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园绘画类活动指导手册
12489400000015

第15章 雕塑的学习指导(3)

正是这些艰苦条件的限制,根才长得奇形怪状。因而到山区、林区、悬崖峭壁处、沟壑边寻觅,易有收获。相反在平原上、沃土里生长的根,则很少有奇特形态,到这类地方寻觅不易有获。因此,要根据各自的生活环境,确定寻根的重点方向。

2.根材的干燥。

根材选好后,为避免根材变色、变形、腐朽和开裂,需将湿度较大的根材进行适当的干燥处理。这是制作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根材的干燥方法,大体上分为人工干燥和自然干燥两种。

人工干燥办法很多,如火烤法、蒸气烘干法、水煮法、电热烘干法、炉烘干法以及物理辐射烘干法,等等。特别是业余作者因受家庭条件限制,为了使根材干燥适度,尽快达到制作要求,一般都采用水煮法,并且可与根材除皮同时进行,它适用于可放入容器内的小型根材。

水煮的时间大约5小时左右。经过水煮的根材,不仅得到了干燥,同时也能去掉表皮,有助于杀菌灭虫。

采用烘干法,可在地面上挖一个1.5米深的坑,坑内放5厘米厚的锯末木屑,并用火点燃,让锯末形成“死火”(不能成明火燃烧),再将根材搭在距离锯末“死火”约9厘米高处的坑沿上,码成网状,根材上遮盖一层湿苫布或湿苇席。

当坑内锯末木屑“死火”燃烧热气上升,烘烧根材约2小时之后,揭开遮盖物将根材翻动后再烘,经过几次检查和翻动,直到根材被烘烤均匀为止。在烘烤检查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根材被烤坏或起火。这种办法适合较大型根材的干燥。

自然干燥法,是将根材放置在露天或仓库,以及温室、地道、走廊、车棚或墙后等处,在大气中进行干燥。应防止雨淋和日晒,一般都放置到背阴通风处,空气要流通,但又不能使空气流通过于剧烈。

干燥过速,容易使根材出现裂纹和变形。

自然干燥是根艺作者常用的方法,也是最简易的方法,只要把寻觅来的根材放在通风阴凉处,让其慢慢地自然阴干即可使用。

3.根材的去皮。

根材在制作时,为了满足突出作品主题思想的需要,有的需要除皮,将根材的自然纹理、色泽和质感显露出来,以增强作品的美感,提高观赏价值。

根材在自然干燥前去皮,其方法多种多样。有人采用水泡法,使根皮膨胀后脱离木质。有些树种的根材一般水泡2~10天后,用刀除去外皮,再水泡一天后用钢丝刷在水中刷洗,直到完全将皮除净为止,再放到背阴处晾干即可。

在福州地区,有人采取腐烂法去皮。将根木放在活水中或埋在泥土中4~6个月,可使根皮腐烂,并能防止裂纹、虫蛀。浸泡时要注意翻动检查。浸泡时间的长短,以根皮腐烂到可以脱落为止。

湿皮去掉后,放到阴凉处阴干即可。一定要注意不可在阳光下曝晒。阴干后的根材纹理清晰,木质色彩美观。

4.根材防菌防虫。

在根艺创作和制作中,要注意防止根木材料在抵抗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中可能受到的损害,使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自身的天然性能和表面形态之美。

根艺作品能否保存久远,取决于根材自身的腐朽因素和根艺作品的制作条件。根艺作品在良好的条件下制作,可能保持数千年,而在不良条件下制作,几个月即可损坏。一般来说,根材防菌防虫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根木湿存法。将寻觅来的根木,在尚未制作之前,在陆地上保持高度的含水率,以免菌虫害及裂纹发生。针叶树和耐腐朽性强的阔叶树根都可以采用湿存法。

(2)根木水存法。将根木浸入水中,使其保持最高含水率,以防止菌害虫害及裂纹的发生。有些地方离海近,如把根木浸泡到海水中,容易受到海水里的船蛀虫的侵蚀,所以夏季只能浸入海水中1个月左右。湿霉程度大和具有强开裂性的阔叶树种的根材不宜采用水存法。根木带皮或志皮均可采用水存法,保存期不得超过一年。

(3)根木干存法。即采用覆盖和加防腐剂的方法来保护根木材料,覆盖有永久性的和临时性的。永久性的覆盖可以用凉棚、板棚等。

临时性的覆盖可以用板皮、板材、护板或其他物品,以避免根木被雨淋。

干存法可加入防腐剂,以防菌类侵入。已经涂抹防腐涂料的根材,当防腐涂料硬化后再刷一层石灰浆,可用手工涂刷或机械喷浆。

它的作用一是避免日晒、防止根材开裂,二是预防菌虫害,三是防止端部涂料轮化。

(4)树脂涂料。

有些根材用酚醛树脂涂抹,其用量约为每平方米端面1.5~2.5公斤左右。为了防止根木从截面上蒸发水分,并避免发生湿霉、青皮、腐朽和开裂等现象,可在树根截面上涂保护剂和保湿涂料,使其形成不透水的薄膜。常用的保湿涂料有焦油类、石油沥青类以及它们的膏剂。

上述涂料皆为黑色,为避免日晒,应再涂上一层白色的灰水。这种方法更适合于根艺生产厂家防腐防菌防虫害使用。

(5)杀虫剂。对于虫蛀根木的治理,要根据虫害种类、受害程度和根艺作品制作时的用途分别治理。

如天牛、小蠹虫等的幼虫蛀蚀的根材,要迅速剥皮,或人工干存,喷洒5%浓度的重砷酸溶液,用气体杀虫剂如氰化钠、硫磺熏蒸,浸泡水中或用开水浇灌虫卵等方法杀灭。也可将根材或已生虫的作品,表面涂一层酒精,再装入一个大塑料袋中,24小时后,即可把虫杀死。

5.根艺作品上色。

根艺作品在制作工艺处理上,大多比较重视上色,使其光怪陆离,多姿多彩。常用的有棕色、黄褐色、梧桐树皮色、仿红木色、仿古董色和原木色等,根艺作品上色,常见的有三种方法:一是补色法,二是仿古上色法,三是保持自然色。

(1)补色法。有一些根木由于受真菌的侵害,或化学、物理等因素的影响,表面颜色变得有深有浅,在制作根艺作品时,应适当加以补色,使颜色统一。

还有的根木出现病态,长出许多较深颜色的斑点,这是遭受虫害所致,需要除斑补色。补色颜料种类很多,天然矿质颜料、化学颜料(即绘画颜料或工业染料)都可运用。具体补色时,要仿照根木本身色泽的深浅,将颜色调制适合后再往上补。

(2)仿古上色法。中国的仿古根艺作品,早期出于北京、浙江和福建一带。根艺仿古上色,一般要根据根材木质坚韧程度、干湿程度的不同,用色的多少以及上色的方法也不同,要因材施色。

在用色上,一般都是以茶褐色为基调运用色调的深浅明暗变化,构成根艺作品的古朴色调,在颜料的选择上,也要因材而异,过去多用天然颜料,即矿质颜料。

现在有的根艺作者用“红树皮”捣碎煎熬出浓汁,当作仿古色,有一种自然美的古朴味。也有人利用现代化学颜料,如中国画颜料、水彩颜料或工业上使用的染料以及木质家具使用的颜料,等等,经过调配后使用。无论使用什么颜料,只要达到仿古色效果,达到作者的仿古表现要求即可。

(3)保持自然色。一件根艺作品在制作工艺处理时,是上色,还是保持自然色,要因材而定。如果这件作品的根材色泽很好看,纹理清新,就应当保持自然色,不必另上颜色,否则会弄巧成拙。

按照作者的创作要求,进行严格的工艺处理,是为了让自然色体现得更充分,更完美。如在局部作适当补色,以弥补作品根材颜色的某些缺陷和不一致。另外,在上漆或烫蜡时,应注意选择无色的漆和蜡,使根材的木质纹理清晰可见。

6.根艺作品打磨抛光。

根艺作品在制作工艺处理中,为了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使根艺作品显露出自然美的木质纹理的奇特形态,需要进行打磨抛光。

打磨和抛光的方法大体上有两种:一是手工(采用砂布和木锉)打磨,二是机械打磨。这两种方法最好交替使用。因为根材大都是凹凸不平、变化多端的,全部使用机械打磨,容易损伤根体上有用的节疤或有形象的部位。

先用0号砂纸或水砂来打磨抛光,使根体上的木纹显现出来。由于每件根材的表面特点和形态不同,所以采用的打磨方法也要因材而异。

在根艺作品的制作中,打磨抛光这道工序,不能只是为了打磨而打磨,应该把打磨和抛光作为更好地显露根材的自然特色,显露“天工”的绝妙及“人工”的巧夺过程。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在打磨抛光时,就会注意根材哪些地方需要打磨,哪些地方需要粗磨或精磨,等等,心中有数,就会运用自如了。

泥塑的制作方法

1.备泥加工。

把直接挖自地下的泥去掉杂质,用木槌、木棒敲砸进行人工捣炼,有条件的可用捣泥机加工。太湿的泥,要先放在室内通风处,让泥土吹干达到合适的湿度;太干的泥挖则要将泥土砸碎,放在容器内,浇上适量的水浸泡,然后再进行捣炼。最后要使泥土达到软硬适度又不粘手为佳。

加工好的泥块要放在缸内或其他盛具内,用湿布或塑料布盖好以保持一定的湿度,备用。

2.搭内骨架。

搭制骨架常用木、木版、铁丝、钢筋、铁钉等。泥塑的骨架像人的骨骼一样,起着支撑和连接的作用,它是泥塑的基础条件,不可忽视。搭骨架时要注意:

(1)骨架要牢固,以保证泥塑的稳定,上泥后不倾斜,不倒塌。

(2)堆泥后要使其既不掉泥,又不露架。

(3)要体现雕塑的大体形状。

(4)所搭骨架要简单,便于变动和制模时拆架。

3.上大泥堆大形。

泥与骨架备好以后,就可以动手上泥了。先在骨架上喷一次水,以便泥块与骨架能牢固地结合,不易掉落。

上泥时,将泥块一块一块地堆贴在骨架上,用手按紧,拍实,然后层层加泥,用木槌或拍泥板将泥砸实贴牢。

上大泥时,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切忌缩手缩脚,陷入到局部细节的塑造中。

雕塑是三维的实体,每添一块泥都要照顾到各个视角之间的关系,要经常转动雕塑台,不断进行观察比较。泥不要一次堆足,只要堆出大形即可。

4.深入塑造。

在大的形体与比例为准确的基础上,便可进入深入塑造的阶段。

随着局部和细部的深入,使泥塑的体量逐渐到位。做局部要经常与整体比较,使局部服从于整体。

在深入塑造的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局部与细部的关系,也要反复推敲,始终掌握“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只有整体把握得准确,局部才能做得正确,而局部做准确了,也更充实完善了整体。

往往在深入刻画局部时精力十分集中,常在一个面上塑造时间太久而忘了转动雕塑台,这样越是做得细致,体积也越容易拉平。所以要注意始终保持整体的观察和塑造。

另外,要注意对称关系,可在泥塑上画中心线来检查、比较和修正。

5.调整统一。

在深入阶段,难免会出现某些局部的细节表现得过分突出,形体的大转折被削弱,形体间缺乏连贯或处理僵硬等,在调整统一阶段就要把它调整到整体的大的关系上来。

泥塑圆雕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经常对泥塑作品喷水,特别在夏季水分容易挥发,更要定时喷水,使泥始终保持在合适的干湿程度,以便塑造形体。在冬季气温低,泥塑如不注意保暖,经冻结,整个泥塑会松裂,所以要在暖和的室内工作,这样泥塑才不至于松裂。

每次工作结束以后,要用塑料布把泥塑包好,使泥塑不易干裂,其水分不易挥发,以便继续塑造。

石膏像的翻制

1.制模。

石膏像是保留作品或完成硬质材料的模型。准备适量的石膏、脱模剂(凡士林或肥皂水)、容器、刀具(修刮外模)、刷子(涂脱模剂)、麻、绳、木条(坚固外模)。

翻制之前用薄铁片将雕像分插成几段,目的是使模子容易从塑像上取下。将溶水的石膏浆(稀糊状)用手或工具甩到塑像表面的所有部位。沿插片分界边沿应稍厚。

雕像大小之不同外模厚度不一(通常等人大头像厚度2至3公分),大块外模要用木棍加调上石膏的麻丝加固。待外模石膏发热,接插片将每块外模取下,外模即告完成。

2.翻像。

将外模内壁冲洗干净,涂上脱模剂,合上外模。(接合处不可错位),外模连接处用石膏固定。将调好的石膏浆注入模内反复摇晃。

雕像大的可在每块模上浇一定厚度的石膏浆,再将模子合上,用石膏掺麻将接缝连接。像内用木棍、麻丝、石膏成架子固定。石膏凝固后用刀具打去外模、石膏像即告完成。

3.石膏着色。

如不要石膏本身的白色,视雕塑表现手法不同,可仿作青铜、花岗岩等材料效果。一般在石膏表面涂一层干燥油或酒精溶漆,再用所需颜色的油漆或油画颜料做不同材质的效果,在颜料中掺上少量金、银粉可使青铜或金属效果更为逼真。喷上石头效果的斑点,便有花岗岩或大理石效果。表面高点处用蜡擦出高光,金属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