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出山坳的中国
12505500000009

第9章 无限增长(5)

笔者认为,从中国目前人均收入水平、特别是城市需求结构变动以及可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准看,轿车工业、住宅建筑业、家电工业将成为中国21世纪前二三十年的主导产业。由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网络信息产业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将逐渐加强,并在21世纪前期上升为中国最重要的主导产业。江小涓进一步分析:

(1)住宅建筑业是未来几十年中国一个最至关重要的主导产业部门和经济增长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改进便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2005年与1978年相比,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3.6平方米上升至8.6平方米,农村由8.1平方米上升至21.2平方米。但城市居住紧张的情况并未有大的缓解,仍有相当数量的缺房户和无房户。按21世纪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这个用目前发达国家标准衡量并不算高的标准来计算,从现在起中国需新建住宅上千亿平方米。农村居住面积一般要高于城镇,其新建住宅量至少不会低于城镇,因此,中国城乡住宅业发展所引发的需求将是极为可观的。

推动住宅业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住宅质量的提高。除了建筑材料的更新和建筑设计的改进外,室内装潢将更趋复杂化和高档化。据估算,室内装修费用一般占住宅总造价的30%以上,而且这个比重随着人们的富裕程度以及追求生活水平品位的提高将不断提高。

住宅建筑业是产业关联度最为广泛的产业,其发展将带来众多相关产业的连锁发展。据统计,建筑工程每年消耗钢材约占总消费的25%,木材40%,水泥70%,建筑材料的品种有1800多个,涉及建材、冶金、化工、石油、机械、电子、轻工、仪表等十几个行业,各种建筑材料的总消耗量每年都是各产业部门的物资消耗量最多的一个产业。另外,建筑业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手工操作比重大,生产领域广阔,可以容纳较多就业人员,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的大国来说,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一条重要出路。

2000年到2005年,中国年平均住房建设投资额为4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尚不足5%,可见其发展潜力之巨。住房市场发展还将带动诸如钢铁、建材、水泥、木材、化工、家电等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房地产业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最初两年痛苦的调整期后,国家房地产指数出现了难得的大幅飙升。随着政府对房地产业各项改革方案的陆续到位,中国在21世纪初已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房地产高潮。根据规划,虽然受宏观经济调控和房产新则规定的约束,未来5年中国住宅建设每年仍将以15%的增长速度发展,到201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36%上升到40%左右,这将大大推动城镇新住宅的建设和危旧房屋的大规模改造,从而促进中国房地产业超常规的发展。此外,城镇居民近14万亿元的人民币储蓄,也将为房地产市场提供非常重要的资金依托。这一庞大的民间储蓄部分地流向股市和保险业,而更大一部分将被房地产所吸纳。因此可以坚定相信,21世纪一二十年间,房地产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靓丽的增长点。

(2)按人均卡路里摄入、人均纺织品占有量、人均住房面积、人均轿车保有量衡量,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最大的是人均轿车保有量。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汽车关税率逐年大幅度下降,轿车已昂首进入中国城镇中等收入家庭。随着我们上述的中国新农村运动向纵深发展,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外农村对轿车需求量将扩大至多数农村居民家庭是可期的。到那时,中国将拥有世界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轿车市场,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将迎来真正的轿车时代!

对于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没有比2005年6月6日北京国际车展正式开幕的第一天一群汽车业跨国公司总经理或首席代表们的讨论话题更能说明问题了。用菲亚特中国公司总裁恰巴的话来说,菲亚特是迟到的“新来者“,但新来者并没有因为新来而缩手缩脚。早于2002年初,菲亚特就已投放了第一个产品——派力奥,此后几年里,菲亚特继续投放了3种新车型。恰巴说,根据我们判断,到2010年,中国轿车年销售量将达到130万辆车,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与现在约70多万辆情况相比,新增的50万辆主要是家庭轿车,这已经从年初投放派力奥之后得到的市场热烈反映程度得到了证实。

大众汽车中国公司总经理张绥新博士直率地说,中国有13亿人口,但每年只卖70多万辆轿车。这个数字和中国众多人口相比太不相称了。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中国轿车市场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基于同样的判断,张绥新估计,到2010年,中国轿车年销售量将达到200万辆。

与前两位总裁相比,“通用中国公司”总裁墨斐对中国汽车市场前景显得更为乐观,他估计,到2010年,中国汽车年产销量将达到400万辆。墨斐说,中国市场为“通用中国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所有外国公司而言,中国市场都是不容错过的机遇,在下一个10年里,中国汽车市场将无疑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将占到全球增长总量的20%。他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到2025年,中国将跃居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因此,在中国大力发展业务就成了通用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

和房地产业一样,汽车工业也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据以往日本数据,汽车工业对其它产业带动的直接相关度是1:2.4─2.7,如果考虑到更多层次的间接相关度,对经济发展影响就更为巨大。另以美国为例,汽车工业使用了美国25%的钢铁、60%的橡胶、50%的锻铁、33%的锌、17%的铝、40%的石油消耗量。在商业中,经销汽车商行的收入占美国批发商业的17%和零售商业的24%。

其次,汽车工业创造较高的附加值。在资源配置较为灵活的经济中,附加值高的产业在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增长。在日本,包括汽车制造在内的运输机械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重从1955年的4.1%增长到1980年的14%,在制造业中从第八位上升为第二位。

再次,汽车工业是技术进步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据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1966年对日本1952─1961年间技术进步率在各行业的分布测算显示,运输机械部门的技术进步率名列第二。同时,汽车业被称作“最大的技术和技能储藏库”,能有力地带动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

最后,汽车工业可吸收较多劳动就业者。在工业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的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占就业职工总数的比重较大,日本约为六十分之一,美国高达六分之一。在美国许多高速公路上,每隔几千米就出现一个小镇,镇上设有加油站、汽车修理店、汽车旅馆、各种饮食店、电影院、医疗门诊部、警察局,整个小镇的就业人员都由汽车应运而生。

有人测算过,到2005年,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是日本1970年的水平,而日本1970年每千人拥有小轿车43辆。如果中国在2005年时家用汽车普及程度达到或接近日本1970年水平,那么,中国社会私人轿车拥有量将是2800万辆,从而产生非常可观的社会需求。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新三步走”的小康目标的提前实现,大批城镇居民的收入将陆续达到可购买保有家庭轿车的水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将使中国轿车价格因受发达国家轿车价格的冲击大幅下调。当中国能源、交通、工业原材料“瓶颈”状态将得到较大缓解,生产规模初步形成和生产经验的积累,中国轿车年产量可望在21世纪头10年里就达到年产240万辆的规模,届时中国将实现挡住进口轿车冲击国门的目标。

未来,中国汽车技术档次也将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在轿车工业带动下,相关钢铁、塑料、橡胶、有色金属、电子仪表、石油化工部门也将获得长足发展。

(3)新兴家电制造业。自从改革以来,新兴家电制造业就一直是中国工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1979-2005年,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洗衣机、录放音机的年增长率分别高达64.6%、105.3%、146.7%、76.4%。由于城乡居民之间较大的收入差距,目前农村居民对这些家电产品的拥有率显着低于城镇居民。但据普遍预计,随着农村人均收入的增长,从21世纪开始,中国农村居民对家电产品的需求出现了强劲的需求,由此带动现有家电制造业的再度繁荣。

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对家电产品需求也不容低估,这是因为:已有家电的更新换代速度正在加快,而更新原因往往并不是已有产品不能再用,而是由于追求新档次、新款式使然。随着城镇住房紧缺状况大为改进,城镇人均收入增加以及家电因竞争加剧所产生的价格竞相降低,使每一城镇家庭拥有家电数量的增加成为可能。由上述而带动的已有家电更新和数量上的增加就变得十分可观。

目前,中国技术业已成熟的数码式高清晰度彩电大量投放市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原来传统型电视机将被彻底挤出居民家庭。另一方面,新一轮如录相机、组合音响、家庭影院、家用电脑笔记本、家用空调等家电产品,正成为中国城镇居民新的趋之若骛的追逐对象。但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制造的家用电器还只是电子产品在家庭应用的一个开端,因此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21世纪初乃至今后的一二十年内外这些产品需求量的增长将非常迅猛,并不断以更新换代形式进行扩张。

目前,正在酝酿或已着手研制的能全面安排家庭生活的计算机信息网系统,能从事家务劳动的机器人,能当家庭教师、私人秘书、生活伴侣和口头与文字翻译用的人工智能机,以及现在还尚难想象的家用电子产品及计算机软件,都会层出不穷地成为21世纪上半叶市场上的畅销货,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电制造业是最具潜力,也足以在一个长时期内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4)工业生产由于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的使用而趋于生物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活动的舞台将由陆地扩展到海洋和宇宙这两个广阔得多的空间;社会基础设施由于采用超导技术后传统的通信、电力输送方式的废弃而全面更新;工业部门间的界限更富有弹性,相互关系的变动更具戏剧性;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的发展、高速超导磁悬浮列车、高速超导电磁推进船、超高速喷气客机的使用、超导输电的实现,将使跨国界工业活动易如反掌,经济的地区化、全球化迅速加快,如此等等。这样一幅使人心驰神往的图画已因为迅速起步的新技术产业而由过去的遥不可及渐行渐进,不断地慑入人们的严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