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孟子一百句
12459400000002

第2章 人性原本是善的

◎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旧时的中国,孟子可算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大约从南宋开始,社会上开始流传一部蒙童书——《三字经》。《三字经》劈头就讲“人之初,性本善”,这可是孟子的意思,第二句“性相近,习相远”才是孔子的话。这里的“性”指什么?简单讲就是本质,人之性也就是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究竟怎样?人行为善恶的根源如何?类似这样的追问,在中国古人尤其是儒家学者那里,受到特别的重视,经常出现讨论乃至争辩。这与中国主流文化注重人,注重人间秩序的安排有很大关系。儒家之学,从一开始起就是“人”学,所以自然重视人性问题。

“人性本善”是孟子所有理论的出发点,离开这一点,其他都无法说了。需要说明的是,出发点只是立论的起点,不等于最终目标,儒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在这一点上,孟子毫无例外,但有不少人往往把它搞混了。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理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人都有。这四心也称“四端”,它们分别代表了仁、义、礼、智四德。这“四端”就像人的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它们是“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 他还举了“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和“孩提之童”的例子,从成人说到小孩,来证明他的观点。

老实说,人性问题并不像孟子说得那么简单,因为它在四方上下的“六合之外”,看不见、摸不着,不好讲。孟子最崇拜孔子,可孔子就很少谈论人性问题,一部《论语》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的学生会慨叹:“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可见孔子很高明,把这个很难说清的问题悬置起来——“存而不论”。孟子从理想出发,想接着而不是照着孔子说,所以孔子虽没说过性善的话头,他却强调人性本善,还说得头头是道。

孟子的观点当然会引起人们或赞成、或反对的意见。如与孟子同时的告子就认为“性无善无不善”,还与孟子展开了辩论;稍后儒家又出了个大师叫荀子,他从现实出发,与孟子唱反调,主张“人性本恶”,还批评孟子不知性。

孟子“人性本善”的命题,肯定了人类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揭示了人与动物间的根本区别,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甚大。可以说,孟子的“性善”说开了儒家心性理论的先河,不管后人是赞成还是反对,但没有人能完全不理会孟子之说。

原文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今译

孟子讲人性本善,言谈中不离尧舜。

原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怵惕恻隐:恐惧怜悯。内交:内通纳,结交。要誉:求名。乡党:乡里。端:发端。四体:四肢。

今译

人人都有怜悯他人之心,(譬如)现在人们突然看见小孩将要掉入井里去,都会立即产生一种惊惧同情之心。这不是为了想跟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了要在邻里朋友中获得好名声,也不是由于厌恶孩子的啼哭声才这样做的。由此看来,(任何一个人,)没有同情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礼让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不能算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礼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个开端,就如同他有四肢一样。

原文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注释

铄:从外到内渐渐熔化。

今译

仁义礼智,不是从外面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未曾去思索罢了。

原文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上》)

今译

人无须学就会的,是他的良能;无须思考就知道的,是他的良知。一两岁的小孩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父母的,等到长大了,没有不知道尊敬自己兄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