”,她就会更加乐不可支地一脚重重踩下去……

现在的小米开始知道水深和水浅的区别了,当鞋子湿了之后,再让她踩,她自己也会拒绝了。趁机告诉她,脚弄湿了,就会很难受,所以不能一直玩。小米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前不久,给小米买了一件可爱的雨衣,期待着小米再长大些,穿上雨衣之后,和我一起在雨里体验那“滴答滴答”的感觉。

随着小米的成长,探索未来世界的各种尝试仍然会不断地发生,比如看蜘蛛结网、蚂蚁搬家,又比如很有可能会在某一天抓来一条我极为害怕的毛毛虫……虽然害怕,虽然可能会不断地考验我的耐心,可是我希望能够始终像现在这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她自由,让她能够按照自己的步伐去探索世界,然后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加她的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带来真正的快乐,又在快乐中认知世界。

博主

依依妈妈(周雁)

标签:表达能力细节

分类:早期教育

我教女儿说话的13个细节

文/依依妈妈(周雁)

除了拥抱之外,我们能给孩子最有价值而不昂贵的礼物就是语言。

——《朗读手册》

依依8个月时开口叫爸爸妈妈;12个月时能说两个字的词;1岁2个月时学会短句;1岁4个月时能说连续的句子,比如:“爸爸开车,妈妈不开车,妈妈抱依依”;1岁6个月时能自己组织语言,叙述一件小事情……就此打住,再这么说下去,有夸耀女儿的嫌疑,我还是直接讲讲我是怎么做的吧。

当依依处于语言储备期时,我积极为她创造语言环境,提供语言信息。

(1)描述依依正在做的、看到的和她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当依依手里拿着玩具时,我就告诉她玩具的颜色、形状、质地;带她散步时,向她描述遇到的小狗、小孩子、老人的特点,植物的名称、颜色和形态。

(2)多让依依接触新词,形容同一个事情时,尽可能使用不同的词汇,比如天空,我会说“蓝天”、“蔚蓝色的天空”。

(3)增强说话的趣味性。依依八九个月时,我发现每当我突然提音声量或转换语调,甚至转换语言(如从中文变为外文)时,依依就会“咯咯”大笑。看来,声学上的频段变化对吸引孩子倾听作用挺大的。

(4)大人之间也要多交流,不需要总是刻意对孩子说话。有时候特意和孩子说话,会不自觉地使用不规范的“宝宝语言”。只要我们轻松自在地交谈,孩子都能接收到。

当依依开口说话后,我的重点是引导她学习发音、词汇和接触不同的句子。

(1)对着依依说话时,音量较大、语速缓慢、语音清晰,这是帮助依依练习发音的三大要诀。

(2)抓住生活中学习新词的机会。有一次,依依光着脚丫在地上玩,姥姥说“你立刻帮依依把袜子穿上”。我一边帮依依穿袜子,一边给她解释“立刻”的含义。尽管她当时不能马上明白,但借助了情景,加上听得多了,就慢慢理解了。

(3)回答孩子的提问时,为她提供不同的信息。依依学说话后,特别爱问问题,而且一个问题要问很多遍。比如依依正在吃饭,她问:“可儿姐姐哪儿去啦?”我说:“可儿姐姐也正在吃饭哪。”她再问,我答:“可儿姐姐刚才滑滑梯去了,但现在在家吃饭呢。”她三问,我便答:“可儿姐姐和妈妈吃饭呢,她吃得好香啊。”她四问,我再答:“可儿姐姐正在吃饭,她最喜欢吃鱼了,依依和她比赛吧。”千万别嫌孩子啰嗦,你说的每一个词,包括句子的时态、语法都印在了她的脑海里。

(4)让依依多听,多重复,但又不局限于重复。比如:依依说“吃桃”,我就会说:“依依是想吃个桃吗?那妈妈给你拿好吗?请爸爸给你把桃子皮削一削好吗?”

当依依初步具备了语言能力后,我主要是鼓励孩子多说,给孩子创造说的机会。

(1)积极应答。我陪依依玩时,但凡她说话,我都有回应,在一来一去中帮助孩子巩固,并及时纠正她的发音及语序。

(2)和孩子对话时,多使用问句,启发孩子多说。使用问句可以控制谈话的方向,帮孩子理清思路。

(3)玩语言游戏。现在,我们全家常玩的有“对答反义词”、“外语开火车”、“打电话”。“开火车”的游戏就是,依依开着火车周游世界,爸爸、妈妈、姥姥、姥爷,每个人代表一个国家,开到哪个国家就用哪个国家的语言打招呼。这个游戏不是为了学外语,玩的时候谁错了,谁对了,自然要交流,孩子也就无形中说了很多。

(4)多和她一起看书。绘本中会出现大量生活中不常用的词汇,对一个故事的反复讲读,也增进着她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5)多带依依接触新鲜事物和环境。我经常带依依逛菜市场、动物园、植物园,去野餐……总之给她铺展的生活画卷越宽广,她的视野也就越开阔,语言表达也就越丰富。

博主

美妮点点

标签:表达能力话痨方法

分类:早期教育

“话痨”宝宝是怎样炼成的

文/美妮点点

点点很喜欢说话,每天一醒来小嘴就说个不停。跟我和老公说,跟她爷爷奶奶说,跟她自己说,跟她的玩具说……对话、讲故事、背唐诗、念儿歌,更多时候是自己编的话。老公说她是个“小话痨”,嘴巴根本就没有停歇的时候。

婆婆带她在小区里玩的时候也很自豪,因为很多人都夸点点,会说很多话,能唱很多歌。而小区里有个和点点年龄相仿的小男孩,直到现在还只会叫“爸爸妈妈”,其他的什么都不会说。看到点点已经会讲那么多话了,那个小男孩的外婆非常着急,碰到婆婆时经常会聊上几句,说自己的外孙天赋太差,已经这么大了就是不肯说话,让她头疼不已。

孩子不说话,难道真是天赋不足的原因?

不可否认,每个孩子的发育曲线不尽相同,有些孩子说话早一些,而有些孩子则说得相对迟一些。虽然宝宝到了一定年龄都会说话,但其实这并不是天生的,如同其他智能方面的启发,语言天赋同样需要家长给予大量的刺激,孩子的潜能才能被诱发。如何善用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帮助他们开口表达,才是启发宝宝语言智能的关键。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大一些以后,至少1岁以后才具备语言能力,这时对其进行教育才不会“浪费时间”。其实,虽然宝宝们还不会说话,但是他们每天都很认真地聆听大人说话的内容,无形之中,在还没有正式开口说话之前,他们就已经积累了相当惊人的语言能力。

可能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话,明明没有教过孩子,为什么孩子就能脱口而出呢?这是因为,在与成人的沟通中,或时常听到成人与成人之间的沟通,在宝宝的大脑中,已经预存了很多“信息”,当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宝宝的语言能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伶牙俐齿,结合点点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要想让孩子尽早开口说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一、尽量创造和宝宝说话的语言环境

记得自从点点出生,只要她醒着,婆婆每天不停地跟她讲话、唱歌,并放儿歌给她听。虽然婆婆并不懂得语言刺激的重要性,但在无意识中就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语言环境,让点点在无形中不断接受到语言的各种刺激,为以后的开口说话奠定了基础。

二、抓住宝宝的语言关键期

有儿童心理学家认为,2~3岁是孩子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对外界的语言刺激特别敏感,非常容易接受外界的资讯,于是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宝宝语言能力爆发性成长的时期,他们学习和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快速,而且对学习语言充满渴望。在这个期间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能跟宝宝尽可能地多说话,给予大量的刺激,会促使宝宝学会更多的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和宝宝说话时的表情、语音、语调和肢体语言

很多父母都有感触,跟宝宝说话时,如果你的表情夸张,发音准确清晰,语调抑扬顿挫,那么孩子的关注力会大大增强。同时若用缓慢的语速、亲密的口吻,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宝宝的兴趣会大大提高,倾听时会安静很多,接受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婆婆经常和我说,带孩子的人都看不得,特别像“疯子”,因为每天要和孩子一起蹦蹦跳跳,手舞足蹈、表情夸张,虽然在外人看来有些“疯癫”,但却是最适合孩子的互动方式。

四、说话时尽量采用简单句、语言力求活泼

宝宝的语言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如果像大人一样使用长句、复杂句,孩子会觉得无法理解,很容易注意力分散,影响接受的效果。另外,宝宝年纪小,好奇心强,喜欢新鲜活泼的语言。如果总是使用单调、呆板的语言对宝宝说话,就会使他感到乏味,失去倾听的兴趣。所以,对宝宝说话时一定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

五、宝宝说话时,父母应该注意倾听,不要随意打断

宝宝说话的时候,不要随便打断他,更不要对他置之不理。让宝宝知道你对他说的话很有兴趣,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情。有些父母在孩子说错或一时说不出话来的情况下,急于纠正或提醒,可能会打击了宝宝讲话的积极性。有时如果态度粗暴的话,还会令宝宝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了,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也影响了宝宝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做到有问必答,多向孩子提问

孩子在提问时要不厌其烦地、耐心地回答——即使同一个问题已经问过许多遍了!

如果回答不上孩子的问题时,你也要答应他什么时候去问别人或者查资料等。在孩子面前树立“专业”和“权威”的父母形象。多给孩子提问,与孩子做游戏,扮演角色,提高孩子对说话的兴趣和求知欲。

其实,想要塑造“话痨”宝宝并不难,只要父母能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耐心,抓住语言的关键期,并掌握相应的方法,每一个宝宝都会交出满意的答卷。

博主

潇潇妈妈

标签:发脾气坏习惯应对

分类:早期教育

如何帮助宝宝摆脱爱发脾气的坏习惯

文/潇潇妈妈

曾经一直希望生女孩儿,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小女孩乖巧可爱、温柔文静。但我家2岁还不到的潇潇宝贝几次发脾气的事实,让我深深体会,小女孩一样会成为小魔王。为了我这件小棉袄能一如既往地贴心下去,我着实好好研究了一下,如何帮助宝宝摆脱爱发脾气的坏习惯。

首先要知道,宝宝爱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随着宝宝的长大,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情,他们常常想通过发脾气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说发脾气也是宝宝走向独立的一个体现。而且这个年龄的宝宝容易冲动,自制力差,受不得委屈,对挫折的容忍程度非常有限。

一般造成宝宝发脾气有这几个原因:

(1)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不管什么要求都满足,孩子发脾气也不批评教育,从而使宝宝受不得一点挫折,一不如意就大发脾气,而且把发脾气当成达到自己目的的法宝。

(2)被忽视:小宝宝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旦他发现周围的人都不理睬他,他就会通过发脾气来得到大家的关注。

(3)不被理解:小宝宝的智力发育是快于语言发展的,很多时候他们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想法,在大人不能理解的时候,他们会因为急燥而发脾气。

(4)暴力家庭:有些父母本身就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大动干戈,这对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良的表率。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他们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大发脾气。

孩子一旦养成爱发脾气的坏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没有好处,对将来的性格和为人处世也有非常不良的影响。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想方设法及时把这个坏毛病扼杀在摇篮里。那要怎样帮助宝宝摆脱这个坏习惯呢,我总结了这么几条:

(1)了解孩子每次发脾气的原因:一旦孩子发脾气,我们要找出每一次孩子发脾气的原因。除了上面说的几个典型因素,还有比如没睡好、肚子饿、玩得太累了精神过于亢奋,等等,找到了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2)转移注意力:当发现孩子就要发脾气的时候,立刻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小宝宝的思想容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左右,这个时候找到一个他关心或喜欢的话题,把他吸引过去,他会很快忘记刚才要发脾气的事情了。有几次潇潇一想发脾气,外公连忙抱起她说“我们去看大鱼喽、我们去看嘟嘟(汽车)喽”,潇潇一般都会马上停止哭闹。

(3)冷处理:对于实在不明原因的哭闹,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宝宝自己在那边哭一会儿,你只要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他,或是告诉他“妈妈在这里等着你,你什么时候不发脾气了我再跟你玩”。我有一次就这么做并且很成功。记不清潇潇为什么发脾气了,拍着茶几大哭大叫,我在一边安静地看着她,她哭了一会儿,可能觉得无趣了,突然就停下来,指着餐巾纸盒子上的圆形图案说“叮咚”(把那当成门铃了),然后就自己笑了起来。

(4)不要被孩子的哭闹左右:有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哭,稍微一哭就心疼得不得了,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立刻就答应他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把发脾气当成法宝,只要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会发脾气。所以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冷静,分清楚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对于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讲原则。

(5)适当表扬:如果孩子在你以为他会发脾气的时候没有发脾气,那就要及时表扬。但是在表扬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技巧,如果直接说“你没有发脾气很好”,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这样说:“你今天表现很乖,我很高兴!”孩子为了让大人说他乖,就会继续好好表现的。

(6)教会孩子延迟满足:一般来说,小宝宝对自己想要吃、想要玩的东西都没有耐心多等一会儿,都想要立刻得到,如果得不到就会发脾气。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对宝宝进行延迟满足训练,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觉得只要是他想要的,爸爸妈妈都会立刻满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样的话只要偶尔不能如愿以偿就会大发雷霆。

(7)家长自己不能乱发脾气:有爱发脾气的父母,孩子想不发脾气都难。遗传暂且不说,从后天的环境来说,作为父母,就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8)对爱发脾气的孩子教育要有耐心:对于发脾气的孩子不要责骂,更不能打,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愤怒,更加逆反。对爱发脾气的宝宝一定要有耐心,除了通过上面说的这些方法使孩子避免发脾气外,还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教育,不要当时立刻就说教,要在孩子冷静后再帮他分析。另外,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爱,只有在爱中成长的孩子,心智才会健康地发展。

写了这些,我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以后在对于潇潇发脾气的问题上,要妥善处理,帮助她远离坏脾气,做个乖巧可人的小姑娘。

博主

豆豆妈(小林老师)

标签:行为习惯调皮生气应对分类:早期教育

孩子惹我们生气时,作为父母该怎么办?

文/豆豆妈(小林老师)

国外有位教育专家曾提到,在孩子6岁前,如果他做错事,且屡教不改的,家长可以严厉惩罚;6岁之后,则提倡应以说教为主,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专家的提法不无道理,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认知水平等方面不能如我们所愿,或者说在6岁之前,许多时候孩子是有理说不通的。

豆豆3岁了,正是调皮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想动一动,摸索一番,家里都被他翻了个遍。奶奶、豆爸一开始有点烦。我提出的大原则是:只要不涉及人身安全,就让他探索去,不要干涉!他把食品柜、鞋柜翻了个底朝天,我除了鼓励他把东西放回原处外,不怎么爱管他,毕竟在翻箱倒柜中他也在学习呀,拿着食品袋到处问这是什么东西,上面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形状啊,不能说不无所获。

这时如果对他生气,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所以,随他去吧。可是,当他去碰电器、玩插座、去厨房开煤气的时候,我就严厉地告诫他,这些东西很危险不能碰,否则,爸爸妈妈会生气,会打他。结果,可想而知,屡教屡犯,只能出动豆爸,狠狠地揍他了!而且,我一直向豆爸强调,不揍则已,一揍就该让他知道疼,下次想犯同样错误时,他会意识到这样做,会挨揍的,多少会惧怕。

孩子的许多做法可能会惹我们生气,我认为很多的所谓“生气”都是我们大人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标准来衡量孩子。父母该多做些换位思考,多想想他是孩子,有孩子的天性。如果不是触及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大可不必生气,借用深圳早教专家李俊杰老师的一句话:“有时候要看着孩子出错,让他去探索,让他去出错。”

但是如果孩子真的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这种情形比较少),这时就该发脾气了,而且要严厉惩罚他,该罚时不要舍不得下手。当然,打也是有艺术与讲究的,建议不打屁股、脸和手掌,好像只有腿可以打了,呵呵。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是打屁股,早已被现代科学否定了。

在豆豆2岁前,我也常被气得哇哇叫。豆爸对孩子极其溺爱,我就想着,不能两个都溺爱吧,总得有红脸和白脸,咱家就来个慈父严母式吧。所以,豆豆一有错误,有时火起来,我就会发飙。后来,有幸听了个讲座,专家认为,在家里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是严父慈母式。听了专家高见,回来和豆爸长谈,统一了教育口径。

现在,需要动手时,一般由豆爸出手,我袖手旁观。虽然豆爸一个大男人,下手有时会重一点,没办法,疼在心里,谁让那小子不听话呀。不过,过后,我们奉行“大棒加胡萝卜”的原则,即过后当孩子平静下来时,会和他讲道理,为什么打他,他错在哪里。

当然,他也许还是似懂非懂,但多少会缓解他刚才受的委屈。不管多大的孩子,当他被打被骂时,他不会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受委屈了!所以,“大棒加胡萝卜”的原则,对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适用。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我比较能够“纵容”豆豆许多“胡作非为”的做法,或者说我默许了他的许多行为,不再那么容易动怒。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意识到,孩子是我们小时候的翻版,不是吗?小时候的我,被妈妈形容成是一匹烈马,可见小时候的我有多倔多坏了。

现在的豆豆,有时看着他的倔强固执,死不认错的样子,心里竟会闪过一丝温暖,小时候的我,就是这样!这样想,对于他,就多了一份宽容,对于他所犯的错误,也就多了一份释怀了。

呵,好像也没谈出个所以然来!孩子惹我们生气了,多想想他是孩子,他有他的天性、个性,他只是还原了我们小时候的样子。我们小时候不也常犯错误,常惹父母生气,所以不要轻易对孩子发火。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内心,而且让孩子变得和你一样暴躁。这样想,也许为人父母的我们,会用更理性的做法去对待!当然,一定的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博主

小棒宝(张辉)

标签:行为习惯哭闹应对

分类:早期教育

五招瓦解孩子的哭闹

文/小棒宝(张辉)

宝宝从生下来就是富有感情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感情也越来越丰富。当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是被大人忽略时,他就会通过哭闹来企图引起大人的关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其实,不同时期的孩子哭闹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大人首先去“读懂”孩子的哭闹,然后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有效的招式去瓦解他的哭闹。

一、细心呵护式

1岁以内的宝宝,哭闹的原因更多的是生理方面的:冷了,饿了,疼了,痒了,鼻腔堵塞呼吸困难,或是身体有不适感,等等。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立即行动,帮助宝宝排除困难,细心呵护,耐心安抚。

二、坚决说“No”式

1岁以后的宝宝,开始了对周围世界的探索。认识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他们的需求也就随着增多。而这时,他们多半开始会用语言或是肢体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了。

每次外出去公园,娱乐项目都要一次不落地玩个够,大人不让玩就哭闹不止;每次去超市必须吃的玩的都要买,不给买就哭闹;别的小朋友手里有的玩具,自己必须要有,不给就哭闹……孩子就这样开始通过哭闹,通过眼泪来试探大人对待此事的态度。

假如这种任性行为,我们“乖乖就范”了一次,孩子们就会掌握规律——只要哭闹就可以达到目的,于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成了恶性循环。所以,只要是孩子的哭闹理由超出了我们规定的界限,我们就必须坚决对他们说“不”。

初次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孩子可能会哭会闹,这时家长既不要打,也不要骂,而且不要走开,最好的方法就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开始孩子一定很伤心很气愤,然而如果家长坚持原则、态度坚决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明白了:如果自己做错事,再哭大人也不会心疼的,只有下次不再做错事情。

三、宽容理解式

2岁以后,孩子开始进入到“秩序敏感期”、“执拗敏感期”。“Terrible two”(糟糕的2岁)的到来,宣告了孩子第一个叛逆期的开始。

他排好的小汽车,你无意中给他弄乱了顺序,他定会大哭大闹以示不满;看完电视他非要关,大人关了他定会大哭大闹,必须重新来过……这时候的孩子喜欢想当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尽管有时候这种意愿看起来是“不可理喻”的胡闹,但一旦被拒绝,他就会烦躁不安,奋力反抗,大哭大闹,难以平息。

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先理解这一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耐心地倾听,尽量顺从孩子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或者采用转移注意力,用拥抱、爱抚等形式安抚孩子,尽可能帮助他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四、转移战场式

假如孩子因无理要求而在商场或是酒店等公共场合大哭大闹,必定会让我们难堪不已,但我们不要在众人面前责骂他。表扬孩子时可以在很多人面前,可是批评孩子最好不要有别人在场。

所以无论怎样,都要先想办法把孩子带回家,关上门,让他单独面对你。把孩子抱在怀里,告诉孩子“你今天这样做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然后别忘了告诉孩子“妈妈爱你”。这句话真是灵丹妙药!

我认为,孩子在哭闹、和大人作对时,他的心里也在担忧父母不再喜欢他,把这种忧虑通过哭闹加倍发泄。所以,当我们告诉孩子,即使你犯了错误,我们依然爱你,他就会放下心理防线,安心地接受大人的建议和要求。在爱的名义下,还有什么错误纠正不了呢?

五、传授技巧式

孩子的哭闹和发脾气都是正常的表现,毕竟孩子虽然小,但也会有沮丧、气愤、不安等不良情绪。所以,当孩子3岁以后,我们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各种情绪,学着正视发脾气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学习该如何发泄和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哪些形式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即使你很生气,但是你触犯了规则,也是要受到相应惩罚的。

总之,当孩子哭闹时,我们既给同情,又坚持原则,同时确认我们的爱,那么我们一定可以瓦解他的哭闹,并且还会赋予孩子最最强大的内心力量。

博主

练丽丹(醉梅)

标签:兴趣培养儿童时期方法分类:早期教育

如何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培养兴趣的幼芽

文/练丽丹(醉梅)

练丽丹(醉梅)

网名醉梅,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丛书副主编,中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家庭教育亲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华家庭教育网家庭教育指导师网络培训班授课老师。

长期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指导工作。在各大报刊发表家教文章约160多篇,最新著作《好父母会游戏》。

儿童心理学表明,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对环境有着浓厚兴趣的积极探索者。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他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与神秘,这种新奇感与神秘感激发了他探索世界的兴趣,促使他去寻找答案,学到了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知识,促进了智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也许有人会质问,既然孩子对万物有这么多的兴趣,为什么到后来这种探索世界的热情消失了呢?或者说我怎么看不到他身上存在哪些兴趣呢?

兴趣的发展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自觉地延续,凭着这种强烈的、旺盛的、持续的求知欲,不断主动地学习,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当然还要有父母最基本的支持;第二种是自发地熄灭,当失去好奇心的时候,或没有新的刺激、没有良好的环境激发的时候,兴趣也就像转瞬即逝的火花一样消失了;第三种是人为的阻碍,这通常表现为被一些不懂儿童心理学、没有家庭教育观念的家长们轻易地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可见,孩子一开始对事物产生的兴趣就像还在孕育中的幼芽,脆弱而又不稳固,稍不加以注意就会被不留心的家长忽视或踩死;若不去给它浇灌施肥,不去小心呵护,就会夭折。这样的话,当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了。

而兴趣却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基石。美国心理学家伯克曼说:“兴趣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有了某种兴趣,才能积极地、主动地、充满热情地去发展这种行为。纵观举世瞩目的科学家的童年,如达尔文整日观察花鸟虫鱼,牛顿看苹果落地,爱迪生孵蛋,诺贝尔对火药着迷,就说明了他们从小对未知世界产生强烈的兴趣,推动着他们不断学习探索研究,说明了童年时代产生的兴趣有可能导致一个人将来的成功。

既然儿时的兴趣这么重要,又这么不易维持,父母们该如何去发现、挖掘、培育兴趣的幼苗,使之长成参天大树呢?

第一,尽早开创激发,进行兴趣启蒙。

在做父母之前建议多学点幼儿早期教育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有备而来,心中有数。孩子的生命之初是一张白纸,你第一笔涂什么、画什么全由你决定,因此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就要进行兴趣启蒙。如我把房间布置得色彩斑斓,蚊帐顶上挂上五彩的气球、会动的玩具,墙上贴着鲜艳的画册,以刺激视觉;播放优雅动听的音乐,让他对音乐敏感;孩子迟早会说话,但尽早说话更好,培养其对语言的兴趣,需要从小培植兴趣的幼芽。

婴儿对母亲的声音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安全感,也更容易接受。所以在孩子出生的第二个月,不管自己多累,我每天都要对着他说一阵子话。对“牛”弹琴,并且用词尽量丰富,此外还播放有节奏感的儿歌,尽早给他语言的刺激。

实践结果也证明了我这样做是对的,我孩子两周岁时语言发展得非常迅速。朋友的评价是,孩子说话水平超出了同龄人,用词丰富,有条有理,理解力强。对语言的兴趣导致了以后他对阅读的喜爱,对语文课的偏爱。

第二,善于发现挖掘,处处留心观察。

兴趣潜藏于孩子的童年游戏之中,他的一举一动中都闪耀着兴趣的亮点。平时父母要做个观察家,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幼儿在不经意间表现出的每一个兴趣闪光点,于平凡细微处洞察到孩子的探究倾向。

譬如,孩子随着音乐节奏而打拍子、扭身体,这是对音乐产生敏感;爱拆玩具、电器并把它们弄得“体无完肤”,这是对机械方面有探究心理;很小就能细微辨别宝石蓝、浅蓝、天蓝等颜色,这是对颜色感兴趣,很可能对美术产生爱好;爱观察花鸟虫鱼,是对大自然产生兴趣;爱翻电话号码本,则是对数字感兴趣……这些行为都体现出兴趣的萌芽,及时抓住这些闪光点,就是抓住了孩子未来的兴趣。

在孩子牙牙学语时,我带他上街,发现他在看广告牌上的大字,我便不失时机地教他念好几遍;大人在打扑克时,我发现他也要来参与,我意识到这是利用扑克进行数学启蒙的好时机。

孩子小时候,学校有电影院,我抱两岁的他去电影放映室,而不是看电影。因为我认为观察怎么放映影片比单纯看电影意义大多了。第一次看到不停转动的片子和传动带等,他好奇极了,我这才发现他喜欢观察一切转动的东西。

所有的孩子都爱往河里扔石头,“嘭”的一声,那溅起的水花,足以让每个孩子脸上绽开天真的笑容。于是从他的笑容中,我找到了他爱玩扔石子游戏的兴趣。

第三,及时强化巩固,不断创造环境。

当发现了这种兴趣亮点时,家长就要不失时机地把它挖掘出来,创设各种情境或条件加以引导,有意识地去培养,以巩固延续这种兴趣的幼芽。

比如,对于爱拆拼东西的孩子,家长应多买些拆拼玩具,如积塑、插片、变形金刚等;孩子爱玩泥巴,就给他买橡皮泥,去引导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构筑他心目中的城堡;总爱问为什么的孩子,父母要给予耐心的引导、解答,并尽量引向书本。

当了父母的人都知道,所有的孩子都爱玩水。我的孩子在玩水时,我并没有因为怕弄湿衣裳而横加干涉阻止,而是卷起他的袖子,给他胸前围上围兜,在尽量不弄湿衣服的情况下,让他尽情地去玩水。于是,他像做实验一样,把水从这只杯子里倒入那只杯子里,从大口瓶子里倒入小口瓶子里。我在旁边指导,不断增加游戏难度,以锻炼他的手眼协调能力。

由于我的支持,他玩水玩得很痛快,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妈妈,水为什么会流动呀?水为什么没颜色呀?它从哪里来的……”于是,我找来有关水的图文并茂的书,给他解答。从家中的自来水讲到井水、江水、海洋,从雨水讲到干旱,从液体讲到气体、固体,等等。他听得津津有味,从不厌倦,从中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他对广告牌上的字感兴趣时,我便不失时机地把广告牌上的字教他念好几遍。回来后,立即写出这几个字加以强化,这是我引导他识字的开始。以后我在卡片、黑板上写上不少字教他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让他多接触汉字。

到后来,他对汉字产生了兴趣,不要我去指点,就会自己主动要求认。由识字的兴趣引发了对图书的兴趣,爱上了故事。在我一字一句读故事的过程中,他的识字量也大增,比同龄人更早地进行阅读了。这种由被动识字到主动识字,由认单个汉字到读一串句子再到整篇阅读,一步步从低级的识字兴趣到高级的阅读兴趣,使他尽早地接触书籍,打开认识世界、探索知识的大门。

我和他玩扑克牌,真是花样翻新,从数数、排序、比大小到累计加法等,都是从玩牌中轻松学会的。趁他兴趣颇浓的时候,我又利用散步、吃饭的机会,结合当时场景,编些简单的加减应用题让他做。利用孩子的好胜心,我常与他做比赛游戏,如比赛口算,看谁算得快。

长期的训练,使他对数字产生爱好,每当他看到书上标有数字的资料,他都很感兴趣,经常拿来考我们:“妈妈,你知道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多少?是384400千米!”“你知道吗?唐山大地震的震级是7.8级,死亡24.2万人。”他竟然把数字背得很牢!上小学后,他对数学课情有独钟,数学竞赛经常得奖。

由于他爱看如何放映影片,为把这种兴趣延长、强化,我抓住他喜欢看转动的东西这一兴趣,带着他去看类似的事物,如教他自己放录音带、VCD碟片,并把机盖打开,让他观看它们怎么转动工作;观察汽车轮子的转动、电风扇的转动,等等。

上文讲到扔石头的游戏,我为把这种扔石头的游戏丰富化、扩大化,就不断引导他:“你换颗大点的石头扔下去,会怎么样?”“树叶扔下去呢?”“为什么石头会沉下去,而树叶却不会呢?”我不断提问,引导他去思考,不断鼓励他去尝试各种玩法,以开拓他的想象思维、扩散思维,最后再给他讲解有关浮力的知识。

我经常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陪伴他玩耍,寓教于乐,使他养成了喜欢思考、认真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从小培养起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兴趣。

最后,对于兴趣的培养,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一项兴趣不易,巩固一项兴趣使之长久,更不易。孩子的注意力极为短暂,兴趣容易转移,“朝三暮四”是常有的现象,也许此一时渐趋冷淡,彼一时又重燃热情。

这时家长就要开动脑筋,不断变换方法,创造多种环境,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以继续发展孩子的这种兴趣,直到让这种兴趣深植于孩子的心。切不可看到孩子一时对某种兴趣的减退,自己就先打退堂鼓。

(2)不管培养起什么样的兴趣,都是一项长期工程,会贯穿孩子的整个未成年期。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时,要以发展的、动态的、乐观的眼光来正确看待孩子的兴趣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急不躁,做到“润物细无声”,只求过程,不问结果;只管默默耕耘,不要锱铢必较。

(3)对待孩子正在发展中的兴趣,父母要多鼓励少批评,让他体验其中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有了快乐感,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和热情;多启发思考,少给现成答案,不断激发他的好奇心,推动他不断向前探索。

(4)要客观对待兴趣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兴趣火花都一定能产生成功的结果,但是,多发现一种兴趣,就多一条通向成功的路;多培养一种兴趣,就多一项生活的乐趣。作父母的应尽的责任,不是考虑这种兴趣幼芽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而是要以最大的努力去播种它、栽培它,使它尽量长成大树。

只要有童年就有兴趣,只要有游戏就有兴趣,兴趣无所不在,也无奇不有,它就潜藏在孩子的生活当中。每个孩子身上都闪耀着各种兴趣的火花,就看父母有没有善于发现兴趣的眼睛,有没有抓住兴趣的手,有没有引导兴趣的技巧,有没有培养兴趣的耐心。

博主

克拉妈妈

标签:兴趣培养欣赏名画阶段分类:早期教育

孩子欣赏名画的五个阶段

文/克拉妈妈

前言:克拉快3个月时,我为了能找到一幅适合孩子欣赏的画,跑遍了大小文体市场,最终扛回来一大堆海报:各国国旗、糖果屋、海绵宝宝、骇客帝国……花花绿绿地贴满一墙,虽然看起来五彩缤纷甚是热闹,但是这些失真的、特效的画面,不是属于孩子的,也离我的要求差得很远。那时候我在想:难道没有适合宝宝的画了吗?难道克拉要看着天花板和墙纸长大吗?

很快,我的问题有解了,机缘巧合让我遇到了睿妈和宇妈,她们也经历过我的疑问和困惑,也曾满大街找适合孩子早期欣赏的画,失望之后,最终选择了自己选画面、自己组织印刷。通过这两位妈妈,我拿到了一套凝结很多妈妈心血的珍贵成品:“世界名画100幅”。这套作品囊括古今中外名家大作,那或静或动的风景、那亦喜亦怒的人物、那如泣如诉的字画……让我如获至宝。

当我把这来自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艺术大师的作品贴在克拉抬头就能看到的墙上时,当我看到克拉那种专注的神态,我知道,我把“名画展”搬回了家,一场视觉的盛宴开始了……

当3个月的克拉扑在这样的画面上牙牙学语时,我被这种新生命和艺术精华的相互融合所鼓舞着。克拉渐渐地长大,我希望他的内心深处,一直保留着最美的画面……

很多妈妈在早教群里探讨名画的赏析方法,克拉妈妈根据查阅过的资料、小时学画的经历、克拉对名画的感知情况,总结了以下五个阶段及妈妈们要做的功课。其实重点不在于有没有名画,而是我们要给孩子丰富的视觉盛宴,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一、孩子欣赏名画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光影期

年龄范围:6个月内

这个时期的孩子,正经历了从出生时模糊不清的视线快速发育到与成人基本一致的视觉神经,对光影的交替和轮廓的认知有着特殊的敏感。

克拉妈妈看过一篇报道说如果新生儿有眼疾被纱布包缠眼睛的话,缺失最初的光影刺激和视觉神经发育,那么这个孩子的一生都将是个视觉发育不良的孩子。相反,如果可以尊重孩子的发育,给予其相对丰富的环境刺激,那么孩子的视觉发育将会非常好。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扇窗灵活了,心灵的滋润当然更加丰富。

所以,在这个时期,界限明显、篇幅够大的画面最适合孩子,如黑白轮廓图、颜色反差大的风景画等。当然,最好的画面永远是大自然,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想要看到真正的大自然,实在是不容易,那我们就在尽量接触大自然的同时,也把世界各地的大自然搬到画面上吧。

推荐:轮廓清晰的画面、黑白追视卡(含棋盘格、靶子图、漩涡图等)、《真果果视觉挂图》、黑白分明的《八哥图》、齐白石《蝶恋花》。

第二阶段:人物期

年龄范围:6个月~1岁

这是孩子智力开始飞速发育阶段,有的孩子甚至在这半年里就具备了语言能力,这个时期的视觉特点是:人脸、人物、轮廓。虽然他们还没到能读懂画面、内容的年龄,但是已经可以分辨出人的表情含义,尤其是对熟悉的人。所以,多看看各种人物画、表情画,孩子会很喜欢,接受程度非常高推荐:人物造型图、绘本《脸,脸,各种各样的脸》、《连在一起》、《走开,绿色大怪物》、《我爸爸》、《我妈妈》。

上面5本绘本,克拉反反复复看了快有100遍了。那本《各种各样的脸》,曾经一个夜晚克拉让我读了17遍。后来我们都不用看书了,克拉可以做出书中所有的表情,那时候,克拉还不到1岁。

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南丁格尔》的恬淡。

第三阶段:颜色期、认物期

年龄范围:1~2岁

这个阶段,是妈妈最容易为孩子惊叹的时期,之前1年的输入,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爆发式输出,语言的发育也通常是在2岁之前开始爆发。孩子每天都不知疲倦地吸收各种词汇和事物,一个新词、一个新颜色,基本上一遍就记住了。

在这个时期,最关键的是:优秀画面的展示、优秀绘本的亲子阅读、更加频繁地接触大自然,接触小朋友……这个时候孩子表达能力还不够好,也没到幼儿园的年龄,同时又是最需要接触新鲜事物的时期,所以,妈妈迎来了最忙的日子。

推荐:颜色丰富的画面、物体表述清晰的绘本、略带想象色彩的故事。

第四阶段:内容期

年龄范围:2~6岁

终于,我们迎来了“内容期”,之前所有的铺垫,在这个时期开始全部反馈出来。以前看过的画面,现在再看就完全不同了。孩子除了光影色彩、人物的脸之外,更关注画里究竟在表达什么。他问个不休、讲个不停、看个没完……我们的小宝贝儿,成了地地道道的“大学究”。

推荐:啥也不用说了,所有的名画画面重新上墙吧,所有天马行空的绘本成套地开始讲吧。呵呵,当然,前提是以孩子的兴趣为选择方向。

比如:如果女孩更喜欢研究人际关系,那么就找友谊、母爱主题的画;如果男孩更喜欢大场面描写,那就来些战争、想象力题材的画。

第五阶段:绘画技巧期

年龄范围:7岁以后

在《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一书中提到,孩子真正的绘画技术学习,是要在9岁以后。在这之前,尽量鼓励孩子单纯地用画面表达内心就好,至于什么技巧,至于画的是什么,都可以忽略不计。克拉妈妈很赞同这个观点,绘画本身就是语言,先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然后再教给孩子如何才能说得更好吧。

所以,如果家里还有能保留下来的“名画”(克拉妈妈是肯定要好好保留的),那么就先让孩子自发地去研究画面故事吧,也自发地去感知这些大师的精髓和技巧。那么多年的视觉盛宴下来,即使孩子不喜欢绘画,也练就了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足够了。

二、名画选择的注意事项

(1)尺寸够大。基本要有电影海报大小,长50厘米,宽39厘米。(2)单面覆膜。方便多次粘贴上墙,不毁画面,容易保存。

(3)类型丰富。要囊括中西方名画,花鸟鱼虫、人物特写、字画山水……一个都不能少。

一幅李可染的画,一幅唐伯虎的画,我深深喜欢着,克拉5个月时,我拉着他的手,曾经一笔一画地描绘过,很美,如风如峰的字,等到克拉到了认字敏感期,我定会早早拿出来。

附早教群答疑摘录:

(1)问:刚开始看名画,孩子不到1岁,该怎么看呢?

答:找颜色对比强烈的画面,每次四张一组,每两个星期换一组,每组争取同一类型,比如:人物。

(2)问:家里没有名画,该怎么办?

答:多看绘本,多看大自然,多去美术馆,多去博物馆。这些经历胜于看干巴巴的名画。另外,可以自己打印名画。

(3)问:名画贴多高比较合适?

答:不会走的孩子,贴到妈妈抱着时,孩子可以平视的高度;会走的孩子,贴到孩子站立时平视的高度。

博主

小明珠

标签:兴趣培养女孩独立

分类:早期教育

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文/小明珠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女孩儿娇媚柔弱,需要更多的呵护和保护,男孩儿保护女孩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生存压力普遍都比较大,男人自己可能都自顾不暇,哪还有精力照顾别人。像“白雪公主”一样等着别人呵护照顾,遇到事情就无助委屈哭鼻子的女孩儿,想必也不会是现在男人选择的对象,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啊。

一一2岁8个月了,我希望她将来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主见,自信、坚强、乐观,遇到挫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不想她做温室里的花朵,见不得一点风雨,所以,平时也有意无意地培养她的独立性。

这么大的孩子还没来得及见什么“世面”,对一切都新鲜好奇,特别愿意自己去尝试体验。只要不是什么危险的事儿,我们做父母的就放手让她去尝试好了。一一1岁多的时候爱玩摇摇车,我总是把硬币给她,让她自己试着往里塞。一开始的时候总是失败掉到地上,我就拿着她的手和她一起放,而且,如果带的是纸币,我会让孩子自己去找阿姨换成硬币。她当时还不太会说话,总是要我在后面替她当翻译,不过无形中也锻炼了孩子与人交往的胆量。

后来女儿会说话了,就经常说:“妈妈,我想自己做,我想自己做。”冲奶粉的时候,她愿意自己从奶粉罐里舀奶粉;吃饭的时候,她想自己拿筷子夹菜;洗手的时候,她喜欢自己开水龙头;大便完,她想自己擦屁股;见我擦桌子,她也要擦。我就尽量不抹杀她的积极性,当然我得经常跟在她屁股后面收拾残局。

总之,只要她能做的事情,我尽量不代劳。前几天,我给女儿买了12色的水彩笔,盒子里,每一支笔都插在一个小孔里,女儿爱不释手,把笔拔出来又插进去,玩得不亦乐乎。突然,“哗啦”一声,笔和盒子全掉到了地上,撒了满地。

一一立刻委屈地看着我,带着哭腔说:“妈妈,掉地上了。”她可能以为我会批评她。我没有批评她,也没有去帮她捡,而是平静地说:“没关系,捡起来就好了,你自己去捡。”一一跳下小凳子就去捡,一边捡一边抑制不住兴奋加自豪地说:“妈妈,我会自己收拾了,我会自己把东西捡起来。”我知道她体会到了独立做事的喜悦。

当然,要有独立的行为,首先要有独立的思想,所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关键。只有懂得独立思考,才能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遇到困难才会自己主动动脑筋去解决,而不是只会依赖别人。而且,我觉得对于女孩儿来说,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缜密的思维,会给人以知性、睿智的感觉。

和女儿一起玩贴纸,有时候遇到困难,她就懒得动脑筋。比如有一次,我让她给不同花色的睡衣配套,有的缺上衣,有的缺裤子。她看了看,就说:“妈妈,我不会,你教我。”我就说:“你可以的,再观察一下,想一想。”然后她就贴对一个。之后又让我教,我还是让她自己观察。这样,到最后居然全部都贴对了。

我发现女儿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给鱼缸刚换完水,她蹲在地上观察了一会儿,我以为她在看鱼,没想到她突然问:“妈妈,鱼缸上怎么有那么多泡泡啊?”吃玉米的时候,她会兴奋地说:“妈妈,你看,这个玉米像气球。”很佩服也很感动于小孩子的思维,我们做家长的不要去扼杀就好了。

再有,平时和女儿相处的时候,我经常把她当做一个小大人,我们经常像大人一样说话聊天。等她再大些,我会让她学着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让她参与我们家庭的每一件事,哪怕她还不太懂,我也会简单地告诉她。

我想随着这样的潜移默化,她会成为一个独立、坚强、有主见的人。

博主

融融妈

标签:幼儿玩沙能力培养

分类:早期教育

孩子玩沙提升五大能力

文/融融妈

有人说“水”和“沙”是孩子百玩不厌的东西,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近半年时间,融融特别喜欢玩沙,尤其喜欢去体育场的沙坑玩沙,因为那里玩沙的孩子特别多,特别容易产生融入感。由于每个休息日都要雷打不动地去体育场玩沙,在长期的陪伴和观察中,我也积累了一点自己的感悟。

一、孩子的交往能力在玩沙中得到提升

在体育场沙坑来来往往的有各种年龄段的孩子,由于融融是这里的常客,非常熟悉这里的环境,与形形色色的孩子打交道成了很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交往没有热身,没有观望,没有等待,总是迫不及待。

比如,遇到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们会主动招呼:“小弟弟,咱们一起玩吧!”融融便很高兴地回应哥哥们的热情:“好哇!”即刻像熟人一般进入角色游戏的状态。这一点,让心有城府的大人们自叹不如。

比如,遇到性格内向的孩子,融融则主动打招呼:“小朋友,要我帮忙吗?”当对方没有回应时,融融则会继续问上5~6遍“要我帮忙吗”;当对方无声地拒绝时,融融也不会显得特别失落,便自找台阶下:“那我自己玩好了!”

当遇到强势的孩子,融融想借用别人的工具遭到拒绝时,表现出来相当地镇定,便改用手当工具,或者用鞋子当工具,并自得其乐:“哈哈,鞋子怎么也可以当工具呢?”没有哭闹,没有沮丧,而是豁达地自我开脱,这其实是一种很难得的情绪自我调节。

这种人际交往所带来的愉悦及交往挫折于日常游戏中进行的时候,还是能明显感受到孩子的自信和进步。

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玩沙中得到提高

当孩子进入交往的状态后,便会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对话,其实他们之间的这种对话,让我们听起来就像最原汁原味的笑话一样,让人开心不已。

举个例子,昨晚融融和一个9岁的男孩聊天。

融融:“哥哥,你9岁了,那你6岁的时候是不是掉牙了呢?”哥哥:“我6岁的时候掉了1颗牙!”

融融:“你怎么才掉了1颗牙呢?我到6岁的时候掉了20颗牙呢!”(没见过这样自夸的人哪!)

哥哥:“一个人一共才有28颗牙,你怎么就掉了20颗呢?”融融:“我还没6岁呢,现在还不到4岁呢!”

我在一边捧腹大笑,好奇地问那个小男孩:“你怎么知道一个人有28颗牙呢?”

男孩告诉我:“从书上知道的。”

于是两个小朋友一边堆城堡,一边又围绕图书开始了海阔天空的谈话,聊了彼此的兴趣、爱看的图书、爱看的动画片、最伤心的事,等等,俨然一对相知相惜的忘年交。一直在旁边听他们津津有味谈话的我,内心真佩服小朋友们的真诚与敞开心扉!

三、孩子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在玩沙中得到提升

当融融和他的同伴们用玩具工程车装满沙子,再装到运输卡车内,运到“广州”、“湖南”、“上海”等地,建起了一座座以“沙堆”冒充的“楼房”,在“楼房”的四周建起了“公路”。而融融则为她的捣蛋行为起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她是“城市拆迁队”,把哥哥做的“公路”给毁掉了,哥哥为了应对这个不利的局面,又成立了“公路复建队”(忠于他们的原话)。一个热情地毁,一个热情地建,一直这样乐此不疲……

这些“城市”、这些“楼房”、这些“拆迁”、这些“复建”都出自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感觉孩子们简直生活在诗意般的生活中。

四、孩子的动手能力在玩沙中得到提高

无论是“挖隧道”——挖洞、“建楼房”——堆积、“搞运输”——运送、“做调度”——调兵遣将、“建城堡”——模型、“建公路”——条形、环线等,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在亲历亲为中有了很大进步。

五、孩子的领导能力、协调能力、专注能力在玩沙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

大一些的孩子很会调兵遣将,他会指挥谁去运输,谁去运石子,谁去“上海”,谁去建房子,谁协同谁去偷袭别人的城堡,等等,大孩子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小一点的孩子受到了影响。

比如,当某个小一些的孩子不愿意服从,大孩子便许以交换玩具等作为协调的筹码让小孩子服从。在这样有趣的活动中,常常是不知不觉玩了2个小时,轻易解决了孩子“坐不住”的问题,从而协调和沟通能力、专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禁止孩子玩沙,理由是容易把衣服弄脏,孩子们趋之若鹜,家长们则拉着挣扎的小手绕开,因为这些大人喜欢孩子整洁而得体的容貌。

但陪同孩子玩沙的体验告诉我:比“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难得的集体生活中获得满满的快乐和进步,这不是更重要吗?

博主

微蓝栀子

标签:人际交往分享

分类:早期教育

慢慢等你学会分享

文/微蓝栀子

小米曾经是一个很爱分享的孩子,尤其喜欢把吃的分给身边的每一个小朋友。可是26个月的小米,突然就变得“自私”了,不爱分享了。“这是我的,不给小朋友玩”,也是突如其来的,就成为了小米频繁使用的一个句子。

当然据专家们研究,那只是孩子们的初步行为。8个月的宝宝会很高兴地让你玩他的玩具,但如果你胆敢碰一下2岁孩子的小汽车,他会立刻“暴跳如雷”。孩子把东西都看成自己所有并不是一个表明他自私的信号,而是一个学习新知识的信号,表明了他想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强烈愿望。只有孩子先懂得了“所有权”这个概念,他才能开始慢慢学习与他人分享。

“家长不能因此说孩子小气、没礼貌、自私,等等,也最好不要强行迫使孩子分享。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自己并不重要,甚至没有邻居家的孩子重要。”这是我常看的一本书《婴幼儿养育手册》里关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征的一段描述。

尽管早对此做好了心理准备,可是真的遇到这种状况时,还是让我招架不住。去海南玩的日子里,在最初的两天,我忙着向大家解释,忙着阻止小米打人、推人,忙着要求小米分享,忙着训斥小米,这让我和她都感觉很不愉快。尤其是因为我的镇压和要求分享,让小米对被分享的人产生了敌意,这才开始动手推人、打人,这才会连在梦里都放不下自己的东西,甚至哭着说要回家,不和小朋友玩了。

直到最后两天,我忽然醒悟过来,不能否定小米的感受,而是应该接受再进行引导。想想看,如果换成我自己,如果有一个比我高大有力的人强硬地夺走我心爱的东西,而不顾及我的感受,我会怎样呢?

所以,我开始让自己冷静下来,告诉自己,教孩子学会分享,请慢慢来。两岁的孩子开始有“所有权”的概念,开始意识到有一些东西是自己特别喜爱的,一旦他注意到了这个东西,非常喜欢,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他的了。

小米目前正是如此,凡是在她周围的东西,她会认为都是她的。如果她看见了,或者她摸到了,那么就属于她了。于是在海南时,小米强捧着小土的水杯,说是自己的,不给小土弟弟喝;又抓过她喜欢的玩具也认为是自己的;甚至在我给她读书时,也抓着书本,不让别的小朋友一起听。

在我冷静之后,所采取的方式:

(1)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只有先确认“拥有”,才能谈到“分享”。一个人,尤其是孩子,如果对他所拥有的东西没有安全感,是很难真正做到去和别人分享的。于是我开始尝试着让小米知道,我会尊重她的所有权,然后再疏导,讲道理,向她灌输“分享是快乐的”。

比如确实是属于小米的东西,书、杯子或者玩具,当小米又一次宣称“这是我的,不给小朋友看(玩)”时,我马上会予以肯定:“这是小米的,不过,我们可以先借给小朋友玩一下,然后就还给你,好不好?”强调了是小米的东西,又强调了是借,一会儿再还,小米想了想,就同意了,很爽快地把手里的东西给借出去了。

有时小米不愿意分享,我也不勉强,只是会说一句“好吧,小米想要自己玩,那就自己玩吧”,然后再和想要分享的小朋友解释一下,小米太喜欢这个玩具了,可能要过一会儿再和你分享。果然,一般小米过一会儿,玩够了,就会很大方地把玩具让出来。

(2)不要惩罚“小气包”。当孩子不肯分享时,如果我们惩罚他或强迫孩子分享,只会让孩子对强迫他分享的父母和伙伴产生怨恨,内心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并会由此而认为分享是一件痛苦的事,从而更加拒绝分享。在海南的头两天,我和小米基本就是在这样的对峙中过的。我自己心里不舒服,主要是在焦虑小米怎么变成这样了呢?怎么不招人喜欢了呢?于是总在忙着阻止和强迫。而小米的不愉快,我更能感受得到。在我换了方式后,忽然发现,我们之间的关系又变得轻松了,笑容也更多地回到了小米的脸上。

其实方式很简单,在小米不愿分享,甚至想要动手打人、推人时,我不再忙着阻止,也不会再说“你不和别人分享,别人也不愿和你分享”这样威胁的话了,而是抱着她一起来到阳台,在没有人的地方,告诉她,“妈妈想和你好好谈谈”。这样既可以维护她的面子,也不会产生妈妈是在批评她的感觉。只是谈谈话,一起探讨能不能分享的问题。

告诉她,如果真的很想自己玩,不愿意分享也没关系,但是绝对不能打人,我们家没有打人的习惯。这种谈话的方式,小米显然很喜欢。等到下一次,她因为不愿分享而想打人时,就会主动要求我“妈妈,我们去谈谈话吧”,说得郑重其事,我只好抱着她再次去谈话。而小米打人的现象开始减少了,想打人时会自己停住,改成摸一摸。

(3)鼓励孩子一点点地进步。对孩子来说,分享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手里的东西拿走,即使他只是把手里的玩具拿出来给人看一看,摸一摸,也是尝试分享的开端。每到这时,我们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没有把玩具分享出去而责备孩子,那样只会打击孩子分享的积极性。

这在每天晚上小米的进步时间里,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小米的每一个愿意分享的过程,我们都很高兴地进行回顾,当然她的这些表现,在当时就是给予了热烈的表扬和鼓励的。比如小米今天和大家分享了好吃的,小米今天愿意和小朋友们一起读书了,等等。

(4)多玩轮流的游戏。和孩子多做“轮流”和“暂时交换”的游戏,如交换玩具、轮流拍球(比起要孩子把好吃的给别人要容易接受得多),到最后玩具还是属于他的,让孩子从中既体会到分享的意义,又不影响安全感的建立。

尤其是在带小米去游乐场所或是在早教中心上课时,总会让小米体验到按顺序轮流玩,因为这里的所有设备和器材不属于任何人(我总是告诉小米,滑梯是Gymbo的,是Gymbo借给小朋友们玩的)。在轮流玩的过程中,小米开始发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滑滑梯,而大家一起在蹦蹦床上跳更有乐趣。而交换,则是一个更容易让孩子们分享的办法。

现在的小米,有的时候仍然还是会对她在意的东西宣布“这是我的”,有的时候仍然还是不愿意分享,可是我已经放平了心态,我知道她这样是正常的,我知道她这样是暂时的,我知道要让她真的学会完完全全地分享,还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也会很耐心地等待和引导,等着我的小米慢慢长大,慢慢体会“分享”的意义。

博主

井中月

标签:人际交往抢玩具育儿技巧分类:早期教育

“抢玩具”是孩子成长的信号

文/井中月

井中月

工程管理硕士,国家心理咨询师。

曾为资深互联网从业人士,现专注于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的研究。作者最擅长将看似枯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地用生活中的常见事例进行表达。巧妙地利用生活细节作为教育机会,让家庭教育变得更加轻松和令人享受,令广大家长从中受益匪浅。

在学龄前教育方面,作者不仅发表了大量文章,还为网友提供了诸多既有深度又有实效的案例咨询,其亲子教育著作也即将面市。

最近,总有朋友问我,怎么处理孩子之间抢玩具的事情,本来我不以为然,认为不就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嘛。可是,说多了,就发现抢玩具几乎是所有孩子的“通病”,也是家长们共同的苦恼和困惑。而网络上的各种解释,大家越看越糊涂,到最后,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3岁是孩子发展的一个“坎”。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但所有权的概念刚刚建立,他们会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见到好东西就渴望拥有。所以,当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在一起玩玩具,往往会发生抢玩具的现象。这个阶段的孩子行动在前,思维在后,对“抢玩具”这一行为的对、错,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实际控制不住自己。

3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在和其他孩子玩玩具的时候,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玩具都是自己的。这个阶段发生了“抢玩具”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家长不必为此多虑,这是孩子交往的一种方式,是孩子已经成长、脱离婴儿期的标记,有利于孩子社交能力发展和心智的健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3岁左右的孩子抢玩具很正常,但你也不是什么都不用做。在这个阶段,作为家长的你,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并且要注重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孩子分享的品质。

家中不要过度以孩子为中心,要建立平等对待的环境。如食物,一定要大家分享,不单独给孩子,而且建议最后一个给孩子;灌输物品的所有权概念,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东西,可以给别人,也可以不给;要尊重孩子,用孩子的东西时要征求同意,而且有借有还;对自己某个东西,明确告诉孩子不能动,如书桌上的东西不经允许不能拿,等等。

孩子生活在我们这个大社会中,有些事情终究会遇到,作为家长,我们也要有所准备。当孩子发生抢玩具行为时,我们该怎么处理?一般可以采取的方法有:

去别人家做客,可让孩子带着一样玩具去;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会共同游戏,所以类似的玩具最好有几个,减少发生“抢”的可能性;不要批评孩子很自私,或者强迫他分享,否则会适得其反,加重孩子的自我保护,不能让他变大方;你孩子的玩具被抢走了,一定要要过来,让孩子感受到呵护,同时对抢的孩子说,一定得到自己孩子的允许,才能玩,不能抢;你的孩子抢了别的孩子的玩具,你就马上拿过来,并还给人家,不管孩子是否哭闹。

当然,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怎么处理需要根据实际再斟酌。上面说,3岁左右的孩子抢玩具是正常的,等孩子长大一些,就会明白与自己的好朋友分享东西,比自己一个人玩要有趣多了。4岁以上的孩子,对于物品的所有权已有较清楚的概念。如果你的孩子到了4岁多,还总是抢玩具,你就需要反思了。

从教育理论上讲,孩子到了年龄还不会分享玩具,是成长滞后的“信号”,在平时就需要加强教育。有时候孩子抢玩具,是因为缺少沟通的技能,平时要鼓励孩子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先说出来,逐渐养成思维在前,行动在后的好习惯。

对孩子的要求,哪怕是合理的,也要抓住机会,适当进行延迟满足;对孩子要有拒绝,避免孩子养成“贪婪”的习惯。不要与孩子玩打人、争抢东西的游戏,教导排队、轮流的概念,可通过绘本,如《大坏猪》,让孩子体会“被抢”、“被欺负”的痛苦,让孩子学会同情、怜悯。孩子要属于你的东西时,适当要求进行“交换”,如借玩孩子非常喜欢的玩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孩子玩玩具时,进行分享教育是不可取的。分享教育是平时要下的功夫,当孩子知道小朋友玩过玩具以后,还会还给他,自然会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并且在共同玩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孩子们在一起玩玩具的时候,作为家长需要关注和处理哪些问题呢?

最好是参与孩子的玩,同时将分享与合作的概念传递给孩子,并保证分享并不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而是大家一起玩。其他孩子来自己家,允许孩子先将最珍视的玩具收起来,尊重孩子的感受,减少因为不愿分享玩具而争吵的风险。

孩子抢玩具也是种交往,不要随便替孩子做主,只要不哭着向你求助或发生打人情况,都可以不去管,让孩子自己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处理争执。如果抢玩具过程中,不管哪个孩子动手打人,抓住孩子的手,并说这样不对,温和而坚持,直至孩子不打人为止。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家长要鼓励他去和人家商量,并带着孩子去和对方说,答应一会儿还,对方不愿意分享,就让孩子学会等待。

如果你的孩子“独占”心理已经非常强,下面介绍我在一本书中看到的方法,虽然没有尝试过,但感觉可以解决问题:买了一个孩子喜欢的新玩具后,说是大家的。玩的时候,用闹钟的声响来控制玩玩具的时间。如先定一个长时间段,让孩子玩,闹钟响后,轮换其他人玩。此时孩子会哭闹,需要温和地坚持。孩子让了后,发给他精美的小贴画作为奖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循环,然后是采用短的时间段,如5~10分钟一次,家长要尝试着鼓励孩子。慢慢几天下来,孩子可能会适应闹钟限制加奖赏方式,也会知道按顺序来轮流玩了。

博主

宝贝妈咪

标签:人际交往四类朋友

分类:早期教育

孩子成长路上的四类朋友

文/宝贝妈咪

俩宝之家最大的好处是两个孩子是伴儿,他们在游戏中建立友谊,也在游戏中体会竞争的乐趣,更在争斗中互相模仿,学习社交的基本原则与规范。在Raven看来,几乎每个孩子都需要下面这几类朋友:

同龄朋友

说来也巧,生宝儿时,我家邻居就有一个大宝儿20天的婴儿,这两个孩子几乎从出生时就在一起玩。有意思的是,3岁前这两个孩子一直都没有发展出让人看得过去的“友谊”:每次两个孩子在一起时都表现得非常酷,各玩各的,就像谁也没看见谁一样,互不干涉,偶尔还会因为同时需要一个玩具的组件而争抢。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们两个妈妈说得最多的就是:不打架,要分享玩具。

不过幼儿这种平行的游戏并非没有好处,这是稚龄儿童社交活动的启蒙。尽管婴幼儿的互动和大孩子不一样,在争抢的过程中俩孩子都意识到了对方的存在,也获得了一些简单的社交技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试图有语言的交流,尽管这语言未必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等到3岁后,这两个孩子的友谊就较别的孩子来得亲热了,彼此之间的互动也较别的孩子好,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小时候常在一起玩的缘故。

混龄朋友

就比如像宝儿和贝贝,他们相差3岁,打归打,但和睦的时候也不少。特别是在户外的儿童运动场,活动能力强,喜欢呼朋引伴的宝儿一直都是贝贝的榜样。

不仅如此,在家里,贝贝对哥哥的模仿也是亦步亦趋:哥哥要吃苹果,贝贝绝不吃桃子;哥哥要红色的杯子,做娘的就别想把蓝色的杯子换给妹妹用。孩子之间的影响力超乎父母的想象,所以,在家里,擒贼先擒王,通常情况下 Raven 只要标准化宝儿的行为,贝贝就不会差得太远。嘿嘿,这算不算俩宝之家的特殊福利?

同样的,跟小朋友玩,对大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宝儿原来也喜欢追着大孩子跑,有了小妹妹当跟屁虫,他渐渐体会了当大哥的好处。小妹妹崇拜的目光绝对可以起到规范大哥哥行为的作用,潜移默化之中,宝儿学会了照顾、体贴和帮助弱小,在同妹妹竞争的同时也学会了妥协,这些都为宝儿在户外与同龄人的社交中增添了很多个人魅力。

异性朋友

Raven 觉得从小让孩子交往异性朋友好处多多:

首先可以让孩子树立“男女有别”的观念。大概从贝贝2岁起,她就注意到身体结构上与宝儿的不同。有一段时间贝贝弄不清两性的差别,她的理解就是“我跟哥哥一样,但我的小JJ放到北京去了”。后来3岁上了幼儿园,据贝贝老师说她很有趣,每当她上厕所,班上搞不清状况的小男生要看时,她就会大声告诉老师:“我是女孩子,他是男孩子,他不可以看我屁屁!”

其次呢,女孩有女孩的特点,哪怕她是小孩子,也有小脾气,会撒娇;小男孩呢,则相对比较粗心。从小让异性孩子彼此熟悉,会彼此学习取长补短。比如男宝宝会不知不觉学习女孩子的细心,而女孩子也会模仿小男孩的勇敢,有益于长大后彼此的融洽相处。

自己的朋友

如果说前几类朋友还是父母在帮助孩子选择朋友,引导孩子开展社交的话,相信孩子的眼力,让他们去选择自己认可的好朋友,则是他们独立社交的开始。

现在贝贝还好,6岁的宝儿可是开始跟我要求了,今天要到邻居小麦家玩,明天想请同学来家 playdate,没几个月,就会跟我说一个新鲜名字的好朋友,反正花样百出。除了他说的要到朋友家过夜 sleepover 妈妈不同意,别的俺还是乐见其成的。

毕竟,娃娃一天天长大,总会脱离父母的掌控,要说 Raven 不担心宝儿朋友的品行,那是不可能的,但我觉得,相信孩子的判断力,哪怕是现在吃亏,也是学习识人认人过程中必须缴纳的学费。更何况做父母的还在他身后看着,娃娃受的伤害也是有限的。

过度保护与干涉孩子行为,除了让他变得没有自信,另一个坏处恐怕就是孩子不再信任父母,那才是得不偿失呢。

博主

潇潇妈妈

标签:早教课全职妈妈

分类:早期教育

全职妈妈自己给宝宝上的早教课

文/潇潇妈妈

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送宝宝去上了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对于早教班,我一直不否认它的好处,我相信宝宝在早教班里能体会到与在家里和别的地方不同的快乐,而且在与老师和小朋友的相处中,宝宝也能学习到更多的社交本领,我发现不少去过早教班的宝宝似乎更胆大。

在潇潇1岁半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有点力不从心,也想过带潇潇去上早教班,让她体会另一种生活,对宝宝多少是有益的。不过在去上过几次体验课,又和老公商量后,我们还是放弃了早教班。

一是感觉现在这些早教班都太昂贵了,虽然我们也并非上不起,可思来想去,觉得我们更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

二是上过体验课后,我觉得早教课似乎更多的是父母在学习。潇潇其实很喜欢课程里面的内容,但是我发现仅仅一周一次的早教课是完全不能满足小妞儿的需要的,还需要我们学着老师的思路和方法,回到家给宝宝安排更多有意思的活动和学习,而这些我这个全职妈妈是完全有能力和精力去做的。

三是老公觉得每次去听课,来回路上太折腾,这些学校离我们家都有点远,有这些时间可以多带宝宝去感受大自然。

于是,我便开始又当妈又当老师。呵呵,都说妈妈是宝宝最早的启蒙老师嘛,所以我就开始了自己给宝宝上早教课的生涯。

说真的,一开始我还列了课程表呢,几点到几点学唱歌,几点到几点讲故事什么的,后来发现太拘泥于形式,不但难以做到,自己也太辛苦,宝宝也未必到了时间就能配合。而且真正给3岁以前的宝宝早教,我认为并非让宝宝学习什么抽象的知识,而是应该教给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快乐的性格,以及善于学习和专注的能力,等等。

所以后来我彻底废弃了我列的时间表,而在生活中随时随地把快乐早教融汇进来。我不敢说我教得有多好,多有成就,只是想写出来跟更多的妈妈一起探讨和学习。

1.音乐课

曾写过一篇《2岁宝宝如何学会唱30首歌》,详细描述了我在音乐方面对女儿进行的早教。其实说真的,我从来没有刻意一句一句地去教过女儿唱歌,老公曾经这样做过,我说你这样只会让潇潇觉得枯燥不愿意学呢。我和老公都非常喜欢唱歌,所以我们家歌声不断,有环境,宝宝才能融入,并在潜移默化中去接受和吸收。

可能刚开始唱歌的时候觉得宝宝什么都不懂,但是他们其实都保存在记忆中,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张口唱出来呢。但在这方面,我真的也没有什么功利之心,我并没有现在就奢望女儿将来当什么大歌星,我只是觉得有音乐的生活会更快乐,我希望音乐能一直陪伴女儿,快乐一直陪伴女儿。

2.美术课

最早的美术课是教潇潇认颜色,我买了一本认颜色的小书,每一页一面是色块,一面是与其颜色对应的物品。我每次用讲故事的语气给小妞儿讲每个颜色,让小妞儿更乐于去认识这些漂亮的颜色,我觉得颜色是有感情、有生命的,如果在教孩子的时候赋予它们更多的感情色彩,孩子们一定会接受得更快吧。

不到2岁,潇潇同学的涂鸦敏感期到来了,整天嚷嚷着要画画,还总趁我不备顺走我的笔在纸上乱画。幸好我女儿很讲卫生,从来不在墙上、床上画画。于是我给小妞儿买了涂鸦本、蜡笔,她想画的时候我就在本子一页上写下日期,让她随意发挥。

小妞儿很听话,她一般都在我限制的范围内画,但是画什么我就从来都不管她了,这个时候充分满足孩子想象的空间是最重要的。我觉得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不仅对孩子以后学画画有用,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思考分析问题不受定势思维的局限都非常有用。

有一次老公看到小妞儿画的画是四不像,便主动请缨要教小妞儿画,告诉她苹果要画成圆的,香蕉要画成长的。虽然我和老公的见解不相同,不过我觉得两种不同的教法对孩子也未必不是好事。呵呵,反正当小妞儿画了一团看似乱七八糟的线条说画的是妈妈的时候,我就接受了,这就是我女儿心目中最美丽的妈妈。

3.语言课

我带潇潇在小区里玩的时候,大家都感慨小妞儿说话说得好,也有妈妈发愁自己的孩子总不爱说话。其实宝宝说话早晚,一是遗传,还有就是后天的培养了。如果妈妈自己就不爱说话,宝宝没有语言环境,又从哪里学来说话的本领呢?而这里我不想多说我每天如何跟小妞儿进行对话了,只想说一个方法,就是给宝宝读书讲故事,这对宝宝来说是最直接、最有效,并且非常有意思的语言课。

潇潇几个月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念儿歌、讲故事,那时候她应该还不能明白故事里面的意思,但是书上漂亮的图案和我富有感情的声音却吸引着她,让她喜爱上了书本。虽然我很少写宝宝阅读方面的文章,那是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的文学功底还不够,很坦诚地说,我自己并不是非常爱好读书的人,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喜欢书,因为一本好书能带来太多太多东西。

毫不夸张地说,我讲故事还是很不错的。曾经在学校演讲得过一等奖,并且经常做主持人的我,讲故事、念儿歌还是有一定功底的,所以我声情并茂地讲述,相信对女儿学习语言很有帮助。

小小的她,现在似乎没什么不会说的,而且她也非常爱说话,自己玩的时候也念叨个不停,我听得出有的时候她在分析问题呢,在对自己正做的事情进行描述。这就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问题了,我突然发现宝宝多说话,也能促进大脑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呢。

很多父母喜欢让宝宝背唐诗。潇潇只会背一首《鹅》,但是她会背很多儿歌,而这些儿歌不是我叫她背的,就像学唱歌一样,都是不知不觉中,她自己学会的。到底要不要让宝宝背唐诗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还专门和一位做小学语文老师的朋友探讨过。她说让宝宝接触一些古诗词,对宝宝感受认知中国传统文学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如果让他们在不能理解其含义的情况下死记硬背就完全没有必要了。的确,潇潇自己能记住的大多都是她能理解意思的儿歌,而唐诗宋词我也会经常给女儿念,让她感受一下诗词中美妙的意境,也是很不错的。

4.体育课

潇潇的大动作发育相对来说稍微弱一点,到11个多月才学会爬,而走却还不晚,刚满周岁就会了。但是我听说爬对宝宝来说很重要,经常爬的宝宝身体协调能力会更好,所以现在她还喜欢在地上爬着玩,我也不会阻挡。

这里说的体育课,其实是身体锻炼、体能训练的意思。有些早教机构有专门给宝宝进行体能训练的器械,我觉得挺好的。不过没上早教班的宝宝也没关系,外面也有很多提供这些器械的地方,一般十几块钱就可以玩一次,我也经常带潇潇去,爬高、钻洞、滑梯、海洋球,等等,看着女儿一点点地进步,胆子也越来越大,我也觉得很欣慰。冬天天气变冷,出去不方便,我还特意给潇潇买了秋千滑梯之类的玩具,让潇潇在家也能活动。

平时只要是天气好,就带着宝宝到外面散步,鼓励小妞儿自己上下楼梯、跳跃、攀爬,还有骑自行车,这些都是锻炼宝宝的好方法。潇潇身体很不错,很少生病。都说久病成医,虽然我没能像一些妈妈那样对宝宝生病的处理经验丰富,可是我更庆幸我在这方面没什么经验,呵呵。

5.自然课

其实大自然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宝宝还小,更多更深奥的探索现在还不可能,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到大自然中去认识万事万物。潇潇现在几乎成了个小问号,每天都在不停地问“这个是什么”。有的时候对一样东西要问好多遍,我也不厌其烦地回答她;有的时候我发现她知道名称后还问,其实是想让我问她,她来回答,我当然也会满足她的这种心理。

我自己非常不喜欢宠物,但是为了满足宝宝的好奇心,我会拉着小妞儿在小区里追一只猫追好久;我也会帮小妞儿捡小池塘旁边的鹅卵石,让她看个究竟;每次在外面,我还会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告诉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并启发她自己去观察。

6.人际关系课

并非不去上早教班就会失去和小朋友交往的机会,我会寻找各种机会让潇潇和小朋友们交往。小区里有好几个潇潇的好朋友,在回外婆家之前,我告诉小妞儿要暂时跟小朋友们分开一段时间了,她还觉得挺遗憾呢。不过我答应她回来后,我们会去找小朋友一起玩。

我观察发现潇潇在和小朋友交往的时候,很友好,很善良,她乐于和小朋友分享食物和玩具,从不打人,也不怎么去抢小朋友的东西,但有的时候她却会遭到别人的袭击。不过我不会过多地去干预小朋友们的相处,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吧。在遇到这些问题后,小宝宝才会学习交往的方法,才会长大。当然,这个问题是一门学问,我自己也在学习之中,呵呵。

7.生活、思想课

我自己带孩子,当然就更方便去培养宝宝生活的能力。以前就说过,似乎全职妈妈自己带的孩子,自理能力更强一些呢。在和博友及朋友们的聚会当中,我也发现,我们这些全职妈妈的宝宝们,大多都会自己吃饭,能自得其乐地玩。呵呵,这个生活课,其实每个宝宝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思想课当然也是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教女儿各种道理。这就更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了,我一直在努力,用更好的方法去教育我的孩子,让她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8.智力开发课

现在的爸爸妈妈们都非常重视0~3岁宝宝的智力开发,市面上也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教具供宝宝使用。我想这也不用我多说了,大家肯定都有研究,咱当然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潇潇同学的玩具那也是一大堆,有的的确挺好的。我只想说,给孩子玩玩具,我们大人要做的更多的是启发,而不是纯粹地告诉、教给孩子如何去玩。有的时候孩子会不按常理地折腾某样玩具,如果玩具不是那么贵重,就让他们自己研究去吧。

9.文化课

有点虎头蛇尾地写到最后。而这个看似十分重要的文化课,为什么我要放到最后呢?因为说实在的,我还真没给潇潇同学教过多少文化知识。数数潇潇只会从1数到10,后面的教她她似乎还不太感兴趣,不愿意跟着我学。但我不觉得是女儿笨,可能我没有花力气找到更好的让她学数数的方法,也可能她没到想学的时候。

而汉字,她几乎一个都不认识,偶尔有一次,我拿起一张挂图让她学认汉字,小妞儿竟然拒绝我说,不说话!我想,她才2岁,认不认识字又何妨呢?她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她能快乐地去学习生活中的本领,她能认识周围大部分事物,这些和认字比不是更有用吗?所以文化课,还是等小妞儿上了幼儿园让老师去教她吧。现在她只要足够快乐,对周围的事物有足够的好奇心,愿意去探索,有足够的专注力,我觉得就不错了。

呵呵,让亲们费力读我的长篇大论了,这些都只是我个人的观点,我还是非常希望亲们一起讨论、批评指正的。让我们的宝宝和我们自己都越来越进步吧!

博主

宝贝妈咪

标签:海外华人妈妈早教观

分类:早期教育

海外华人妈妈的早教观

文/宝贝妈咪

华人父母非常重视早教,在孩子早教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最多,这恐怕是世界所公认的。就算是移民海外,很多华人父母的身上也打下了这种烙印:启发孩子智力,从小开始!不过旅居海外,至少在美国可是没有国内那么多的早教班、早教学校、亲子活动中心什么的,遍观周围,宝贝爹妈发现,幼儿早教似乎大都是家长在自己做。

走出户外,在大自然中早教

以前宝贝奶奶在我家时,经常抱怨周围都没人:平时上班,没人也就罢了,怎么到了周末,还是没人?逗得宝贝爹妈直乐:老太太,想看人还不容易,走,咱们到户外去!美国人酷爱户外活动,到了周末,家里面可能是没人,但你到高速公路上看,到处是一家家出行的车辆,拖着游艇的,还有带着小型飞机的;公园里、海边、各种户外活动场,同样也能看到以家庭为单位出游的人群,很多年轻夫妻怀里的孩子可能只有几天大!

宝贝一家也喜欢出游,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孩子们出游见世面和看书一样重要。我家俩宝贝都在盛夏出生,几天大时,爸爸妈妈就开始带他们出门,躺在儿童座椅上,至少能感受到风的流动,听到鸟的鸣叫。

别看他们不会说话,可是妈妈经常跟他们唠叨:见风说风,见鸟说鸟,带着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看万物的生长,让他们从小就习惯和父母交流。我家宝贝在父母的唠叨声中成长,宝儿1岁时妈妈出差,据宝儿爸爸说,半夜到了宝儿喝奶的时间,人家准时爬起来,叫醒爸爸,用手指着奶瓶,指挥爸爸冲奶粉,喝饱了才心满意足地睡下。

等到孩子们稍大一点儿,宝贝一家经常会在周末带上一块大帆布,带孩子去草地上、沙滩上爬,让孩子体会草地的柔软和沙子的粗砺;有时会带孩子玩水,既体验水的清凉,又感受在水里与陆地上浮力的不同,同时又锻炼了孩子的身体平衡与协调能力。

其实这些与早教中心的早教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同的是,孩子们可玩的地方更大,而大自然的自然节律也取代了室内的音乐。在这些公共场合,通常都设有供孩子们玩的游乐场,会爬的孩子就可以玩这些幼儿设备了,滑滑梯、爬梯子、荡秋千……在这里宝贝开始了他们的初级社交,学着和父母之外的同龄孩子交流与相处:孩子间的磕磕碰碰与幼童式的交往,是他们以后独立社交的开始,这比父母耳提面命、纸上谈兵地教孩子规矩有趣,也有效得多,不是吗?

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早教,好处还很多,其中见多识广就是最重要的一点:认识户外真实世界中的大小动物,比指读书本上的有趣得多;去看真实的小鸡破壳而出,比父母教多少遍生命的起源都来得真实;参观真实的航空母舰、飞机、潜艇,比看着书本一字一句地教他们认识这些更直观。春天可以带孩子踏青,教孩子播种;夏天我们去海边,去看热带雨林,看毛毛虫怎样破茧成蝶;秋天我们去公园捡胡桃;冬天则去看五色斑斓的树叶……这些,较之书本上、电视里的图片如何?在大自然中,孩子们可以学到很多比书本上更直观的东西。

在生活中早教

从 Raven 这几年当妈妈的经验来说,很深刻的体会就是——教孩子,从具体事情讲起,远比照本宣科来得快。比如宝贝两个经常为分食品或玩具不均匀而打架,那好,妈妈教你们数学,你们自己学着对半分。贝贝学加减法,就是这样来的。到现在,你问她4 4等于几?她会告诉你是5.不过要是给她8个葡萄,让她和哥哥吃,她会准确地分成两份各4个,然后乐颠颠地跑过去和宝儿分享。为什么?妈妈俺到现在也搞不清,只能归纳为贝贝对抽象数字实际上还是没有概念,但对食物的大小、多少很有感觉。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生活中的早教其实可以信手拈来:宝儿喜欢搭积木,那么有关平衡、重心之类的小道理就可以随手奉送;贝贝喜欢玩水,妈妈就会随口告诉她为什么水可以洗干净衣服、碗筷;有一阵子宝贝爸爸着迷遥控直升机,逗得宝贝俩也跃跃欲试,宝贝爹于是顺口就把直升机为什么会升上天的道理讲给他们……生活中蕴藏的小知识很多,关键看做父母的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找机会,教育孩子。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不要寄希望于你讲什么,孩子就能记住什么、学会什么。幼儿学习,在于反复教导,不厌其烦。今天孩子问过的事,明天可能还会继续发问,那就继续讲解,还可以随性发挥,但不要阻止孩子反复就同一个问题发问。我家贝贝有一段时间,几乎每次一看到我家后院树上的小松鼠就问“为什么小松鼠要吃胡桃”?从开始时给她讲解小松鼠喜欢吃坚果,到后来的松鼠食谱,到最后干脆就是:松鼠饿了!总算让她住了嘴。于是妈妈后知后觉地发现,其实贝贝只想要最简单的答案,那就是:松鼠饿了!

早教在于密切亲子关系,与孩子共同进步

我家宝儿爱画画,他从4岁多开始学画至今,小家伙坐得住,画画进步不小。妈妈呢,沾宝儿的光,看画的眼力也提高不少。宝儿信任妈妈,即便是跟老师学画,还是喜欢妈妈和他一起。倒不是妈妈的画技好得可以教他,而是宝儿从小就听妈妈絮絮叨叨,对妈妈的话比较容易理解,而妈妈是成年人,对老师的话理解得比他好,所以有妈妈在,宝儿和老师的沟通更快捷。

比如某次上课,还差20分钟结束时妈妈来看宝儿,他的草稿已经完成,准备涂色。老师认为,即便是画临摹,也是孩子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所以,他不给予过多的指点,让孩子自主发挥。对宝儿来说,他对手中的彩色铅笔性质掌握不好,颜色画得深浅不一也不均匀。

妈妈的观察力总要好一些,四顾一看周围孩子的画作,就明白了宝儿的问题所在,于是妈妈指点他看别人的画,再教他如何使用自己的画笔。20分钟后,在妈妈与宝儿的窃窃私语中,宝儿画里的初升的太阳完成了,这是我家宝儿画得最漂亮的太阳!显然老师也赞同这一点,他拿来了橡皮,跟宝儿说:去,跟妈妈合作,把画上的铅笔草图再擦干净一些,这幅画不错!

以上这些,就是俺这个生活在海外的中国妈妈对于如何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感想,大家觉得,这样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