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史
12496900000009

第9章 书法艺术(2)

随着时代而逐渐改易,到了东汉,形成了定型的汉隶。特别是到了汉恒帝、灵帝时期(174~189),汉隶达到极盛时期。汉隶定型的字体,主要是指此时期的字迹。

定型的隶书在书法上形成了自己风格。在用笔上方、圆兼用,藏锋、露锋诸法具备;在笔画形态上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特点,长横画有蚕头,有波势,有俯仰,有桀尾;体势上,由纵势变为正方,又变为扁方的横势;结构上,中官紧收,笔画向左右开展,呈左右对称的“八字形”,故有汉隶“八分”的说法。

隶书从用笔到结字所形成的风格,既庄重严整,又变化多姿。这种字体,上承篆和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行、草。

隶书到东汉时期已发展成定型的隶书,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的标准字体。这一时期留下来的隶书字丰富多彩,尤其东汉时期盛行树碑立传,所以留下碑版最多,也最精湛。

(1)乙瑛碑:全名为《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东汉恒帝永兴元年(153)立。当时乙瑾为鲁相,曾奏请在孔子庙中设置守庙的百石卒史,因此得名。碑立在今山东曲阜孔庙。内容刻有奏请往返的公犊和对乙瑛的赞同。碑文雄秀、工整,风格飘逸秀丽,是著名汉碑之一。

(2)礼器碑:全称为《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亦称《韩敕碑》,东汉桓帝水寿二年(156)立。石在今山东曲阜孔庙,碑文为赞颂鲁相韩敕整修孔庙,建造礼器的事。书体扁平丰茂,瘦劲挺秀,属于工整风格的作品,为历代学隶者所重视。(3)史晨碑:碑的前后两面各有到字,故亦称《史晨前后碑》。前后碑各有名称,前碑称“鲁相史晨祝孔子奏子明”,内容是记载鲁相史晨的奏章,报告他到任后祭孔的情况;后碑称《史晨飨孔庙碑》,记录了他祭孔的措施。此碑建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碑立山东曲阜孔庙。字体工整,结构谨严,富有神韵,是学习隶书的好范本。

(4)熹平石经:也称《石经》,汉灵帝嘉平四年(175),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识后学,为此而立。传为蔡邕所书。碑石共46个,太学旧址在今洛阳市,碑立太学门前。几经动乱,原碑早已无存。自宋以来,常有残石出上,据说现已集存8000多字,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

(5)曹全碑:全称为《汉合阳令曾全碑》,汉灵帝中平二年(185)王敞等人为纪念曹全功绩而立。明代初年出土于陕西颌阳县,曾保存在合阳县孔庙,1956年移放在西安碑林。相传此碑明代未年即已断裂,现文物出版社已经出版断裂前的拓本。曹全碑是汉隶代表作之一,风格秀逸多姿、结构平匀,用笔方圆兼备、清丽婉畅。此拓本保存原字较多,完整如新,最适合初学隶书者临摹。

(6)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186)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书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整、端正朴茂。现有影印本,可供方笔书法爱好者临享。

3.草书

秦、汉的草书是中国草书发展史中的章草时期。汉代早期的草书,是隶书(古隶)的简易、急速的书写。这种草书可以从《神爵四年简》见其大概,这时期的草书为草隶或隶草阶段。

东汉时期草书逐渐出现波磔,这时草书可以从武威出土的医药简牍,敦煌出土的“可以殄灭诸反国”简等见其大概。至會魏、西晋,草书经过书法家的不断加丄,形成有一定规律的草法,后代称这类草书为章草,以区别东晋盛行的今草。

章草在东汉已普遍流行,除出土大量草书简牍外,如《急就章砖》、《公羊传砖》、《马君兴砖》,以及安徽毫州出土的曹氏墓砖,都是用章草书刻,可知东汉章草在民间相当流行。汉代著名书法家有史游、曹喜、杜操、王次仲、崔瑗、张芝、蔡邕、师宜官、梁鹄等。史游曾以隶书草写作《急就章》。曹喜是东汉章帝时人,记载说他工篆书,创悬针垂露法。杜操以善章草著名,崔瑷、曾学他的草书,后人并称崔杜。崔瑗善章草书,著有《草书势》。张芝擅长章草书,《书断》说他创今草,并称他为“草圣”。王次仲擅长隶书,《书断》说他以隶草作楷法。蔡邕擅长篆隶,创飞白书,曾参加书写石经。师宜官善隶书。记载说他创造行书,虽是草创,丰赡华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梁鹄善隶书,书法为曹操所欣赏。

汉代有的书法家,名不显著,但见于碑刻,如郭香察书《华山碑》、仇靖书《西狭颂》、纪伯允书《武斑碑》。

三国、两晋和南北朝书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各种书体交相发展的时期。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萆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一、三国、两晋书法

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著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孔羡碑》、《黄初残碑》、《范式碑》、《王基残碑》、《三体石经》等。《上尊号碑》和《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巧立,是典型的官方隶书,书体方正、气度庄严,以表示碑文的尊严;碑刻笔画都是方棱的尖角,由于过分强调波挑的装饰效果,因而矫揉造作,很少有生趣。其中少数如《黄初残碑》,风格比较端庄秀丽。除庄严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随意书写和镌刻的碑石,如《鲍寄神坐》、《鲍捐神坐》、《李苞开通阁道题,》等,风格类似简牍书法,有自然潇洒的意趣。正始时(40~249)所立的《三体石经》,每字书写古文、篆书、隶书三体,北魏江式《论书表》认为是耶弊淳所书,这时期南方孙吴的碑刻和魏刻不同,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天发神谶碑》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体以圆驭方,势险局宽,下笔处如斩截,气势雄伟奇恣,是面貌独特的书法作品。

《谷朗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笔画已去波挑,但楷书的笔法尚未成熟。《禅国山碑》为篆书,笔法浑厚,结法与隶法有相通处,也是很有特色的篆书。《受禅表碑》(三国魏)《曹真碑》(三国魏)西晋因禁止立碑,流传丰碑巨碣较少,著名碑刻《郛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枳杨阳神道阙》、《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等,都是工整的隶书。《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因出土较晚,字画清晰如新刻,可看到当时隶书的用笔面貌。西晋禁止立碑,墓志因此逐渐兴起,和南北朝的墓志不同,它实际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西晋墓志著名的有《晋管洛墓志》、《成晃碑》、《贾充妻郭槐柩铭》、《荀岳及妻刘简训墓志》、《王浚妻华芳墓志》、《石定墓志》等,其书风和晋碑刻都是强调方棱挑法的隶书,其中《王浚妻华芳墓志》气势雄浑较有特色。隶书到东汉,已臻登峰造极阶段。此后碑刻隶书过分追求波挑的装饰性,变潇洒自然的挑脚为棱角整齐的挑法,波势趋向方直,起笔强调方截,千篇一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汉隶走向末路。这种定型化的隶书到魏,晋,更是江河日下,另一方面简约省便的楷书兴起,这样楷书取代隶书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三国、两晋时期留存到今天的墨迹大都是写经、简牍和残纸。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陆机写的《平复帖》。《平复帖》的字体属于章草,它和出土的汉晋简牍章草很相似,虽然纸质疲敝,字有伤缺,但仍能看见用笔的挺健和朴拙的风格。西晋著名的写本有新趟出土的两种《三国志》写本残卷,书法在隶楷之间,捺笔滞重,有朴拙的风格。此外如元康六年(2%)《诸佛要集经》残卷,书写风格和《三国志》残卷相似。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曾发现一批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中,年号最早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为建兴十八年(330);木简有楷书,草书、章草、行书等,是研究魏晋书法的重要资料。

东晋碑刻传世很少,仅有《爨宝子碑》、《枳杨阳神道阙》、《好大王碑》、《司马芳残碑》等数种。《爨宝子碑》是著名的晋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碑字大小错落,笔画多为方笔写成,横画收笔处有挑脚,但体势已具楷书的特点,风格朴厚古茂。《好大王碑》字形方正,笔画平直,书体间杂篆法。《司马芳残碑》笔画结体奇正相生,有的笔法虽带隶意,但已是浓重的楷书特点。东晋墓志近年出土较多,如《王兴之墓志》、《颜谦妻刘氏墓志》、《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夏金虎墓志》等。这些墓志的书法,有的方折凝重,笔画如斩钉截铁;有的镌刻比较随意草率,也有的是隶书。

《爨宝子碑》(东晋〉流传至今的墨迹大都是勾摹本和临摹本,其中以王義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迹比较多。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王方庆家藏王氏一门书迹勾摹的《万岁通天帖》,其中有王羲之的《姨母帖》和《初月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王荟的《疖肿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義之墨迹的勾摹本还有:《寒切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孔侍中帖》、《上虞帖》、《都下帖》、《七月帖》、《大道帖》、《游目帖》、《行穣帖》、《此事帖》、《兰亭序》等。王献之的墨迹及其勾摹本有:《鸭头丸帖》、《地黄汤帖》、《中秋帖》等。东晋书法家墨迹流传至今比较可靠的有王珣《伯远帖》,此帖北宋《宣和书谱》著录,流传有绪,现藏故宫博物院。

二、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书法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揩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

主要书法家及作品:

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他是严守家法的大书法家。他习字很刻苦。冯武《书法正传》说他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他用废的笔,埋起来象冢一样。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朿,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其主要作品有:《千字文》此为智永《真草千字文》,线条饱满,笔意飞动,运笔,结体的技巧都十分精熟,前人评其书谓“智永得右军之肉”,于此可得印证。其《楷书千字文》用笔遒劲,结构端庄,笔画的起止提按痕迹十分清晰,富有虚实变化,与晋唐写经非常接近,便于初学。

魏碑代表作

(1>;爨宝子碑:南朝沿袭晋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极少,而云南“二爨”(《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可谓灿若星辰,光耀夜空。《爨宝子碑》是云南边陲少数民族的首领受汉文化的熏陶,仿效汉制而树碑立传的。此碑刻于东晋大亨四年(405)。

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动之势常现。

(2)爨龙颜碑:《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比《爨宝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说这两块碑是同时代的作品。它的结体以方整为主,但转折处已使用圆转笔法,而不像《爨宝子碑》那样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书的特征。我们可以从《爨龙颜碑》笔画的圆润刚强,窥见其运笔实源于篆法,起笔虽有方圆之分,但笔划均极为厚重。《爨龙颜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让,疏密相间,在结构上姿态奇逸,舒敛自如。康有为评说:“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

(3)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宣武帝永平所年(公元511年)刻。书写者是郑羲的儿子郑道昭。书法多用圆笔,变化巧妙;结体宽博,气魄雄伟。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