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每个老师都是故事
12480200000036

第36章 刘绍英:从容不迫地行走

2008年5月16日,大地震之后的余震不断,那段时间成都市民人心惶惶,因为时不时有地震的传闻。那天晚上,电视里也报道当晚可能有大地震。于是,成都市民倾城出动,到处都是人去楼空了。刘绍英老师也匆匆来到了学校操场——此时的学校操场,已经是社会避难所了。突然,刘绍英老师的手机铃声响起了,接听后传来的是一个女孩的声音:“刘老师,你先睡吧,快地震了我会叫你的!”孩子幼稚的话,让刘老师哭笑不得:如果真的地震了,你还来得及“叫”我吗?但刘老师依然被这朴实的话语感动了!

在可能的灾难即将到来的时候,这孩子还惦记着老师,同时她又希望老师能够好好休息,为此她愿意为老师“站岗放哨”,这是怎样的师生情?这又是怎样一个女孩子?

其实这个女孩曾经是个“问题女孩”。由于父母离异,母亲再婚,不好把她带在身边,可怜的孩子便成了事实上的“孤儿”。不得已,她被送到成都姨妈家,于是来到武侯实验中学就读,成了刘老师的学生。

细心的刘老师经过观察,发现这孩子很自卑,甚至极端地不自信。和她聊天,才知道由于家庭矛盾,她从小就生活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下,心理也非常脆弱。刘老师很心疼也很爱怜这孩子,经常给她以心灵的抚慰。慢慢地,刘老师赢得了女孩的信任,换句话说,女孩子很依赖刘老师,把刘老师当做精神支柱,每逢不开心的时候都来找刘老师说,常常是边说边哭。每当这时,刘老师真的就像妈妈一样,用温柔的语言安慰她,用理智的叮咛开导她,尽力给她信心,给她生活的勇气。

有一天早上,女孩子又红肿着眼睛来到刘老师面前,告诉刘老师,因为心里不好受,她前一天晚上差点就从阳台跳下去了!刘老师大吃一惊,她感到只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了。刘老师马上打电话告诉了女孩的妈妈,让她来学校。女孩的妈妈闻讯很快和继父赶了过来。见到女儿,夫妇俩把孩子叫到外面一处花台旁坐下。刘老师以为有了孩子父母的开导,可能会对孩子的心有所温暖,谁知道适得其反,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来了只知道呵斥。特别是孩子的继父,大声地教训着她。事后孩子告诉刘老师,当时她好难过、好尴尬哦!因为路过的人都诧异地看着她,她简直无地自容。

一顿训斥之后,妈妈和继父就回去了。刘老师感觉他们的所谓“配合教育”并没有给孩子多少帮助,但刘老师又必须“借力”,她感到对这个孩子来说,简单的说教或安慰已经难以走进其心灵,而如果走不进心灵,任何教育都难以奏效。于是刘老师联系了学校的心理老师。最初女孩有些犹豫,但好在这女孩很听刘老师的话,自然把这种信任也投向了心理医生。那以后,她心里不好受的时候就请刘老师帮她联系心理老师。后来,刘老师建议她去华西医院咨询心理医生……

慢慢地,女孩走出了迷茫,对自己有了自信。最终她的心理调节好了,也学会了关心同学、关心身边的人。后来她妈妈和继父决定接她回去了,她只好转学回老家了。临别,她来找刘老师,满脸喜悦地说:“刘老师,我终于有自己的家了!”听到孩子的话,想到孩子的变化,刘老师差点掉下泪来。

这个女孩子只是刘老师从教20多年中所教过的无数学生之一,类似的成就感在刘老师的教育生涯中也有很多很多。刘老师平时给同事的印象是朴实低调,无论英语教学还是班主任,都是那么从容不迫。

新学年开学第一堂课,我到各班巡视,看到讲台上美丽的刘老师却带着一个金属“项圈”。后来才知道,刘老师的脖子病得不轻,她必须随时带着这个“项圈”才能减轻一点点痛苦。我没有公开表扬刘老师,因为在我看来老师带病上班是不值得提倡的;病了就该在家休息,可是我校教师人数严重不足,所以我不得不默认刘老师的带病上班。这是我这个校长的无奈。

刘老师已人到中年,英语教学任务已经很繁重,可她还如此喜欢做班主任,这是为什么呢?我专门就此事问过刘老师。我以为她会说“班主任工作能够给我更多的成就感”之类,可她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喜欢班级这个大家庭。她是这样说的:

“因为班主任工作让我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学生,更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当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才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成才。工作虽然繁杂而劳累,看着学生的成长,看着他们面对我的天真无邪的笑容,真的有种幸福感。班级是个大家庭,每次走进教室,我都能感到一种家的温暖,我喜欢这种感觉。”

2011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