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园科普类活动指导手册
12487300000010

第10章 学生发明创造指导(5)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实践,学生们掌握了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的要领,特别是在学生完成作品的每一阶段直至作品完成,都充满着教师鼓励、家长支持、学校表彰等不同的方式激励学生从事小发明、小创造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如制作出现经济困难,学校可以帮助解决,作品在省内外展出所有费用学校报销,对学生作品获奖、发表的学校给予嘉奖;同时学校建立活动展览室,不定期开放让学生参观,让学生互相观摩参观自己的活动成果,使他们产生成功感和自豪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增强从事活动的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了以上“四扫障碍法”的操作扫除了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途中的四个障碍,使他们不再对发明创造感到高不可触,使得许多学生成功地走上了发明创造之路,从而使得学校小发明、小创造的活动取得了突破性的佳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学生发明创造的技巧

学校的发明创造教育活动是指教师运用创造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简单的发明方法和技巧进行发明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个性品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素质。

营造发明创造氛围

学校在“科创”教育活动中,通过组织开展“小发明信箱”、“创新方案设计大赛”、“奇思妙想”、“金点子创意”、“亮眼睛行动”、“红领巾发明俱乐部”、“讲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等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发明创造兴趣,营造人人争做“小问号”、“小发现”、“小能手”的创新氛围,引导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让他们体验到“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机,以幻想为快乐,以创造为光荣”的发明乐趣,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提供一个校园大氛围。

同时,利用课堂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关键也在于在课堂学习中创造性氛围,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会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探索求异,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充分理解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

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和理解一些发明创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缺点列举法、组合发明法、联想发明法、实例发明法、移植发明法,等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思考,要密切联系生活,并运用所学发明创造的知识巧妙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对于那些爱好发明创造而不太注重文化知识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以一些案例故事教育他们,例如发明家张开逊教授走向成功之路的经历。也就是说,发明必须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做基础,现代杰出创新人才必须是知识渊博者。

注重思维训练

开展小学生发明创造活动,对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如进行发散、想象、联想、类比、组合等思维的训练,以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消除学生畏难情绪

小学生由于受各种条件和能力的限制,发明创造对于他们来说,比中学生要困难得多。要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消除“发明创造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树立“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坚定信念,启发他们注意观察身边事物,从学习、劳动和生活中寻找课题,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和发明。

学生在课题实施中遇到困难,难免会产生波动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辅导教师加以理解,抓住时机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学生共渡难关,应及时激励他们:“这个难题你一定能够解决好,多想想便可突破!”学生听了之后自信心猛增,很快便进入了独立解决难题的兴奋状态,并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找到解决难题的好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为学生完成自己的发明作品做好坚实的后盾。小学生发明创造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考虑,合理安排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否则就会走入发明创造的死胡同。

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着手,联系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实践活动;如运用调查法、参观法、情报分析法、专利检索法等寻找发明课题的实践;运用组合法、移植法、智力激励法、逆向构思法等进行解题的实践;运用废物利用、教具改革、学具创新等进行动脑动手相结合的实践;应用实例发明法改进原来发明作品的不足的实践,等等,使小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真正获得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生发明创造活动的辅导教师,只有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努力探索辅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方法和途径,才能提高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才能使学校的科技教育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真正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培养。

此外,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发明创造能力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要靠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发明创造环境。相信通过我们对小学生从小进行发明创造教育,将来他们一定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人才。

科学实验与制作的意义

小实验与小制作活动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科技教育活动,它是学校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可以起到课堂教学难以起到的作用。

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自然科学知识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些科学概念,学制基本的科学原理。概念的形成、原理的理解,往往要从揭示事物的属性入手。不少事物的属性,只有借助实验和制作才能显露出来,才能被认识。

例如,水是无色、无嗅、无味、透明的液体。这些属性单凭教师的讲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做一组实验,把水同牛奶、豆浆、洒精等液体作对比研究,学生就很容易认识和掌握水的这些属性。

再如,揭示空气是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一根小蜡烛点燃,固定在盛有一层水的水槽里,然后将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蜡烛点燃了一会儿后就熄灭了,烧杯里的水面上升了一截。这个小实验就说明了空气中至少有两类气体,一类是能够帮助燃烧的,另一类是不能够帮助燃烧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认识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

志趣是推动人们成才的起点,也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有了浓厚的志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钻研。历史上许多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志趣是成才的动力之一就是对科学的志趣。心理学家认为,志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志趣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小实验和小制作是培养学生科学志趣的极好活动。

首先,小实验和小制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自然界许多奇妙的现象,许多奥秘都可以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来揭示。学生经常进行小实验和小制作活动,不断揭示自然界的奥秘,对自然科学的志趣就可以逐步形成。

其次,小实验和小制作都是趣味性较强的活动,符合小学生喜欢动手,喜欢接触新奇有趣的事物的特征,达到以趣激趣的目的。再次,小实验和小制作大都是实用性较强的活动,它和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日常生活实际具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把现实与理性联系起来,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志趣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

技能是指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实验和制作技能属于动作技能,其动作主要是由人手的活动来完成的。动作技能有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前者是初步学会阶段,后者是技能形成阶段。对学生来说,不论是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都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练习才能形成。这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小实验和小制作所涉及的实验仪器和制作工具较多,这些仪器和工具对刚刚接触自然科学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在实验和制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作操作,将会逐步熟悉仪器和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初步掌握某些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