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悬疑的未解之谜
12486400000037

第37章 生物之谜(14)

佛焰

另一种“发热”植物叫“佛焰”,它的雌蕊和雄蕊都隐藏在苞的深处。为了能在花开之后请到媒人,它把“花温”急剧升高,散发臭味,如同发热的腐烂的动物尸体或发酵的粪堆发出的气味,于是一种对热敏感、喜欢吃腐烂物的蝇就急急忙忙赶来,为它们做媒,完成了传授花粉的“伟业”。这是植物“发热”的第二功能。

此外,佛焰“发热”,可以使四周的风转变成围绕着佛焰花序旋转的涡流,而且这种涡流不受外界风向的影响,并能把四周各个方向吹来的风转向佛焰苞的开口处。这样,不仅能使热量均匀地分布在整个佛焰苞内,使整个花朵能融化厚雪的覆盖,而且,更令人惊奇的是,佛焰花序周围的涡流能把花序顶端成熟的花粉吹到花序下部未经授粉的花朵内,从而达到没有蝇为媒,利用热气流为媒也能“成亲”的目的。植物的安排真可谓绝妙!

10、植物的防御武器之谜

全世界已经知道的植物有40万种。尽管它们随时面临着微生物、动物和人类的欺凌,却仍然生长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植物虽然是一些花草树木,但也有一套保护自己的方法和防御武器。

利刺

我们到野外旅游的时候,总有一种感受,就是在进入灌木丛或草地时,要注意别让植物的刺扎了。北方山区酸枣树长的刺就挺厉害。酸枣树长刺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动物的侵害。别的植物长刺也是这个目的。就拿仙人掌或仙人球来说吧,它们的老家本来在沙漠里,由于那里干旱少雨,它的叶子退化了,身体里贮存了很多水分,外面长了许多硬刺。如果没有这些刺,沙漠里的动物为了解渴,就会毫无顾忌地把仙人掌或仙人球吃了。有了这些硬刺,动物们就不敢碰它们啦。田野里的庄稼也是这样,稻谷成熟的时候,它的芒刺就会变得更加坚硬、锋利,使麻雀闻到稻香也不敢轻易地啄它一口,连满身披甲的甲虫也望而生畏。植物的刺长得最繁密的地方往往是身体最幼嫩的部分,它长在昆虫大量繁殖之前,以抵御它们的伤害。抗虫小麦和红叶棉身上的刚毛让害虫寸步难行,无法进入花蕾掠夺。在非洲的卡拉哈利沙漠地带,生长着一种带刺的南瓜,当它受到动物侵犯的时候,它的刺就会插进来犯者的身上,因此许多飞禽走兽见到它,就自动躲开了。植物身上长的刺就像古代军队使用的刀剑一样,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武器。

比起它们来,蝎子草的武器就先进多了。这是一种荨麻科植物,生长在比较潮湿和荫凉的地方。蝎子草也长刺,但它的刺非常特殊,刺是空心的,里面有一种毒液,如果人或动物碰上,刺就会自动断裂,把毒液注入人或动物的皮肤里,会引起皮肤发炎或瘙痒。这样一来,野生动物就不敢侵犯它们了。

毒液

植物体内的有毒物质,是植物世界最厉害的防御武器。龙舌兰属植物含有一种类固醇,动物吃了以后,会使它的红血球破裂,死于非命。夹竹桃含有一种肌肉松弛剂,别说昆虫和鸟吃了它,就是人畜吃了也性命难保。毒芹是一种伞形科植物,它的种子里含有生物碱,动物吃了,在几小时以内就会暴死。另外,乌头的嫩叶、藜芦的嫩叶也有很大的毒性,如果牛羊吃了,也会中毒而死,有趣的是,牛羊见了它们就会躲得远远的。巴豆的全身都有毒,种子含有的巴豆素毒性更大,吃了以后会引起呕吐、拉肚子,甚至休克。有一种叫“红杉”的土豆,含有毒素,叶蝉咬上一口,就会丧命。有的植物虽然也含有生物碱,但只是味道不好,尝过苦头的食草动物就不敢再吃它了。它们使用的是一种威力轻微的化学武器,是纯防御性质的。

装甲

为了抵御病菌、昆虫和鸟类的袭击,一些植物长出了各种奇妙的器官,就像我们人类的装甲一样。比如蕃茄和苹果,它们就用增厚角质层的办法,来抵抗细菌的侵害。小麦的叶片表面长出一层蜡质,锈菌就危害不了它了。抗虫玉米的装甲更先进,它的苞叶能紧紧裹住果穗,把害虫关在里面,叫它们互相残杀,弱肉强食,或者把害虫赶到花丝,让它们服毒自尽。

生化武器

有的植物还拥有更先进的生物化学武器。它们体内含有各种特殊的生化物质,像蜕皮激素、抗蜕皮激素、抗保幼激素、性外激素什么的。昆虫吃了以后,会引起发育异常,不该蜕皮的,蜕了皮,该蜕皮的,却蜕不了皮。有的则干脆失去了繁殖能力。20多年来,科学家曾对1300多种植物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有200多种植物含有蜕皮激素。由此可见,植物世界早就知道使用生物武器了。

护城河

古代人打仗的时候,为了防止敌人进攻,就在城外挖一条护城河。有一种叫“续断”的植物,也知道使用这种防御办法。它的叶子是对生的,但叶基部分扩大相连,从外表上看,它的茎好像是从两片相接的叶子中穿出来的一样,在它两片叶子相接的地方形成一条沟,等下雨的时候,里面可以存一些水。这样一来,就成了一条护城河,如果害虫沿着茎爬上来偷袭,就会被淹死,从而保护了续断上部的花和果。

无尽的战争

有趣的是,在这场植物与动物的战争中,在植物拥有各种防御武器的同时,动物也相应地发展了自己的解毒能力,用来对付植物。像有些昆虫,就能毫无顾忌地大吃一些有毒植物。当昆虫的抗毒能力增强了的时候,又会促使植物发展更大威力更强烈的化学武器。

这些植物是怎样知道制造、使用和发展自己的防御武器的?它们又是怎样合成这些防御武器的呢?目前科学家还没有一个定论。

11、含羞草“害羞”之谜

含羞草是一种豆科草本植物。它白天张开那羽毛一样的叶子,等到晚上就会自动合上。有趣的是,你在白天轻轻碰它一下,它的叶子就像害了羞一样,悄悄合拢起来。你碰得轻,它动得慢,一部分叶子合起来;你碰得重,它动得快,在不到10秒钟的时间里,所有的叶子都会合拢起来,而且叶柄也跟着下垂,就像一个羞羞答答的少女,所以人们管它叫“含羞草”。

膨压作用

含羞草为什么会动呢?

大多数植物学家认为,这全靠它叶子的“膨压作用”。在含羞草叶柄的基部,有一个“水鼓鼓”的薄壁细胞组织,名叫叶枕,里面充满了水分。当你用手触动含羞草,它的叶子一震动,叶枕下部细胞里的水分,就立即向上或两侧流去。这样一来,叶枕下部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瘪了下去,上部就像打足了气的皮球一样鼓了起来,叶柄也就下垂、合拢了。在含羞草的叶子受到刺激合拢的同时,会产生一种生物电,把刺激信息很快扩散给其他叶子,其他叶子也就跟着合拢起来。过了一会儿,当这次刺激消失以后,叶枕下部又逐渐充满水分,叶子就会重新张开,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光繁素

但也有的科学家认为,含羞草所以会运动,是跟光敏素的作用有关。含羞草的老家在巴西,那里经常有暴风雨。含羞草的枝干长得非常柔弱,为了适应这种不良环境,它在自然选择中培养了保护自己的本领。每当在风雨到来之前,就把叶子收拢起来,叶柄低垂,这样一来,就不怕暴风雨的摧残了。有趣的是,含羞草还是相当灵敏的“晴雨计”。人们利用它的这种怪脾气和本能,预测未来的晴雨。

“含羞草害羞,天将阴雨”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如果含羞草的叶片自然下垂、合拢,或半开半闭,舒展无力,出现“害羞”现象,就预兆着将有阴雨天气。在正常天气里,含羞草一般不会自己“害羞”,即使有人碰它的叶片,叶片也会很快地合拢,恢复原状。这是晴天的征兆。当天气发生变化,含羞草本身对湿度反应很灵敏,加上小昆虫因为空气湿度大,只能贴近地面低飞,容易碰到含羞草的叶子上,含羞草也会作出反应。这时候,用手指去碰它的叶片,叶片也会回拢,但恢复原状相当慢,反应迟钝,这预兆着在一两天以内,天气将转阴有雨。

含羞草是一种奇妙的植物,在它的身上还有不少奥秘没有被揭开。

12、秋树红叶之谜

人们平时总是说“绿叶红花”,仿佛叶子总是绿色的。确实,在大自然中,树叶和其他植物的叶子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几乎都是绿色的。可也有些树种,在秋天时它的树叶颜色会起变化。有名的北京一景——香山红叶,那漫山遍野的红叶真使游人们陶醉而留连忘返。江南一带的枫树到了秋天,也是一派“红枫如火”的景象。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便是对秋天红叶的赞美。

叶片变黄

那么,叶子的红色是怎么染上去的呢?原来叶子的颜色是由它所含的色素来决定的。一般的叶子含有大量的绿色色素,我们叫它叶绿素。另外还有黄色或橙色的胡萝卜色素,也还有红色的花青素等等。

叶子的叶绿素和胡萝卜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它们在阳光作用下,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吐出氧气,产生淀粉,所以叶绿素是十分活跃的家伙,但它也很容易被破坏。夏天的叶子能保持绿色,是因为不断地有新的叶绿素来代替那些褪色的老叶绿素。到了秋天,天气逐渐转冷,大多数叶绿素的产生就会受到影响。叶绿素遭破坏的速度超过了它生成的速度,于是树叶的绿色逐渐褪掉,变成了黄色。那黄色就是因为胡萝卜素还留在叶子里。

红叶

有些树种的树叶会产生大量的红色花青素,叶子就开始变红了。叶子产生花青素的能力和它周围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如冷空气一来,气温突然下降,植物中的花青素就容易形成。因此秋天有些树上的树叶就会变红。

秋天的红叶使景色增添了色彩,变得更加美丽、迷人。可是至今为止,人们对于花青素究竟是什么样的物质,仍是没有确切的定论。

13、植物的脉搏

最近,一些植物学家在研究树木增粗速度时惊异地发现,活的植物树干有类似人类脉搏一胀一缩跳动的现象,而且这种植物“脉搏”还有明显的规律性。

植物的脉搏

这是什么原因呢?植物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认为是植物的正常生理现象,只不过以前一直没有被人注意到罢了。

经过进一步观察后发现,每逢晴天丽日,太阳刚从东方升起时,植物的树干就开始收缩,一直延续到夕阳西斜。到了夜间,树干停止了收缩,反过来开始膨胀,直到第二天早晨。植物这种日细夜粗的搏动,每天周而复始,但每一次搏动,膨胀总略大于收缩,于是,树干就这样增粗长大。

脉搏的成因

遇到下雨天,树干“脉搏”的收缩几乎完全停止,这时它总是不分昼夜地持续增粗。直到雨后转晴,树干才重又开始收缩,这也许是植物“脉搏”中的一个例外。

植物学家在解释这种奇特的脉搏现象时说,植物“脉搏”是由植物体内水分运动引起的。当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与叶面蒸腾的水分一样多时,树干几乎不发生粗细变化;如果吸收的水分超过蒸腾的水分,树干就要增粗;相反在缺水时,树干又会收缩。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这样解释:在夜晚,植物气孔总是关闭着,这就使水分蒸腾大大减少,所以树干就要增粗,而白天,植物叶片上的大多数气孔都开放,水分蒸腾增加,树干就趋于收缩。

以上的解释看上去十分合情合理,但是,通过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后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典型的“脉搏”现象,这就使植物学家感到某种困惑,为什么有许多植物不产生“脉搏”现象?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在影响植物的“脉搏”?

植物的记忆

如果有人说,植物也像动物那样有记忆能力,很多人听了都会摇头不信。但在不久前,科学家们在一种名叫三叶鬼针草的植物身上,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结果证明,有些植物不仅具有接收信息的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记忆能力。

这项实验是法国克累蒙大学的科学家设计的。他们选择了几株刚刚发芽的三叶鬼针草,整个幼小的植株,总共只有两片形状很相似的子叶。一开始,科学家们用4根细细的长针,对右边一片子叶进行穿刺,使植物的对称性受到破坏。过了5分钟后,他们用锋利的手术刀,把两片子叶全部切除,然后再把失去子叶的植株放到良好的环境条件中,让它们继续生长。

大约5天之后,意想不到的有趣情况发生了,那些曾经受到针刺的植株,左边萌发的芽生长很旺盛,而右边的芽生长明显缓慢。这个结果表明,植物依然“记得”以前那次破坏对称性的针刺,没“忘记”针刺给它带来的痛苦。

以后,科学家经过一次又一次实验,发现了更多的证据,他们甚至已经知道,植物的记忆力大约能保持13天。

植物怎么会有记忆呢?科学家们解释说,植物没有大脑,也没有中枢神经,它的记忆当然与动物有所不同,也许是依靠离子渗透补充而实现的,但这仅仅是推测,应当说,关于植物记忆的问题,在目前还是一个没有被彻底解开的谜。

植物的神经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科学家开始围绕一个有趣的问题——植物是否有神经系统而展开了一场论战。

引起这场论战的生物学家就是19世纪大名鼎鼎的达尔文。他不仅在100多年前提出了举世震惊的进化论观点,还是一位研究食肉植物的专家。

有一次,达尔文发现捕蝇草的叶片上,有几根特殊的“触发毛”,而且只有当其中一根或二根被弯曲过来时,叶片才猛然关闭。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这种行为的发生,一定是由于某种信号极快地从“触发毛”传到捕蝇草叶内部的运动细胞,快得简直像动物神经中的电脉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