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俗文化:中华寺庙
12503700000008

第8章 重要的佛教寺庙(5)

五、山西

(一)五台山诸寺

五台山与峨嵋山、九华山、普陀山并列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为文殊菩萨道场,历史悠久。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顶礼五台山者,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五台山也是我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因此受到西藏、内蒙等地少数民族的尊崇。

五台山历来就是避暑胜地,所以又有“清凉山”之称。山内景色秀丽,你可以在东台(望海峰)观云海日出;登西台(挂月峰)秋夜赏月;登北台(叶斗峰)观雪景;上南台(锦绣峰)观山花繁茂,至于中台(翠石峰)则是观天象的所在。除了这些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之外,五台山上林立的古刹宝塔,无不彰显出佛教圣地的庄严雄浑。五台山现有寺院50多处,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黛螺顶、广济寺、万佛阁等。这些佛教寺院历经各个朝代的建筑和修缮,或规矩谨严,或柔和绚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色。

(二)五台山显通寺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院,仅次于洛阳白马寺的古老寺院。该寺位于五台山中心区、菩萨顶脚下,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扩建,又名花园寺。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重建,改名为大华严寺。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建,赐名大显通寺。以后,明成祖朱棣赐名大吉祥显通寺,明神宗朱翊钧再赐名大护国圣光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为大显通寺,直到今天。布局严谨的显通寺,占地面积43000多平方米,有大小房屋四百余间,是佛教圣地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寺院。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七间大殿,从南往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藏经楼。钟楼、配殿和僧房布于两侧。

藏经殿里陈列有各种书画文物珍品,尤其是一部华严经字塔更是价值不菲。

显通寺的大雄宝殿是举办佛事活动的场所,殿内正中央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的塑像,整座大殿开阔疏朗,古色古香。无量殿是一座砖砌结构建筑,里面供奉有铜铸毗户佛,该殿奇特之处在于没有房梁,形制非常独特,艺术价值稚高。铜殿是一座青铜建筑物,殿内有上万尊小佛像,造型精美,是国内罕见的铜制文物。在显通寺前的钟楼里,有五台山最大的铜钟--长鸣钟,钟的表面还刻有一部万余字的楷书佛经。铜钟为明代所铸,人若击之,钟声可遍及全山。

同五台山的其他佛教寺庙一样,显通寺中主要供奉的依然是文殊菩萨像。在大文殊殿内,供奉着七尊文殊菩萨像。在千钵文殊殿内,供奉着一尊千钵文殊铜像。这是显通寺中的一件很为珍贵的文物。千钵文殊的上部有五个头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两手捧一钵,钵中有释迦牟尼佛坐像一尊。文殊像的背后伸出手臂千只,每手一钵,每钵均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因此,这尊铜像又被叫做千手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像。此像铸造于明代,很为珍贵。

铜殿和铜塔,是显通寺中保存的又一件珍贵文物。它们均铸造于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重100000斤。铜殿内壁铸满了佛像。隔扇外壁,铸满了二龙戏珠、玉兔拜月、丹凤朝阳等图案和花卉、鸟兽等,非常精致。铜殿之前原有八面13层的铜塔五座,象征五台,现仅剩两座,更为珍贵。

无量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四壁砖砌,顶铺方木。殿内无柱无梁,四壁有走廊一圈,有楼梯可通。殿外无檐无廊。殿前正面,每层有龛洞七个,象征着释迦牟尼在七个地方、九次讲完佛经。所以,此殿也被叫做七处九会殿。这样的砖砌无梁殿,在全国并不多见。

除此之外,显通寺山门外的龙、虎碑,钟楼内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明铸大铜钟,藏经楼内宋代、明代经书和多达六十余万字、用八年时间写成的清代《华严经》字塔等,都是显通寺中异常珍贵的文物,观之令人惊叹。

(三)五台山塔院寺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的大白塔处,寺以塔名。该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青庙十大寺”之一,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过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130余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

塔院寺大白塔十分著名,是五台山风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略称“释迦舍利宝塔”。因其外部覆抹白灰,通体皆白,民间俗称“大白塔”。大白塔究竟有多大?据1981年实测,其地上部分高56.4米,比北京妙应寺白塔要高出5米多,堪称中国覆钵式塔之最高者。基座环周长83.3米,地下基础还有10米深。大白塔傲然耸峙于群峦众寺之间,被誉为“清凉第一圣境”。

据专家考证,此地在东汉明帝以前就有佛塔了。据传,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其尸骨炼就成84000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84000座佛舍利塔,分布于大千世界中。中国有19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所说之灵鹫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慈寿塔建造于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现在的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建塔时将以前的慈寿塔砌于大塔腹中,可谓塔中有塔。建成后,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

大白塔位于殿阁之间,雄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塔基为正方形,塔座须弥座南面有3个很浅的石洞,右边石洞中立有佛的迹像碑,碑上有释迦牟尼双足印图。据说释迦牟尼临终前曾在石碑上留下足迹,那足印长53厘米,宽20厘米,足心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指有华纹卐字。唐玄奘去西天取经时见此碑并临摹下来,又在长安勒石建庙。明万历十年(1582)大白塔重建落成当晚,塔寺中明成、如意两位和尚同晚异梦,一梦见莲花生于塔侧,一梦见月轮现于塔际,天亮,各言所梦,觉得奇怪,正好来了一个叫正道的僧人,携着玄奘所绘的佛足图。两人大喜,倾囊摹捐,依图勒石,立碑于大塔之侧。塔台四周筑有碑垣,四隅分别建有六角攒尖亭子。所有这些,给这座巍巍高塔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和肃穆气氛。该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下至上,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安置,拼成圆盘形状,其上为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有铜链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圆盘边缘,还吊装36块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余,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三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大白塔是我国建塔史上的杰作,为我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大白塔也是朝台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许多佛教徒到五台山,要朝拜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在大白塔东侧,还有一座高约7米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大白塔北侧建有面宽五间高二层的大藏经阁。藏经阁内有一木制经架,叫转轮藏,六角形,33层,高约10米.最上面一层周长11.5米,最下面一层周长6.5米,构成上大下小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推动,能够来回运转。按佛教的说法是,转轮诵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藏经阁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2万余册,其中2000余册经卷为国家善本书。

1983年,塔院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四)五台山罗睺寺

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山腹地台怀镇。此寺以开花现佛、松塔和制作特殊的文殊菩萨像闻名于世。

此寺始建于唐代。因传文殊菩萨曾在这里现身、讲经说法,便将寺名定为落佛寺。宋、元时期重建。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再度重建。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重修。清朝顺治、康熙时期,将它由和尚庙(青庙)改为喇嘛庙(黄庙),并将寺名更改为罗睺寺。罗睺是释迦牟尼出家前娶妻所生儿子,是罗睺罗的简称。罗睺罗十五岁随父出家,并成为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以其名字命名寺庙,表示本处是普渡众生之处。

罗睺寺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全寺有院落6个,大小房屋一百余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和藏经殿。此外,还有山门、客堂等建筑。

藏经殿内的开花现佛,是罗睺寺的一大奇观。殿内有一朵高达三米的木结构红色莲花。花茎连着圆盘。盘上有水纹、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和二十四尊力士像。这是护法队伍。莲花内有背靠背、面向四方的金身阿弥陀佛像四尊。莲花的花茎与圆盘中的连动装置相接。连动装置向某一方向转动,佛现;若向另一方向转动,花闭佛隐。过去人们认为,若能到此见佛,便是有缘,也会有好运。

松塔在罗睺寺的山门东侧,砖砌,高三米。传说此处是文殊现身的地方。过去,这里曾有一棵松树。后来人们把松树砍掉,将树枝埋于地下,上建砖塔,以作纪念。文殊殿中供奉的文殊塑像制作特殊、与众不同。塑像以前面所述砍倒的松树为骨架,再抹泥贴金而成。文殊像的面部为乳白色;两肩有肩花,上置经书和智慧剑;所骑青狮卧于莲花上。这种形态,在别的寺庙中是看不到的。

山门外的一对石狮,是五台山所存惟一的唐代遗物,弥足珍贵。

(五)平遥镇国寺

坐落在山西省平遥县东北的郝洞村北,离城区10.5公里。寺内拥有我国现存建筑时间位列第二的地面木结构建筑物万佛殿,以及五代时期的泥塑像,明代的彩色抛塑像和壁画。1988年,国务院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国寺始建于五代时期,初名京城寺。元、明时期增修。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改为今名.清朝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多次维修,使镇国寺具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

镇国寺的占地面积近11000平方米。全寺有院落两重。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有天王殿、万佛殿和三佛殿。钟楼、鼓楼、三灵侯殿、财福神殿、三郎殿、土地殿、罗汉殿、地藏殿等位列两侧。禅院在寺西。

单檐歇山式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北汉天会匕年(公元963年)。其建筑时间仅次十五台南禅寺大殿、怫光寺东大殿之外,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重要古建筑。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大修。现殿宽11.57米,深10.77米,总高8.87米。这是一座有檐柱十二根的厅堂式建筑物。设计严密科学,施工精巧细致。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阿难、迦叶神像,菩萨、供养菩萨、供养童子、天王等像共十尊,均为五代作品。神像面容丰满,保持着唐代遗韵。

此外,天王殿是元代的建筑。钟楼内,保存着金代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铸造的一口铜钟。地藏殿、三佛殿内.有明代彩色泥塑像三佛殿内还有描绘释迦牟尼生平故事的壁画。这些,都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六)大同华严寺

坐落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寺内保存着珍贵的辽、金建筑和辽代彩色泥塑像,被誉为辽、金艺术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始建于唐朝,是当时佛教华严宗五大寺庙之一。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灭法,寺毁。辽代重建,并供奉辽诸先帝的石像和铜像,华严寺成了辽帝的祖庙。保大二年(公元l122年),寺内部分建筑被火烧毁。金、明、清时期,多次重修、大修或维修,使该寺保存到现在,但寺院的面积却比辽代小多了。

坐西朝东的华严寺分为上寺和下寺两大部分。上寺在下寺的西北角。两寺相距不远。上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前殿和大雄宝殿。祖师堂、禅堂、云水堂等,分列左右。下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和薄伽教藏殿。此外,还有碑亭和配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