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弟子规之智慧人生
12482700000021

第21章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译文”

父母亲去世之后,作为儿女在守孝期间(古代礼节是守孝三年),会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流露悲伤哀痛之情。孝子的生活起居会调整改变,力求俭朴简约,因为追思父母的恩德,不能贪图物质上的享受,不能贪图口腹之欲。古人在守孝期间,还应该戒绝酒肉,因为古人认为,孝子应该为父母积善修福,这是对己过世父母最好的报答。

“注释”

丧:父母亡故。悲:伤心,哀痛之意。咽:声音因哀痛阻塞而低沉。居:住。居处:住的地方。变:调整,改变。绝:这里指“断”的意思,表示在守孝期间要戒绝酒肉。

拓展故事

子贡守孝

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末期卫国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儒商之鼻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子贡言语巧妙措辞犀利,善于雄辩,是经天纬地之才,且办事通达善于应变。子贡还善于经商,反应敏捷,能及时了解行情,善于预测市场走向,并及时转行经商,在孔夫子周游列国时,为一行人提供多次财物资助。

相传,子贡和孔夫子师生情谊深重,如同父子,孔子病危时,子贡奉命在外没能及时赶回。孔老夫子去世后,子贡悲痛欲绝,他和其他很多弟子都在老师的墓前结庐而居,为老师守墓。夫子去世三年,服“心丧”期满,其他的弟子相继离开,临走前他们都到子贡的草庐前,同子贡作揖道别,互诉离情。子贡因思念老师,不肯离去,又在老师墓前整整守了三年,才洒泪而去。

据史料记载,在将孔夫子入土安葬时,子贡哀伤难以自持,拄了两根哀杖支撑自己,两截哀杖插进土里拔不出来。子贡守墓守了6年,那两截哀杖竟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感念恩师的高风亮节、博学善教,是天下人的楷模,于是将这两根小树命名为“楷树”,以表孔子之楷模流芳千古之意。这也是楷模典故的由来。

子贡守墓期满回老家时,为永远缅怀恩师,就将一株楷树带回家乡栽到庭园中。据说,2500余年间,楷树根深叶茂,枝干纵横,树干4人方可合抱。每到仲春时节,花开似锦,布满枝头,楷树花能治病,每到楷树开花,群众都前往采集收藏。但人多花少,没得到楷树花的人折枝割皮,树体损伤严重,这棵“子贡手植楷”于1940年慢慢枯萎,光秃秃的树干再也见不到昔日旺盛。

子路的故事

子路是孔夫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年轻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常常是吃野菜,喝稀粥。子路为了照顾父母饮食起居,常常想方设法让父母吃到可口的饭菜,为了能让父母吃上干饭粮食,曾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担米回来奉养父母,为了及时回到家,以免父母惦念,一路上急急赶路,不敢休息,只靠脚力一天就赶了回来。后来子路做了楚国的大官,出门坐八个人抬的轿子,在家有众多仆人侍候,珍馐美味,绫罗绸缎应有尽有。这时候子路的父母都已经不在世了。子路思念父母,想起曾百里负米孝事双亲,常常哀痛地说:“纵有这么多的享受,纵使现在这样富足,又有什么用呢?我的父母亲都不在了,想要在父母膝下尽孝,是再也不可能的事啦!”

“评析”

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作为儿女,心情可想而知,是非常悲痛的,在这个时候,即使美味的食物放在眼前,华丽的衣服穿在身上,也不见得就能够感受到快乐。所以古人守孝三年,时常悲伤痛哭,甚至不思美服,珍馐难咽,都是一种真情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是真实情感的外在表现。这一点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人们的表现和心思都是一样的。至于守孝的礼节,最初只是根据人们失去亲人后的常理表现,而总结出来的生活习惯。当然,做到丧礼礼节,这是对逝者的追思、缅怀和纪念,也是生者对逝者做的最后事宜。当然崇尚自然的儒家思想并不主张没有悲伤,硬是表面装出哀痛。这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孔子的弟子宰我有一次问孔夫子:“父母过世后,孝子一定要守孝吗?”孔子说:“人在出生的时候,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没有牙齿,不会寻找食物,连基本的生存本能都没有,父母倾尽心力照顾抚育,待年纪及长,又尽心培养教育,使其成长,父母为了儿女,全身心地付出,而不求一点回报。父母去世,儿女为父母守孝,时常悲伤痛哭,是为人子女思念父母的一种真情流露。如果在守丧期间追求快乐,心就不会安宁,而只有痛哭悲伤,子女的内心才会得到安宁,甚至满足。”这个弟子又问:“那守孝非得三年吗?不到三年不行吗?”孔夫子就说:“你在父母去世后,不按常理守孝三年,你心安吗?”弟子说:“心安。”夫子就说:“好吧,那你就做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所推崇的丧礼并不与人们追求快乐,崇尚自然的生活相矛盾,他也在力推自然,只要做子女的心理上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心安了,那你这么做就可以啦。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当代社会状况和古代有很大差异。比如,我们可能在处理好父母的后事后,几天内就要上班,生活还要回到原来的轨道上,继续下去,那我们可能就没有守孝三年的条件。这时候,我们虽不能时时悲伤哀痛,不能时时把失去亲人的痛苦挂在脸上,但我们可以把追忆的父母亲人放在心上。在父母刚去世的一段时间里,衣着服饰上要力求简单朴素,尽量少或不出席宴会或聚餐,在工作上要努力进取,在生活上要照顾好自己和家人,要懂得父母的心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父母生前未完成的心愿。在父母的祭日、纪念节日,要严肃庄重,尽儿女本分表达哀思。也许,这是现代人应该做到的孝吧。

“思考”

这一节是《弟子规》中最具争议的一件事。对于追求时尚,追求刺激,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说,能够做到三天内对父母追思感怀就是很不容易了,还要三年,一般是不可能的。从上面的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的公案中,也并没有要求弟子们都能做到三年守孝。在当代社会,能够正确看待父母亲人的逝去,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自己父母的身后事处理好,并仍能按照父母生前对自己的教诲努力做事,踏实做人,安分守己工作,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要有所建树,为父母争光,这应该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各位读者,你能做到吗?如果我们能够朝这个目标永不懈怠地努力,即使并没有达到父母理想的状态,我们也在自己的心里上有了一份安慰和自豪,以此告慰家里逝去的亲人,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名言欣赏

1.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孝经》2.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3.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博物馆。—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