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史
12496900000007

第7章 绘画艺术(7)

1936年就开始创作的《逆风》,以迎风奋飞的雀群,同样体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毛泽东同志曾称赞这幅作品“很有思想,有时代感”。

油画《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7月。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但徐悲鸿坚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一定能够移掉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两座大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一定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幅画十分巨大,其尺寸为143424厘米,它是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财产,不予出口或买卖。

二、吴作人

现代最著名的中国脚和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曾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艺坛代表人之一”。他画的《齐白石像》、《知白守黑》被认为是不朽之作。

1935年吴作人应徐悲鸿之邀回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吴作人在重庆组织青年画家成立战地写生团到抗日前线开展美术活动。油画《重庆大轰炸》作于1943年。1938年,吴作人随中央大学迁校至重庆,1939年底,在敌机的轰炸中,吴作人前妻李娜因产后虚弱多病而撒手人寰。未久,刚刚出生的孩子也夭折。1940年6月,吴作人的住所再次遭到敌机轰炸,许多脚作毁于战火。在朋友帮助下,孤身一人的吴作人在磁器口凤凰山的一座碉堡里勉强安身。家庭的崩溃、重庆的战火和住所的毁灭,几乎把他逼上绝路。在苦难、仇恨、悲愤中,吴作人闸下了抗战三部曲《空袭下的母亲》、《不可毁灭的生命》和《重庆大轰炸》,以及其他作品。

《重庆大轰炸》这幅油画正面描绘了山城重庆遭受敌机轰炸的场景,但见长江浊流激荡,上空弥漫着昏黄的烟雾,如苍蝇般的轰炸机在空中密密麻麻,盘旋不定,令人憎恶。作品色彩凝重,笔触粗旷,充满了强烈的情绪和张力,令观者震撼。更为特别的是,油画背面贴着当日《大公报》,60年后虽已残缺,上面的新闻仍可阅读。吴作人这幅抗战油画完成创作后,便在烽火中佚失,不知所踪。直到2004年,一位海外书画收藏家在成都一家破败的小画廊中发现此画,上面已经覆盖厚厚灰尘污垢。《重庆大轰炸》从此流落海外。

新中国前期的绘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处于半封闭的状态,所以这一个时期的中国画创作是在一种相对狭小的空间中进行的。处于美术的正统地位的是由延安革命美术传统、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徐悲鸿所倡导的写实主义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中国模式的现实主义形式,但是由于上半世纪的美术发展的余波仍在,许多已有成就的老画家的艺术更加臻于成熟,一批新人也开始登上画坛。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使得中国画的发展几乎陷于停顿。

一、南京画家群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文化重镇的南京,聚集了一批中国画家。老画家有吕凤子、陈之佛、傅抱石、钱松岳,以及年龄上稍小于他们的宋文治、魏紫熙、亚明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陈之佛与傅抱石。

陈之佛(1895~1963),别署雪翁,浙江余姚人,居南京。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图案卿业。1924年回国后,从事工商图案设计。35岁后,亦致力于国画创作。曾任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专、中央大学教授及杭州艺专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等职。长于花鸟,习宋、元人法,用双钩细染法,精雕细刻,设色称丽,将近代中国工笔画推到了一个新的水准。间及山水和艺术理论。代表作品有南京博物院藏《梅鹤迎春图》轴、《紫薇双鸽》轴等。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又名瑞麟,因喜爱石涛,自名抱石,江西新余人,生于南昌。青年时酷爱书画篆刻,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从金原省吾攻读东方美术史学,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执教中央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等职。以写意山水及人物著名,崇尚创新,用线纵逸挺秀,设色沉毅瑰丽,用硬豪散锋,以横竖、上下、圆转的笔势画山石肌理,多逆锋,有时也卧笔横扫,然后加点,人称“抱石皴”。所画山水意境深远、气势苍茫;所作人物,造型高古,神态雅致。代表作品有与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陈列于人民大会堂)、藏于傅抱石纪念馆的《听泉图》等,影响很大。并有多部著述行世,亦有较大影响。

钱松喦(1899~1986),又名松岩,曾用名芑庐主人,江苏宜兴人。幼年随父习诗文书画。1923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先后在苏州、无锡等地的中小学及无锡师范、无锡美专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无锡美协主席、江苏美协名誉主席、江苏《院画师、院长等职。工山水,重视写生,多次长途旅行写生,遍游南北。其画意境深邃,笔墨浑厚苍茫。代表作品有《红岩》、《常熟田》等。

宋文治(1919~1999),笔名宋灏,江苏太仓人。早年家贫,小学毕业后到上海广告社当学徒,业余学画。后长期任小学、中学及师范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画院画师、副院长、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等职。工于山水,因善于以传统笔法表现时代风貌而闻名。代表作品有《江南春潮》、《井冈山》等。

亚明(1924~)原名叶家炳,安徽合肥人。1941年毕业于淮南艺专,曾任美术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画院副院长,江苏美协主席等职。长于人物、山水画。代表作品有《货郎图》、《峡江云》等。

二、李可染、石鲁和新写生派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自幼喜爱绘画,曾拜钱食之为师,学画山水。后入上海美专习画,毕业后,回乡任教于徐州艺专。1929年考入杭州艺专研究班,师从法籍教师克罗多,后因参加左翼团体被迫回乡。抗战开始后,参加政治部三厅美术科的工作。1943年,任国立艺专中国画讲师,专心国画创作与研究,以写意人物画闻名于时。1946年,任北平艺专教员,次年拜齐白石为师,同时执弟子礼请教于黄宾虹。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长期主持山水画教学。1979年,被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两年后,兼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40岁前兼习国画和西画,国画主要学石涛和八大。新中国成立后,他接受了“改造旧国画”、“从生活中和写生中寻求出路”的思想,从1954年起至60年代前期,到东南、西南及海外,写生作画。其山水画,以墨为主,浓重浑厚,深邃茂密,被称为“李家山水”,影响了一大批山水画家的创作。

赵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毕业于北京京华美专。抗战时,创办《抗战画刊》宣传抗日。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安美协主席、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以人物、山水写生见长,长安画派的奠基者。建国前作品多取材于平民生活及西北各地风情,画风平实朴素;新中国成立后,到关中、陕南、陕北、甘肃、青海等地写生,地方特色更加浓郁。弟子有黄胄等。传世作品有藏于中国美术馆的《雪天驮运图》等。

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早年学习传统水墨,抗战时赴延安,长期从事抗战和革命宣传,创作过许多版画及年画。新中国成立后,任陕西美协、书协主席等职。50年代后重画国画,以富有独创性和多才多艺著称。人物、山水、花鸟皆长。以用水墨表现黄土高原闻名,其画浑厚有力,生气勃勃。是长安画派的核心人物。“文革”中受迫害后,精神一度失常。后期创作多为四君子题材,笔锋散乱,墨色浓重,风格奇特、狂怪。代表作品有藏于中国美术馆的《转战陕北》轴、《梅》轴等。

何海霞(1908~),初名福海,字瀛,又字登瀛,满族,北京人。早年曾人中国画学研究会,1934年夏拜张大千为师,随其游鲁人川,临摹大蛍宋元明清画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陕西美协专业画家、陕西国画院副院长等,是长安画派的主要干将之一。长于山水画,尤以青绿山水著名,亦善界画,多画西北景色,笔力凝健,意象雄奇。代表作品有《华山下棋亭》等。

三、其他画家及其创作

俞剑华(1895~1979),名琨,以字行,另字玉愚,山东济南人,长期寄寓上海、南京。1918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手工科。历任上海美专、西画艺专、暨南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人华东艺专、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等职。工山水,花卉,为陈师曾弟子。传世作品有《空岩雪瀑图》轴等。并长于史论研究,著作很多,以《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影响最大。

江寒汀(1903~1963),名上渔,以字行,江苏常熟人。曾师从于同乡陶松溪,后任教于上海美专。28岁开始卖画为生。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工花鸟,双钩与没骨均长,尤檀描绘各种禽鸟,风格近华喦,并得益于虚谷、任伯年颇多,所仿几可乱真。传世作品有藏于上海中国画原的《杜鹃鹦鹉》、《白鹰》等。

来楚生(1902~1975),原名稷勋,以字行,一字凫,号贫翁、楚鸟,别署非叶、木人,晚号初升,浙江萧山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工书法篆刻,善阔笔花鸟,宗法徐渭、八大及李鱓、赵之谦等,兼法吴昌硕、齐白石笔意,造型简略,以篆刻刀意人画,风格古拙有致。传世画作有藏于上海中国画院的《墨竹》、《芭蕉青蛙》等。

郭味蕖(1908~1971),原名析,后改慰劬、味蘧、味蕖,曾用别号汾阳王孙、浮翁,晚号散翁,山东潍县人。早年于上海艺专习西画,后入故宫博物院从黄宾虹学中国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精于金石、鉴赏,工书画,善W花鸟,以工带写,水墨与重彩、白描与点染互用,风格秀丽清新,题材多从写生中来。有著作《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等行世,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