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出山坳的中国
12505500000018

第18章 增长优势(8)

——亚洲西南大陆桥产业协作系统,这里指的是沿着传统西南丝绸之路和滇缅公路,勾通太平洋的北部湾周边亚太国家(地区)和印度洋的孟加拉国国国国湾周边亚太国家(地区)的产业协作网络。它对于中国西南省(海南、贵州、四川、西藏)的内部发展,印支(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缅甸的内部发展,以及大陆桥两边地区的交流协作,都将起着重大推动作用。为发展亚洲西南大陆桥发展协作系统,中国方面将首先由广西(琼)、云南(滇)、贵州(黔)等省区组成北部湾经济区,由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以及西藏等省区组成大西南经济区,然后与周边中南半岛国家(地区)(即泰、老、缅、柬、越)建立湄公河流域发展系统的产业协作关系。中国的北部湾经济区和大西南经济区同时与周边亚太国家(地区)(即泰、缅、寮、柬、越以及孟加拉国国国国国、印度东北等地区)进行产业协作,构成一个亚洲西南大陆桥发展协作圈,形成一个由北部湾的北越和广西的海岸向北延伸,从广西进入云南,通向缅甸,迄于孟加拉国国国国湾的交通网络,联结太平洋和印度洋,促成亚洲最后一个未开发地区的现代进程。

为了推进西南地区和周边国家的经济、科技合作,发展贸易,极需振兴南方丝绸之路,及早与有关国家或地区作出制度性安排,分阶段实行。所谓振兴南方丝绸之路,就是建立通向南亚、中东的陆上和空中通道,它包括建立以昆明为起点站,经过缅甸北部到印度东北地区,再与印度公路和铁路相连接的国际公路和铁路网。同时,开通至印度阿萨姆和加尔各答的航线。这一计划一旦实现,将大大缩短中国西南地区通往印度洋的距离,在一定意义上,使中国成为一个印度洋国家。它进而获得了便捷的“海上丝路”通道,使中国西南地区通向印度洋,又可以通向太平洋,穿过巴拿马运河,再进入大西洋。

——陆上丝路跨国产业协作系统。中国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同协作系统内各国进行国际产业协作的基础。1992年初,第二条欧亚大陆桥中方境内全线贯通,成为继欧亚第一大陆桥后与欧亚中国各国相联系的又一大动脉。中国西北和西部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沿着第二欧亚大陆桥可发展成陆上丝路经济系统。其中,内蒙、陕西、甘肃和宁夏与外蒙、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日本构成小丝路发展圈;内蒙、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与原苏联中亚细亚部分及中东构成中丝路发展圈。中丝路发展圈还可以衍化出同属穆斯林教的地缘文化的西北亚大穆斯林经济圈。第二欧亚大陆桥的建成,为中国中西部各省区向西开放、开拓大伊斯兰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大伊斯兰市场广阔,它包括中东阿拉伯各国和南亚,特别是中东地区,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大量石油美元和黄金储备。最后,由于第二欧亚大陆桥穿越中亚、西亚、东欧和西欧,直到大西洋东海岸的荷兰的鹿特丹,中国西部与国际联系大为拓展,西出国门加入中亚、北非,乃至东西欧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使得作为太平洋国家的中国可以直接地同大西洋联系起来,在那里找到许多窗口,进而发展成大丝路发展圈。

在中国西部,按照自由贸易原则,有著名的“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展开的跨国产业协作。通过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启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适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优化贸易和投资环境,实现降低商品、资本和服务流动成本的目的。“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已为今后实现这一地区贸易自由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到2011年,可望贯通“亚洲西南大陆桥”和“第二欧亚大陆桥”,使“西南丝路”和“西北丝路”由历史走向现实:由兰新铁路(陇海-兰新)和第二欧亚大陆桥南下至成都,接上成昆铁路(成都-昆明),然后通过铁路和公路,转入缅甸,经过马来西亚至新加坡。至此,中国对外经贸区域一体化战略得到了全方位体现: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背靠欧亚大陆),又是一个“太平洋国家”、“大西洋国家”、“印度洋国家”;“两个大陆”(欧、亚大陆)加上“三个海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的总体发展与开发模式,使21世纪中国现代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目标的实施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东盟跨国产业协作区。20世纪末21世纪初,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构想开始正式开始浮出水面。中国早于1992年就已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次年,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成立。1995年中国-东盟高官会议正式建立,1996年中国正式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次年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在马来西亚举行,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此后,“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起来。与此同时,中国也积极推进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并参加了曼谷协议。此外,东盟还在安全经济等领域积极推动更广泛的地区合作。2001年11月,原政府总理朱熔基在第五次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确定新世纪初的重点合作领域,即根据双方各自经贸优势,把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作为近期合作的重点领域;第二,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今后十年内,正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三,加强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和支持,在不断拓展双方经贸合作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政治对话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这标志着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堪称中国与东盟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显然,外部的压力和挑战,是促进中国——东盟进行区域整合的一大动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其它的经济贸易大国都在发展自由贸易区,不仅在地理上临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间形成了很多自由贸易区,还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间的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跨越不同地域的如欧盟与远在拉美的墨西哥、智利结成的自由贸易区,以及在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建立广泛的如1999年10月签定的“欧盟-南非框架协议”。而在亚洲地区,除正在成长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外,尚未形成正式的、覆盖面积较大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这种现状使各国失去了巨大的、本来是有可能获得的贸易实惠。

好在东盟各国经过10多年谈判,对消除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统一产品标准和关税术语、简化和统一海关程序、建立人员交流和信息交流机制等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制定了中长期目标,确定了一套相当固定的谈判模式和协商机制。所有这一切,都为最终实现中国——东盟贸易自由化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形式及发展模式可以有多种选择:(1)该自由贸易区基本沿用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习惯安排,中国作为“1“加入到东盟“10”国之中。这是一种震动较小的“拿来主义”选项。(2)该自由贸易区以起初中国向东盟开放市场为主,然后东盟市场再渐次开放,争取尽可能丰富的初期成果和合作磨合经验,这是较容易推进的“平滑启动”选项。(3)该自由贸易区以中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较易达成协议的国家先形成核心成员国,其它东盟成员按谈判进展成熟一个加入一个,这是较现实的“先易后难”的选项。(4)该自由贸易区从重点合作领域过渡到全面合作,以避免东盟部分成员和中国间的不适应,可把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等作为近期合作的重点领域,这是“由点到面”的选项。

目前,中国与东盟合作不仅已经在经贸上打开了壁垒,而且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开发也进入了紧鼓密锣的实施阶段。湄公河是东南亚最重要的一条国际河流,被誉称为未来的“黄金水道“。2004年10月,第三届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部长级会议原则通过了有关建造由中国昆明至新加坡的泛亚铁路计划。2006年9月8日,中国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会议就加快泛亚铁路东南亚走廊建设问题达成了共识,即中国与东盟共建泛亚铁路可望在2015年建成。

泛亚铁路东南亚走廊全长5000公里,连接新加坡与中国南部,途径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总投资额约150亿美元,仅辅线就将耗资约18亿美元。专家指出,一旦铁路开始建设,将为沿途各国的制造业、物流业带来巨大商机;建成之后,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也将大有保障。而更重要的是,这一计划一旦实施,它将把中国、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重要的南北经济走廊。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预示着国际经济和贸易将发生格局性的变化。如果中国和东盟之间打破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无疑将大大拓宽双方的贸易规模,同时在这一区域合作组织框架下,通过贸易转移、贸易创造产生新的规模经济效应,将促使中国和东盟国家实现双赢。据初步计算,到201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总人口将高达17亿,共有国内生产总值2万多亿美元。根据中国——东盟专家组的研究分析表明,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中国向东盟国家的出口将增加55%,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也将增加48%。到那时,在世界三大经济集团中,从人口看,中国——东盟超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从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比欧盟和北美的自由贸易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低一些;但从进出口贸易进行考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对外贸易额要低于欧盟,却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从整体看,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将大大加强它与北美、欧盟相匹敌的竞争力,加强防范和抵御经济危机能力,减缓经济全球化冲击。建立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获得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中国可以和东盟各成员国优势互补。在中国-亚洲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下,中国可以把石油原料运往新加坡提炼,然后卖给日本。新加坡可以通过资金现代经营方法,协助中国推动现代商业改革。此外,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可以大大增加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从长远看,提高中国劳动力和人口的生活素质。(注解33,“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和东盟的必然选择”,《企业服务网》,2002年5月2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不仅会提高中国和东盟在亚洲的地位,进而改变整个亚洲的经济格局,更重要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体现的是真正的规模经济,其产生的倍乘效应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分。

最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为亚洲自由贸易区和亚洲统一货币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