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英雄也罢,不是英雄也罢,在任何时候,最关键的还是要学会保护自己,要求得自身的安全,如果自己性命都丢了,还谈什么英雄,还平什么天下?
4. 懂得适时收敛光芒
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曾经写过这样的话,“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显示得过于聪明,即便是很优秀,也希望他能够收敛光芒,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遭遇灾祸,做到很高的位置。
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王翦为大将,统帅全国所有的兵力。但是王翦大军出发没有多远,他就命令人回去找秦王嬴政讨封赏。部将们疑惑不解。王翦解释说,现在他率领的是秦国所有的兵力,秦王很难放心,如果秦王不放心,这场仗就很难打赢。向秦王讨封赏,秦王就会以为他是个有得失心的人,自然不会拿全国军队反戈一击,这样才能平定楚国。像王翦这样的大将遇到秦王嬴政这样雄才伟略的国君时,都不免要装作糊涂,可见要取得国君的信任有多难。当时朝廷中一定有人妒忌王翦,怕他得胜归来位置远远高于自己,必然会向秦王进谗言。这种情况下,如果王翦只是一味地以军事为重,不懂得周旋之道,可能就真的会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过于优秀的人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而有嫉妒心的人是很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的。更何况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优点越突出,缺点也往往越突出。因此我们不要过于优秀。
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不能合群,因为大家不愿意和过于优秀聪明的人在一起,他们不仅没有欣赏的眼光,而且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会很孤单。试想,如果别人与我们相比处处不如我们,他自然不愿意和我们站在一起。这还没有算那些有嫉妒心的人,他们的破坏力更是惊人。
5. 学会主动示弱
马超是为人过刚的典型例子。作为三国中的骁将,他联合韩遂一起对曹操发动进攻,而且节节胜利。而曹操则利用马超过刚的弱点,用反间计来离间马超对韩遂的信任。马超过刚,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却听信了谗言,逼迫韩遂投降了曹操,使马超军队大败。后来马超又被杨阜算计,被屠了宗族。这都和马超为人过刚有很大关系。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分地相信自己,过分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就容易表现得过刚,自然也会伤害周围的人。
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后,让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方孝孺不愿意,朱棣一再逼迫,方孝孺于是拿起笔写了四个字“燕贼造反”。朱棣十分愤怒,对方孝孺说:“难道你不怕我诛杀你的九族吗?”方孝孺回答说:“你诛杀我十族我都不怕!”于是朱棣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师生算作第十族一并诛杀。方孝孺的回答很硬气,但是他的那些朋友和师生却死得实在是太冤枉了。
相对而言,五代十国的冯道做人就不那么刚烈,而是韧性很强。他的经历比较离奇,他生活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但并没有死在乱军之中,相反他最后活了73岁,与孔子同寿。冯道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分有名望,他并没有像那些乱世诸侯一样揭竿而起,而是当了一辈子官。他当官不说,而且在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六个政权中当官,在相位上近30年。他五次被封公,死后被封为瀛王。
冯道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不同的人对他的评价不同,比如欧阳修说他不知道礼义廉耻,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中最奸诈的;而苏轼却说他是佛,李贽把他归为圣人。这些有争议的评价我们暂且不管,关键问题是冯道毕竟在乱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刚不仅会让自己受伤,而且也会让身边的人受伤。太刚往往表现为太讲原则,很多事情认为自己办不到,即使丢掉自己现在的一切,也办不到。让他说别人一句好话,他做不到;让他揽上一个别人犯的错误,他做不到,他认为谁犯的错,谁就应该承担责任。这种人太刚,不能灵活机动,做人不够聪明圆滑。
其实,冯道不是一个过分讲原则的人,他比较务实,怎样做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样做。比如,他并没有立石重睿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贵。后世有人以这件事情为由来说明冯道这个人圆滑,是个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贯做法,无论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是先皇嘱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辅助。如果地方势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组织抵抗,实在无法抵抗就要死节,而绝对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势力不造反,大臣就要尽心辅助幼主,即使幼主是个昏君,只要自己尽心,也可以被称为忠臣。到幼主长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权,但在这个时候交权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谋反的罪名。后世会把忠心辅助幼主的过程叫做奸臣当道。与其惹出这么多麻烦,倒不如像冯道一样务实,去迎立长君。
6. 学会低头向人求助
不是每个人都厌烦别人的求助,更多的时候,他们希望能给别人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是个重要的人。很多朋友都是开始于求助,发展于帮助,最后以建立深厚友谊而圆满结局的。
两个人结伴外出旅游,走到一处山谷里,一个人陷入了沼泽地,他越陷越深,很快地他就只有一个头露在外面了。
他的同伴听到了他的呼叫声,“我就要死了!我就要死了!”同伴回头,吃了一惊,连忙转过身,说:“不要急!快!快!快把手伸给我!”他向陷在泥潭里的人大声呼喊:“我一定能把你救上来!”
可是那个人依然在那里狂叫:“我就要死了,我就要死了!”
“把你的手伸给我!我就能帮你!我就会把你救上来的!”上面的人焦急而耐心地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我临死怎么还能欠你一个人情呢!你还是不要帮助我了吧!”
泥沼下的人仍旧没有伸出他的手,悲惨的事情发生了,当他的同伴把这个消息带给死者的家人时,他说:“如果他把他的手伸给我就好了,但是他说不想欠我人情!”
死者父亲听后号啕大哭:“他真傻啊!人活世上哪有不求人的时候呢?”
人活在世上,哪有不求人的?这也许是老人大半生的经验所得。
所有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不到万不得已没有人喜欢请求别人的帮助。也许是害怕欠下人情债,有朝一日需要自己偿还;也许是害怕别人麻烦。但是,事实上,从人性的弱点看来,人并不是都厌烦别人的求助,更多的时候,他们希望能给别人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是个重要的人。因此,我们也不必独自硬撑着困难,必要的时候,轻松说出:“可以帮帮我吗?”这非但不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反而有利于提升我们的人缘。
有这样一个故事。哥哥在城市工作,弟弟在乡下种地。哥哥收入丰厚,常常明里暗中帮助弟弟,后来弟弟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创办了一家企业。当了老板的他计划万事不求人,但有一天还是忍不住对哥哥说:“虽然我现在什么都不缺,但是我还是有件事要求你……我求求你,你求求我吧!我求你求我吧……”
之所以讲这个故事,只是想说明,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证明自己,找到一种成就感。
问问自己,当别人向我们请教某个问题或者需要我们给予帮助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不是激荡着欣喜和些许的得意?
“别人向我求助,一定是我身上具有某种能力,能够解决他的问题,一定是我的某些品质让他信任我!一定是我有某些潜力让他对我有所期待……”几乎每个人都会这样思考,求助实际上是对求助对象一种变相的赞美和认可。
学生请教老师,是因为老师的博学;下属遇到麻烦,转向上司,是因为上司的权力和决策能力;行人迷路求助于交警,是因为交警对路况了如指掌;当我们出现意外,求助于某个朋友,是因为他有解决相关事情的能力,或者是因为他的友好和耐心……
总之,没有无缘无故的求助,任何一个求助的背后都包含着求助者对求助对象的信任、期望和认可。因此,大多数人在被要求给予帮助的时候总是愿意尽心尽力,所以,不必担心我们的求助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尽管说出“你可以帮帮我吗?”这句话。只要我们的要求不过分,不让对方觉得为难,别人会乐于帮助我们的,甚至以帮助我们为荣。
“可以帮帮我吗?”这句话把别人供奉在比我们高的位置,别人自然会喜欢。被帮助的人充满了感激,帮助别人的人充满了成就感,而且在帮助的过程中,我们和对方为了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共同努力,相互鼓励,增加了接触的机会,加深了彼此的印象,增进了双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