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每个老师都是故事
12480200000057

第57章 谢肖明:不断超越自己

坦率地说,我刚来武侯实验中学当校长时,谢肖明给我的印象相当不好——工作敷衍,吊儿郎当。他最大的爱好是玩游戏,最大的梦想是一夜暴富。他后来自己回忆说:“从2002年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到2007年9月,我的工作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好像我的工作只有每天上完那3节课,其余时间完全是在混时间。每天上班除了上课,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能混到下班。打游戏、看电影、聊天成了我工作时间的主旋律,甚至在没课的半天还约着其他人一起翘班。在这段时间里,不说我的教学水平有什么提高了,就连最基本的备课、批改作业好像都没怎么做过。可以说我完全没有把教师当做一份职业、当做一件工作来做。和所有爱做梦的人一样,每天都坚信会有一块无比巨大的馅饼、一个上千万上亿的巨奖、一个和梦一样大的机会莫名其妙地砸在自己头上,自己会在一瞬间荣华富贵。”

有一次,我发现他利用上班时间打电子游戏,狠狠批评了他。

批评归批评,该关心还得关心。有一次谢肖明生病了,晚上我去谢肖明家看望他。在客厅,我和他夫妇俩聊天。当时谢肖明的爱人这样说他:“我感觉他一直都是个长不大的男孩。在家里他是独子,父母将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了他身上;在求学阶段,父母为了让他更好地学习,从不让他干一点事情,在我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懒人、‘生活白痴’。在大学期间他学会了打游戏,而且痴迷其中,不可自拔。工作以后也是这样,经常为了游戏而废寝忘食。他就像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娃儿,没有家庭责任感也没有对工作的责任心,怎样快乐怎样过一天。”

一席话说得谢肖明脸都红了。

不久,我去听他的课,虽然化学知识我忘得差不多了,但他的课我还是听懂了。我的感觉是,这堂课的基本套路是讲一个方法、举一个例子,而且基本上是教师讲,谢老师讲得很精彩,可以看到谢老师的教学功底是不错的,但整个课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虽然教师讲得很精彩,中间也有学生的参与,但知识和方法是经过教师的大脑传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主获取,因此很难说这些知识和方法就“过手”了。另外,本课的量太大,教的方法太多,前面几个方法讲得太匆忙,也许教师觉得这些方法比较简单,但注意,所谓“简单”是站在教师的角度看很简单,而在学生看来,则不那么简单。结果,虽然教师讲得很清楚,学生却不一定都掌握了。

课后我跟谢老师交换意见,谢老师说:“之所以量这么大,是因为前面几种方法都是上节课学过的,属于复习性质,所以讲的时候一带而过。”我说:“从学生练习的情况看,上节课学过的方法并没有完全掌握,因此,教师已经讲过了,不一定学生就掌握了。还是应该研究如何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他没反驳我,但我估计那是因为我是校长。

不过,我还是有些欣慰,毕竟这小伙子的专业素质还是不错的,只要态度端正了、观念转变了,潜力是无限的。

我记得我找他谈过心,鼓励他要有上进心。他听进去了,而且也表现出了上进心。在我的记忆中,他的转变始于学校的课堂改革。那是2007年下半年,学校开始学习杜郎口中学的课改经验。谢肖明却在博客上唱反调,他的观点大意是,学习不可一蹴而就,要渐进,“在初三学生已经形成一定学习模式、学习方法的情况下,特别是学生在长期传统教学模式中已经形成了强烈依赖心理的状态下,强行改变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你吃了9年的瘦肉,现在让你只吃肥肉你能适应吗?”

显然,谢肖明对学习杜郎口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我却很高兴,因为谢肖明这个平时松松垮垮的人,“居然”如此认真地思考教学改革了。这不是他的进步吗?于是,我在他的帖子后面跟帖鼓励——

“非常赞赏谢肖明老师的思考!任何改革都需要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百家争鸣!我非常感动于谢老师这种深入的思考!”

当老师的都知道,学生是最需要鼓励的,特别是他们有了一点点进步之后。同样,老师也需要鼓励,有时候校长的鼓励完全可能成为他们继续进步的动力。

那时谢肖明刚当爸爸——他有了一个女儿。女儿的诞生对他来说,既有喜悦,也有激励。后来他在一篇随笔中写道——

随着女儿的成长,我发现我的压力越来越大:我越来越没有时间玩游戏,很多的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女儿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我不得不从一夜暴富的美梦中醒过来,开始正视自己的工作。教师这份工作虽然不能让我大富大贵,但是它胜在稳定,胜在假期能多陪陪女儿。在这竞争的时代,我必须在学校中有一席之地,至少不会被扫地出门。怎么才能立足?很简单:认真做事,认真教书。我开始审视我周围的同事,特别是那些在某些方面非常优秀的老师。这一看自己吓了一大跳:和我同时进学校的张唐森是中层干部,唐真、龚林昀是班主任;在教研组里,孙明槐老师、杨升芳老师教学业绩优异,米学鹏老师、罗勇老师认真负责;还有的老师无比敬业,有的处理人际关系游刃有余……我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站住脚呢?

他把眼光投向了课堂改革,虽然他说课堂改革需要“渐进”,但真正做起来,谢肖明可一点都不比别人落后。他有一个很单纯的想法:我的教学水平一般,但通过课堂改革,我能够和别人缩短距离。果然,谢肖明更加专注于教学了,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只是端正教学态度大胆尝试,而且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动脑筋思考自己的每一步得失。我多次对老师们说,要善于把点点滴滴的实践和思考及时记录下来,因为这是一笔财富。谢肖明把我的话听进去了。不久,他给我交了一篇《一次失败的实验引发的“学”案》,记录了一次他将课堂实验失败化腐朽为神奇的经过。

我读后,大为欣喜,在后面点评继续鼓励道——

如果是一个没有经验的老师,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失误甚至失败,要么慌乱而不知所措,结果教学程序无法继续运行,老师的形象肯定也会受到损害;要么巧妙地掩饰,牵强附会地解释,结果是错上加错,学生也许嘴里不说什么,但心里肯定更看不起老师。但谢老师却把它当成了一次成功教学的起点或者说契机——坦然地承认失败,让学生研究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批判”,最后教学获得成功。这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我将这篇文章收入我编辑的《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该书由漓江出版社正式出版。谢肖明也第一次发表了文章,自然很受鼓舞。

同一个小伙子,过去不想干事,成天混日子,现在却想做出点成绩,那我就应该给他机会,给他平台。于是,学校安排他进入教务处,担任干事。他愉快地服从学校安排,并对自己说:只要自己能够认真点、少说点、多做点,应该还是能干好的。

的确如此。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谢肖明认真主动地完成教务处的相关工作,把过去打游戏的时间用来看学校发的各种学习资料,把以前看电影的内容变成了各种优秀课堂的视频,把过去发呆的时间用来想想自己的课该怎么上才能高效……备课和批改作业也成了每天的必修课——过去他可不是这样!下班时间到了,但任务还没完成,那他无论如何也要把事情做完了再离开学校。教务处事务繁杂,有时候真的是忙得恨不得自己能够飞起来。他觉得每天的工作时间过得飞快,但每天都非常充实。有一次连续两天马不停蹄地工作,使谢肖明除了吃饭就没坐下过,两天下来脚痛得不行,到医院检查,右脚跟腱劳损,但他感到了一种内心的充实。

在教务处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工作需要,学校又安排他到德育处做干事。我还担心谢肖明有意见,但他二话没说,就把办公桌搬到了德育处。这让我都有些不相信,这小伙子,过去那么吊儿郎当,怎么现在如此温顺听话?

如果说在教务处,谢肖明主要是认真做事,那么在德育处,由于分管校长和德育主任的信任,谢肖明开始独当一面地创造性工作了。德育主任只给他布置任务,跟他说说工作思路,最后检查结果,过程一概不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由谢肖明自己想办法解决。这让谢肖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和责任,也让他更愿意积极地工作,在工作中展示自己的能力,体会任务完成后的成功感。谢肖明确实值得信任。分管校长对我说:“任务布置给肖明,其他的就不用管了,最后验收下结果就可以了。对谢肖明,完全可以放心!”

谢肖明渐渐变了,变得让我越来越欣赏。在一次公开课中,谢肖明让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教育良知。

那次学校教务处安排谢肖明为成都市骨干教师上一节公开课。他选定了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一《金属和金属材料》为上课内容,同时确定了上课的班级为初三(5)班,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学习习惯和成绩相对较好,思维灵活。接下来,写上课方案、准备实验、编制导学稿、制作课件,等等。所有的课堂内容都是为5班的学生量身定做的。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着那天按照“五步三查”的模式开始进行这堂课了。他相信这堂课一定能成功。

上课的前一天中午,谢肖明在办公室再一次检查教案、导学稿和课件,因为那天下午第二节课就是5班的课,他将组织学生进行自学,以便在明天的课上展示。第一节课是初三(15)班的课,快上课之前的几分钟,15班的两名科代表到办公室来拿作业和实验仪器。谢老师让她们稍等一下,因为他还要利用这几分钟对课件上的一个问题进行修改。

随后谢老师和她们一起走向教室。在路上,科代表之一的张瑶问:“谢老师,你做课件干吗啊?”谢老师回答:“学校安排我明天上一节公开课。”张瑶说:“在5班上吗?”谢老师说:“是啊。”张瑶自语:“我就晓得啊,我们读了快三年初中还没有哪个老师在我们班上过公开课。”学生的这一句话,让谢老师心中一震,他有些尴尬,也有些难受,良知让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冲口而出:“要不就在你们班上吧!”

要知道,初三(15)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都是比较差的。谢肖明当时完全没有来得及多考虑,便冲动地说出了这句话。

他们已经走到15班教室门口,虽然已经打响了上课铃,但教室里依然如故:说话的、睡觉的、准备开始看课外书的,只有几个学生拿出了教材准备上课。还没等值日生喊起立,谢老师就大声地说:“我要向大家说件事,明天我要上一节公开课,就在你们班上!”

刹那间,说话的学生停住了嘴,睡觉的学生伸直了背,看课外书的学生抬起了头,所有的学生眼睛里都带着不可思议。刘富成同学大声地问谢老师:“你真的敢在我们班上啊?”谢老师答:“有什么不敢的!”刘富成说:“你不怕我们捣乱啊?”谢老师说:“大不了校长喊我下课嘛。你会不会捣乱呀?”刘富成说:“那我今天回去要赶快把校服洗干净了明天穿。”全班大笑。

谢老师说:“我相信大家明天一定能上好课,不会有同学捣乱,不会有人丢自己的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自学明天上课的内容。”他随即让张瑶到办公室拿准备好的导学稿及教材发给同学。每一个学生都用一种谢老师从来没见过的态度认真地完成导学稿,谢老师有些感动。

大约10分钟后,有学生小声地说了句:“这些题好难哦,明天咋上啊!”谢肖明老师突然意识到,这是按照5班的标准准备的导学稿,按照5班的水平准备的课,现在倒是痛快了,明天的课怎么办?没办法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让学生不做导学稿了,只是认真地看教材,并向他们保证明天上课的问题他们一定都会。

第二天,公开课果然在15班上。虽然谢肖明连夜修改了课件、导学稿,重新做了准备,但是这样一节匆匆忙忙的课效果显然不像通常的公开课那么精彩。

然而,谢肖明确认为这堂课是有意义的。因为在课堂上,他看见刘富成真的穿着洗干净的校服(甚至还特地洗干净了脸),平时上课爱聊天的几个女生争着回答问题,从来不认真听课的李明带领全组同学展示他们准备好的实验,还有好几个男同学刚刚理整齐的头发……看到这一切,谢老师再次感动,他觉得这堂公开课对15班全体同学来说是很成功的。虽然他们的成绩仍然很差,但是从这节课后再没有学生在化学课上睡觉,没人聊天,没人看课外书,每个学生都想表现出认真听课的样子,就算听不懂也是认真地盯着黑板看。

谢肖明甚至有些欣慰地想:这样的转变难道不是对自己的“冲动”的奖励吗?“一堂失败的公开课换来学生的尊严与尊重,真划算!”事后,谢肖明对我谈起这堂课,这样满意地说。

谢肖明说的这堂并不精彩的公开课,却让我对他肃然起敬。我们平时爱说“尊重每一个孩子”,可在行动上,我们往往更尊重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当听到成绩不好的学生说:“我们读了三年初中还没有哪个老师在我们班上过公开课。”谢老师“心中一震”,这里的“一震”,源于朴素的良知。他冲口而出:“要不就在你们班上吧!”这里的“冲动”也是一种良知。我赞赏谢老师这种“冲动”,更希望这种“冲动”成为我们平时的行动——不要只盯着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用他们来表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应该多把眼光投向成绩不那么好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尊重、我们的鼓励和我们的欣赏!

既然谢肖明有着强烈的上进心,那就干脆再给这小伙子一个平台。今年9月,学校安排他担任化学教研组组长。刚听到这消息,谢肖明吃惊不小。他对我说:“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组内那么多德高望重的老师,以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也还不足以担任这项工作。但是既然校长和学校信任我,将这个机会给我,无论如何我就要把它做好,我也借此更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说实话,化学组有孙明槐这样的专家,也有米学鹏这样的资深教师,还有其他富有经验的老师,相比之下谢肖明似乎是最没“资格”做教研组长的。但谢肖明不但做了,而且还做得有板有眼,相当不错呢!谢肖明这样给自己鼓劲:“没做过教研组长不要紧,那就多看看别的组长是怎么做的,何况我们组里不是还有孙老师这个专家嘛!”为了让自己这个“组长”更名副其实,谢肖明在课堂上坚持“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模式,认真批改作业,专心备课,把每一节课都当做高级别的赛课来准备。每次的月考,不管学校有没有要求,他都进行抽样调查和试卷分析,完成试卷的双向细目表和重难点及考点的分析。“不管做什么,不管怎么做,我就一个目的——不让别人指着我的后背说:这个样子的人老师都算不上还做教研组长。”他在一篇随笔中这样写道。

两周前何书记在行政会上表扬谢肖明:“那天我从化学组办公室经过,他们正在搞教研活动,我看到谢肖明严肃认真地掏出会议记录本,正一条条地给组内老师传达学校教研组长会的经验,向大家提出要求。当时,我既感动于孙明槐等老师对谢肖明的尊重,对他工作的支持,但我更敬佩谢肖明。一个小伙子,对待组长工作如此认真,确实变化很大!”

那天又碰到谢肖明的妻子,一说起谢肖明的变化,她说:“从这学期开始,他是真的相当用心相当努力地做组长。记得在10月份的第二周该他上校内教研课,头天晚上在家准备上课用的课件,他整整准备了4个小时。在我眼里他就算不是做课件的高手,至少也是个中上水平,平时的课件最多也就一个小时,那天却整整做了4个小时,我问他:‘今天怎么这么久呢?’他给我的理由是,那节课是他当了教研组长后的第一次教研课,必须要做到最好!还有第一个月的月考,化学成绩出来以后,他晚上就在学校加班做成绩分析,分析了很多数据,我问他:‘这些数据是学校要求做的吗?是要交教务处的吗?’他说不是,但不管交不交,做出来总是有用的啊,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改进教学嘛!”

那一刻,我想到了谢肖明过去吊儿郎当的样子,再次感慨,每一个老师的潜力真是无限的。

2011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