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校园收藏类活动指导手册
12486600000018

第18章 印章的收藏指导(2)

元朝的印章

元朝,1271年至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其公印有汉文印和八思巴文印两类。前者行用于八思巴文颁行以前的辽元代早期,如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辽中京大名城遗址出土的1265年“武平县尉司印”,印文即为标准汉文九叠篆。

1269年,忽必烈命令国师八思巴创立拼音文字八思巴文,即所谓“蒙古新字”,以后汉字九叠文公印就越来越少了。八思巴原为西藏喇嘛教萨逊派法王,他创立的新字不像辽、金、夏文字皆与汉字有一定渊源,而是从藏文发展而来。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叠文的特点,极为匀称整齐,棱角分明。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点就是背款皆为汉字,这也是今天我们识别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据。

明清的印章

明代,1368年至1644年,皇帝、王府之宝用玉箸篆玉印。这种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乃“篆书正宗也”。

此外,明代内阁印用玉箸文银印,直钮,方1寸7分,厚6分;将军印用柳叶文,平羌、平蛮、征西、镇朔等将军印用螭鼎文,皆银印虎钮,方3.2寸,厚9分;其余百官印都用九叠文,铜印直钮,这类印比重最大。如故宫博物院藏明1389年造“朵颜卫都指挥使司之印”。

明代直钮已由两宋长方形板状钮变为上小下大的椭圆柱状,加高至0.08米左右,形成后世俗称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凿年款及编号。

应该指出,两宋之时,九叠文中所谓的“九”是一个概数,极言其多,不一定确有九叠,也可能只有五叠、七叠,叠即一字中横画的层数。但明代九叠文中绝大多数确有九层横画。

清代百官印等级区分同样十分严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体有蒙古文楷书、满文、汉篆等。最常见的是汉满文对照同时出现在印面上,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点。其中汉篆中,九叠文不太兴盛,出现了玉箸篆、悬针篆、柳叶篆、芝英篆等。

印章的不同类别

印章的两大种类

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型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不同用途的印章

子母印。子母印又称玺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六朝。一般铸有兽、龟等钮,外大印为母,钮作母兽,内小印为子,钮作子兽,可套入大印内,合成母抱子状,因称“子母印”。有母印钮作兽身,子印钮作兽首,套合成为完整兽形者,故也称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一母三子的两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套印。由大小数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汉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层,有多至五六层,每层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层为小方印,可刻六面。明清后,为便于携带,套印多以铜、石、牙等制成。

象形印。也称“图案印”、“肖形印”,是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铸有人物、动物等图像,取材宽广,浑厚古朴,简练生动。多白文,一为纯图画,一为图画中附有文字,今所见者以汉代居多。

图案印。图画入印自战国至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即龙、虎、雀、凤入印,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凿印。一般凿印是指刻印的一种方法,即在预制的金属印胚上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刻成的印章。其印纹文字错落有致,大都为将军印和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相传其起源是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都仓促凿成,故别称“急就章”。此法为后世篆刻家所仿效。

印章的鉴赏和鉴定

印章的鉴赏

1.印文的鉴赏。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2.书法的鉴赏。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

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3.章法的鉴赏。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

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这样才可供玩味。

4.刀法的鉴赏。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

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5.边款的鉴赏。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

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6.印谱的鉴赏。印谱是印文以及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

印谱的钤拓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二是印章款识的墨拓。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

印章材质的鉴定印材是篆刻艺术最基本的凭借材料。宋元以前沿印大多用质地较为坚硬的金、银、铜、玉或水品、犀角、象牙、竹、木等为材料。

至元代,王冕始试以花乳石作印。由于花乳石质地细腻温润,且容易受刀,一时间成为擅长书画的文人治印的普遍用料。

到了明代,石质印材越来越被印人广泛采用。石章质地松脆柔糯,易于入刀,加上刀法不同会产生出比其他印材更为丰富的艺术效果,所以深受历代篆刻家的青睐。此后印坛即以石章作为刻印的主要材料,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历代治印所选用的石材中,最常见的是青田石、寿山石和昌化石三大类,另外还有被引入印坛不久的内蒙石和东北石。各类石章由于产地不同,其质地、性能和色泽也各不相同,各有特点。一方名贵的石章,不但有其本身的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所以名贵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