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FBI心理操控术
12452000000016

第16章 FBI强调要结合别人的行为判断他的话

FBI认为,在社会中,为了生存每个人都离不开说话。然而,在一定的场合人们说的并不一定是实话。在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听到一些欺骗性的语言,这些欺骗性的语言可能来自上司、同事、朋友,甚至可能来自家人。不可否认,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不撒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费尔德曼研究指出:每个人平均每日说谎至少25次。

当然,这里我们要明白,谎言有不同层次之分,有的谎言是出于善意,比如2008年奥运会时,中国射击冠军陈颖的妈妈为了不影响女儿比赛,向女儿隐瞒了癌症的病情。这种谎言我们可以命名为“白色谎言”,不仅可以说,而且是必要甚至是伟大的。但是,有些谎言就并非如此,在这个世界上更多的谎言是出于欺骗和伤害的,比如花言巧语诈骗钱财,甜言蜜语欺骗感情,瞒天过海愚弄百姓等等,对于这些话,我们就时刻要防止掉入对方设置的陷阱。

一只狐狸为了躲避猎人的追赶逃到了樵夫家里,它向樵夫诉说了自己的困境并苦苦哀求樵夫救自己一命,它的筹码是如果能躲过此劫,定会向樵夫献上自己美丽的尾巴。于是,樵夫把这只狐狸藏进了自己的小屋。

一转眼的工夫,一个猎人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向樵夫打听狐狸的下落,并以一只兔子作为酬劳。樵夫一边对猎人说狐狸往后山跑了,一边向小屋的方向做手势。但是,一心追赶狐狸的猎人并没有注意到樵夫的手势,急匆匆地往后山的方向追去。

这时候,狐狸出来了,并且径直走了。樵夫三步跨做两步追上去指责狐狸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狐狸冷冷笑道:“你以为我会像猎人一样相信你的鬼话吗?如果你不指向小屋,我一定会把尾巴留下的,但是你的手势出卖了你……”

看着狐狸远去的背影,樵夫感慨地喃喃说道:“如果狐狸也像猎人那样,只相信我说的,不看我的手势的话,我就可以戴着狐狸围脖吃着美味的烤兔子了……”

在生活中,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寓言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为了利益玩心计耍手腕的樵夫;轻信他人、粗心大意的猎人;观察入微、敏锐谨慎的狐狸。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对那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猎人表示非常亲近。如果你是“可怜的猎人”阵营中的一份子,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善察的狐狸学习,不要轻信别人的话。

确实,无论我们每个人承认与否,谎言都是普遍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谎。当然有些也并非恶意的谎言。如:以“我今天还有点事,我们改日再聊”来结束一个电话。这样的谎言我们不仅司空见惯,可能我们本身也百用不厌。

FBI指出,虽然语言是人类表达心理与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人类复杂的神经系统和思维活动为制造谎言和施展心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所以,请你放弃地球人都说真话的美好理想,回到现实中来,与谎言斗争吧!既然我们无法阻止对方说谎或是玩心计,那就学会看透他人。

而看透他人,最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他人的行为判断他的话。美国文豪马克·吐温曾经尖锐地指出:“每个人每天每小时,清醒时、沉睡时、做梦时、高兴时或悲伤时,无时不刻不在说谎;即使能够三缄其口,我们的双手、双脚、双眼和举止仍禁不住显露出爱骗人的本色。”这就是问题的突破口,持哪一种学术态度的心理学家,都会赞成的一个心理学规律就是:心理活动是通过行为来表现的,而不是语言。

无独有偶,俄罗斯前总统普京也说过这样的话:“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看他说什么。”语言充其量就是个外壳,是个包装而已,实际情况是,在你的周围随时可能出现两面三刀的人,他们会因不同的需要而说出完全不同的话。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将真正的心理完全呈露给他人,而其所说的话往往会因思维的深层次加工而掺杂了很多虚假不实的信息,如果你照单全收,那就十有八九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当然这里要申明一点,FBI认为,反映一个人的真实心理的行为也应该是以“反复出现”为标准的,一个人不能在跟对方交谈时因他看了一下表就武断地认为他是想结束谈话了。对此,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萨特认为,较之对一次行为的认定,对说话者行为的反复确认能更准确地把握对方的真实的想法和观点。

中国有句俗语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算计和猜疑,固然不占生活的大多数内容,但“不建立防火墙”的生存方式很可能会让自己成为各种事件的牺牲品。因此,我们必须练就自己的先觉意识,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能随随便便地猜测别人的不诚实,却能在别人刚刚暴露不善举动的时候觉察到,并提早防范。

最后FBI再次提醒人们,从人的本性出发,谎言是无法彻底杜绝的,一个人也更不可能阻止别人玩心计,但是可以做的是修炼自己的洞察力,不做别人心计的牺牲品。FBI建议人们,从此刻起,就正如那个寓言故事中所讲的一样,不要再像猎人一样,轻信别人的话。面对形形色色的“樵夫”,你必须变成善察的“狐狸”,用智慧拨开迷雾,洞察其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既然你无法阻止对方说谎或是玩心计,那就学会看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