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郑子瑜传稿
12448600000019

第19章 新加坡: 坎坷人生的继续(一)

1954年,郑子瑜经他人生第一位新文学启蒙师丘絮絮的介绍,来到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教。新加坡华侨中学是一所在南洋知名度颇高的中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嗜宿老舍,林淡秋均在此执过教鞭。蔡元培曾说过,“北京大学是北京学校的中心点,华侨中学是南洋学校的中心点,”[36]在这样一所著名的学校工作,郑子瑜感到光荣。

郑子瑜来到新加坡之时,新加坡尚属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殖民地统治的呼声十分强烈,学潮澎湃,独立和民主的呼声甚高,这股世界的进步潮流也波及新加坡。不久,郑子瑜便遇上了麻烦,新加坡移民厅来了一信,信中无中生有地怀疑郑子瑜鼓动学潮,反对英国的殖民政策,勒令他马上离境。郑子瑜通过校长向殖民地政府申诉,认为此纯属无中生有,学潮是自发的,即使有人鼓动,他初来乍到,怎能鼓得起来。于是,移民局准许延长居留一个月,再查一查。一个月后,因查无实据,又批准再延长居留三个月。如此一延再延,郑子瑜得以长期居留在新加坡,后来加入新加坡籍。

华侨中学虽然是一所著名的学校,但战后新加坡经济尚处于低潮,教师薪水不高,郑子瑜为了养家糊口,又兼职于高师班和南洋大学进修班。他每周授课五十学时,各种班级均有大量作文和作业需批改,三个点分布较远,搭车奔波,片刻无暇,连喘气的机会也被剥夺了。晚上回家后郑子瑜便躺在床上,骨头像散了架,疲惫异常,强打精神起床批改作业,直至夜半方能就寝。这样,生命再次作了透支。如果不这样,生活便难以维持下去。

后来,他离开了华侨中学,到一所名为学院而实际上又不像学院的教育机构工作。情况似乎有点好转,于是,郑子瑜抓紧点点滴滴的宝贵时间,利用平日积累的资料,加紧努力,笔耕不辍,简直是日夜兼程,昼夜笔耕,许多休息和睡眠的时间换来了《人境庐丛考》、《门外文谈》、《郑子瑜选集》,为《南洋学报》主编了《黄遵宪研究专号》,并细心钻研了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为以后深入研究修辞学做好准备。[37]这一段时间,郑子瑜继在马来西亚学术上起步之后,又攀上了一个台阶,尤其在黄遵宪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为今后走上国际讲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