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巴菲特投资微语录
12474400000042

第42章 安全投资篇不做赔钱的买卖(4)

其实不然,长线投资不在于钱多钱少,钱少照样会收益颇丰。比如,投资者于福,他在1993年买入万科A1000股,成本为2万元左右。到了2007年,当年买入的万科股票,现在的市值为36万元,回报是18倍。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说,如果每次万科A的配股和权证都要的话,回报可以达到72倍,也就是接近150万元。那么,于福为什么没有要那些配股和权证呢?其实,不是他不要,而是当年他买完这些股票后,就一直没有关注它。但是,即便如此,在14年之后,于福也得到了高达18倍的投资回报,年均23%的收益率足够让绝大多数的基金经理汗颜。

由此可见,即便投资钱少,但投资时间长,也同样会获得丰厚的回报。所以,千万不要把小钱浪费在短线投机里,以免造成损失。

在20世纪70年代,巴菲特持有的资金量也不多,所以,每次股价的波动都会对伯克希尔的净值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巴菲特没有被短期股价波动所左右,一直坚持长线持有策略。到了1977年,伯克希尔保险事业投入的资金成本已经从原来的1.345亿美元增加到了2.527亿美元,因此,投资增加的净收益也从1975年的税前850万美元增长到了1977年的1240万美元。

可见,投资少也能赚大钱。作为投资者一定要耐心等待,不要抱着短期投机心态,即便是资本很少。况且,越是钱少越经不起短期股市上的惊涛骇浪,越容易损失掉。这就像成功的农夫绝不会在播种之后,每隔几分钟就把种子挖起来看看长得怎么样,他们会让谷物发芽,让它们生长。否则,谷物必死无疑。

如果实行短线投资可以大获成功,短线投资应该成为投资的主导。但事实上,很少见到短线投资者能够在市场上发财。赚一点利润可能并无问题,但比起长线投资人士而言,反而容易招致损失。短线投资者容易损失的原因正是股票在短线上的波动很大,并不容易捕捉,有时看到一支股票某日突然之间上升而买进,可能这支股票只是炒高来派货,或只炒一日半日就再回落,这种现象股市上屡见不鲜。短线投资者因为并非抱着长线投资的心态,即使亏,也会止亏。十次有五次这样,即使其他五次赚钱也可能只是白干。如果某一两次买得较为大手,但股价回落得急,可能即使再多赚三五次,都不能弥补一两次的损失。即使赚得到钱,最终获利的可能性也有限。

所以说,钱少,并不是做短线的理由。即使是小钱,只要看准公司,长期投资也能发大财。巴菲特曾经说过:“我偏爱的持股期限是永远。”这就是为什么他敢说10美分也能成为1亿美元的缘故。可见,不管钱多钱少,长线总比短线好。

长线投资并不是万能的

【巴菲特说投资】

我们必须强调的是,不管我们所投资的这家公司的股价是上涨还是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我们不会轻易就处理掉,我们更愿意无限期地持有这家公司的股份,只要这家公司能够运用其资金产生让人满意的报酬,管理阶层优秀能干并且正直,同时,市场对其股份没有过度高估。

——巴菲特致股东函(1987)

【活学活用】

长线投资是巴菲特的经典投资理论之一,因此,一些投资者就模仿巴菲特这一理论,买入股票后长期持有。但是,虽然股票以长线投资为好,也要分情况,长线投资不能保证一定会获得丰厚的回报。能够进行长线投资的企业股票,该企业一定具备一些条件。

首先,企业具有持续稳定的获利能力。第一,公司产品或服务有定价权。一些企业能够轻松提价,并且不会因此担心市场占有率或销量下滑。而且能够利用少量的支出轻松获得大量收益。这样的企业才能适应通胀的经营环境。

其次,企业所在的行业发展前景稳定。对于商业前景的持续稳定,巴菲特在1987年致股东信函曾这样写到:“经验表明,能够创造盈余新高的企业,现在做生意的方式通常与其5年前甚至10年前没有多大的区别。”

再次,高权益回报率,没有或极少负债。巴菲特认为股东权益回报率是最好的单年绩效指标。高回报率常常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财富,同时也更容易获得股东的支持。另外,该企业一定是负债极少或没有。在通胀加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发现仅维持它们当前的营运就需要花光先前所赚的所有钱,所以,不管这些公司的盈余多么吸引眼球,如果这些数字难以兑现为白花花的现金,投资者就会心怀疑虑。

正如巴菲特在1980年致股东信中写的那样:“我们偏好于并购能‘产生现金’而不是会‘消耗现金’的公司。”

最后,管理层管理能力强。巴菲特非常重视企业的管理层领导能力,他认为管理层就是要创造现金,而自己的优势是配置资金。

另外,尽量投资自己熟悉的简单的企业。不投高科技企业就是巴菲特这一观点的体现,在1999年致股东信中巴菲特写到:“想要预测处在快速变化发展中的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显然已经不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买高科技股票的原因,即使我们都承认它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将会改变整个社会。但问题是,我们无法分辨出这些高科技公司,究竟哪家才具有长期竞争力。

还有合理的价格。巴菲特认为账面资产和企业内在的价值无关。拥有同样资产的企业,最后创造出的收益却不一定相同,所以,不能光看账面资产就盲目投资。另外,企业成长本身也不一定就表示有价值。虽然成长常常会对价值有正面影响,有时还非常重要,但并非绝对。

以上这几点不是孤立的,是相互关联、互为一体的。我们在考虑某个公司是否具有长期投资价值时,一定要对以上几点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了解得更全面。当然,到底持有多长时间呢?这里的长期,指的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在这段时期内,可能会有股价下跌,但这个阶段下降,下一个阶段就可能上升,最终股票会在总体上为投资者带去相当大的赢利。

最后,长期投资能够跑赢市场的原因应该是“在适当的价格买入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并且持有到它的股价不再被低估为止”。牢记这句话,我们就能够对巴菲特投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成功不是靠简单的技术分析

【巴菲特说投资】

如果你生活在一个父权结构非常严密的社会,每一个家庭都以父亲马首是瞻,20天后,你就会发现215位赢家是来自于21.5个家庭。很多天真的分析师会因此认为,其中具有高度的遗传因素。当然,这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你所拥有的不是215位个别赢家,而只是21.5个随机分布的家庭。

——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商学院的演讲(1993)

【活学活用】

技术分析是每一个国家都有很多人关心的事项,就像六合彩、赌马和上赌场那样,因为时对时错,因而能够满足那些寻找刺激感的投机客的心理。但这是否是聪明的投资者应该使用的选股方式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股票分析师,他们的工作,就是将所有股票列入三个等级之一:应该买入的好股、应该继续持有的中等股和应该卖出的坏股。

大半的股票分析师都是附属于证券公司,而后者的生存能力,还取决于股票的交易量。因此,为了增加营业额,股票价格的极度波动是一大好事。

基金经理也是股票分析师报告的一大使用者。美国的基金经理喜欢交易频繁,一来是可以尝试吃散户投机客的钱,二来是证券商会付一些佣金给基金经理。

这使得股票分析师的股票建议,在像巴菲特这样的长远投资人看来,是非常漂浮不定的。巴菲特对分析师并不客气,他曾说过:“只有在华尔街,你才会看到有人开劳斯莱斯上班,却听取搭地铁上班者的意见。”

另外,从技术分析本身来看,巴菲特提醒投资者,技术分析不能够为你长期赚钱。技术分析主要研究股票的形态与供需的关系,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技术分析具有较大的正确预测概率,而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市场包括人为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等),技术分析的正确预测概率则大大降低。

我国股市的“消息市”和“政策市”的特征相当明显,股市的投机性也非常强。大户和机构可以凭借他们的资金实力把每股业绩仅有几分钱的股票炒至二三十元的高价,而一些业绩不错的股票,却因为没有庄家的关注而变得股价呆滞——股市行情好时,别的股票股价飞涨,而它们却原地踏步;行情转坏,股票都在跌价时,它们也跟着下跌。正所谓:“有庄的股票是个宝;无庄的股票像根草。”中小散户想要在股市里赚到钱,只能千方百计买进有庄家关照的股票。技术分析方法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跟庄”,于是,不少中小散户便利用技术分析的方法在庄家吸货时也跟着买进,跟庄家抢筹码;庄家拉抬时,则享受免费坐轿的服务;而在股价的顶部发觉庄家派货时,由于中小散户筹码极少,能够一下子出清,轻松地出来做一个旁观者,观看庄家慌乱出货的情形。

不过,世界上岂有免费的午餐。变幻莫测的股市不仅是资金实力较量的场所,同样也是智慧和技能较量的场所。在一个不以股票内在价值作为投资根据,而是以图表形态和技术指标作为买卖理由的股票市场里,人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是在电脑屏幕上做着图表的赌博游戏——只不过这种赌博游戏被美其名曰为“投资”而已。既然是在做赌博游戏,那么,一部分人的赢利必然是以另一部分人的亏损作为代价。这样,道理便很清楚:庄家们的获利,必然是以被套股民的亏损作为代价;反之,若跟庄的散户们都赢了,则庄家只能以惨败为结局。

既然中小散户们能够利用技术分析方法占庄家的便宜,为了争夺利益,庄家们也发明出在技术图形上制造陷阱的方法,诱使那些靠技术分析方法进行买卖的人上当,从而在吸货时使技术分析者割肉抛出手中的筹码;要派货时,又使技术分析者误以为还有行情而买进,接走其不要的筹码。

可见,证券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有很多陷阱和泡沫,仅凭技术分析很难做到准确把握股票未来的发展行情。世界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也不相信技术分析,被雅称为现代金融学之父的法玛教授称技术分析为“占星术”,著名美国财经作家卢文斯廷则称之为“图表巫术”。

所以,我们在投资股票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清醒而理智地投资,千万不要仅凭简单的技术分析就妄下结论。

名气大的企业不一定好

【巴菲特说投资】

去年,我曾非常激动地向大家宣布,我们2000年将会投入大笔资金到广告行销上,并且每一分钱都会用在刀刃上。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做法错了,我们投入大量的广告,结果,这并没有增加咨询保险的电话,我们的咨询电话成交率反倒出现首度下滑。这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态发展,让我们在今年每张保单上的成本都大幅增加了。

——巴菲特致股东函(2000)

【活学活用】

在炒股的时候,我们常常受企业的广告所影响,这样使我们误认为,越是经常上电视广告的企业越有名气,越是大牌,如果投资这样的企业一定有丰厚回报。

然而,巴菲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不要被企业的广告蒙蔽,简单的广告和名气大小并不意味着企业就一定赢利。

秦池是山东省临朐县一家酒场的白酒品牌,厂家于1990年3月成立,建立初期,它只是山东无数个小酒厂中的一个,销售范围也只局限于潍坊,每年产白酒的量仅有1万多吨。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1993年,厂长姬长孔开始把目标锁定沈阳。同时,秦池采取多种营销方式。比如,在电视台上密集投放广告,并由当地技术监督部对秦池酒进行鉴定,还推出消费者免费品尝等活动……经过一系列宣传活动,秦池一下子为众人所知。

1995年,秦池以6660万元高价买下央视黄金广告段,成为“标王”,并由此一夜成名,其白酒也身价倍增。中标后的一个多月内,秦池就签订了销售合同4亿元。1996年,初尝甜头的秦池以3.2亿元的天价再次成为“标王”。

秦池对外出示的数据显示,当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利税2.2亿元,较上年同步增长了5~6倍。他们预期1997年年度销售额将达到15亿元。

如此一个小小的县级企业,怎么能生产出有15亿元销售额的白酒呢?1997年初,北京某报社派记者暗访,竟然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秦池的原酒生产能力只有3000吨左右,它用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成低度酒,再加上从四川邛崃收购大量的散酒,然后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行销全国。

秦池的“勾兑酒”事件爆发,秦池也从“标王”的宝座上跌落下来。那年,秦池完成的销售额不是预期的15亿元,而是6.5亿元,第二年,更下滑到了3亿元。到1998年,该厂已经开始欠税经营。如今秦池牌白酒已经消失了。

这个曾经在中华大地上以天文数字豪夺中央电视台标王的一家小酒厂,在广告的光环下,虽然取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随之而来的便是销声匿迹,给广大的企业留下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