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校园安全与危机处理
12397800000009

第9章 学校安全工作管理(9)

网络犯罪的应对

(1)网络犯罪概述。

山东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犯罪研究室主任李康熙认为,当今网瘾网恋问题已经像“黄、赌、毒”一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他们调研的结果来看,70%的青少年犯罪与上网问题有关。

人民网上找到《狼群出没的互联网》文章,里面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了2000年以来我国以及别的国家由于青少年上互联网而发生的犯罪事件。

来自公安部门的调查资料表明,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网络犯罪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犯罪新动向。随着电脑网络的普遍运用,中国的网络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的趋势,比1998年增加了几十倍。

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副局长顾建国承认,目前的网络犯罪其中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传统领域犯罪逐步向互联网渗透。

这是互联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狼。”

正是由于天然的隐蔽性,互联网成为一些犯罪分子实施传统犯罪的新工具。

据警方介绍,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手段实施传统犯罪时,往往通过聊天、网络游戏等手段与涉世不深的少男少女结成亲密无间的“网友”,一旦时机成熟就会露出狰狞的面目。

事实上,一旦发生恶性案件,要根据网名寻找犯罪嫌疑人简直如同大海捞针。资料显示,使用OICQ注册上网的人数已经达到9位数字,这意味着嫌疑人至少隐藏在1亿个形形色色的网络居民中。

一项专题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网恋的经历,不仅呈现出比例高、公开化的特征,轻率和速成的程度也令人瞠目结舌。有些学生仅仅同网友聊过一次天、发过一次E-mail后,便一见钟情,相见恨晚,迅速在网站上确立恋爱关系。

法学界人士认为,由于网络提供了更多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一些涉世不深的低龄网民容易上当受骗。同时,由于网上交流的虚拟化特点,家长和学校又难以真正实施监管。

据警方透露,诸多通过网络骗钱骗色的案件中,犯罪分子选择的对象大多是十几、二十岁的无知男女。他们大多数从未出过远门,也不谙世事,只因为网友的一番“甜言蜜语”、“胡言乱语”,就踏上了寻求幸福、刺激的虚幻之路,结局往往是悲惨和令人痛惜的。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富于幻想,他们总是想象那些美好的爱情故事或者新奇刺激的事物,并且渴望自己成为其中的主角。在沉湎于网络之后,年轻人开始将这种幻想寄托在网络世界中虚幻的真实人物身上。他们只是因为网友的名字好听,就将对方想象成心目的“白马王子”或者“白雪公主”;只是因为听了几句恭维的话,就死心塌地地跟着犯罪分子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青少年缺乏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是他们频频在互联网前“受伤”的关键原因。

(2)学生犯罪预防网络构筑。

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是学校的任务、家庭的任务,也是司法机关和社会个方面的共同任务。“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对策。所谓“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对策,是指构筑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学校、家长和社会三结合的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立体化防范体系。

①从源头上构建健康绿色的互联网。

给青少年提供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网站。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开辟和建设青少年网站,可以通过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青少年感兴趣的、能切实为青少年服务的形式,开辟更多的为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网站,服务青少年、凝聚青少年。通过青少年网站,使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占领网上思想教育的阵地。

切实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加大整治力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不得进入营业性网吧的规定,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网络环境。要对“黑网吧”进行全面整顿,取缔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设立监督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使网吧业走上更加规范的道路。加大对网吧经营者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经营者在网吧经营中学会知法、守法和用法。

②加快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提高青少年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针对部分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倾向,要教育青少年分清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不同,向他们分析社会的复杂性和存在的某些不足,鼓励他们勇敢地直面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投入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去。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青少年之间、青少年和社会之间的交往,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有条件的应该建立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机构,对有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克服障碍。加强青少年组织建设,消解虚拟组织对现实组织的冲击。网络组织基本游离于有效管理之外,网络组织既有健康的、利于青少年发展的,也有不健康的、带有反动色彩的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我们要主动地去了解各类网络组织,与其加强联系,并以有效的方式介入他们的运作、管理,各种虚拟组织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通过网络形成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健康组织。

③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鉴于网上青少年道德弱化的现象十分突出,必须加强网上的道德建设,这是一个崭新的和极其重要的课题。首先,网络是个新生事物,网络社会的伦理规则处于建设过程之中。我们应该建议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和探讨网络伦理规范,明确各种网络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以及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形成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其次,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网德”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有一整套道德规范,网络才能够正常运转,不能因为网络的隐蔽性而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上网时要文明、自尊自重、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要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指导他们学会选择和识别,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各种网络技术传授部门,各级青少年宫开办的计算机培训班,在进行网络技术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网络道德训练,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念,规范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新闻媒体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宣传,把网络道德纳入到社会道德体系中。

④加强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引导作用。

学校和家庭应为引导青少年健康文明利用网络的作出努力。应注意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网上污浊内容的危害性,注重引导青少年怎样上网。青少年的好奇心强,越是不许他们做的事,他们偏想做。因此,针对青少年上网浏览不健康内容,结合案例他们谈这个方面的害处;另一方面,对他们多进行理想教育,使其有远大抱负。在学校,教师应多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教给学生必要的上网常识,指导和教育青少年正确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高尚上网。通过疏导,不仅使孩子意识到不健康内容的危害,更使其借助网上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在家庭中,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引导青少年参加社会活动。对于家庭入网者,家长可以在电脑端加过滤软件,提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对于青少年上网吧者,家长应把握其活动时间,坚决杜绝其通宵上网。另外,家长要重视青少年青春期的科学教育,支持和鼓励青少年读一些有益的书籍或观看一些有关电视电影节目,不仅给他们物质生活保障,而且给予精神生活的健康享受。

⑤加大网络立法力度,预防中小学生网络犯罪。

法律规制,是网络文明的硬性保障。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同样离不开法律的外在规制,否则这个“虚拟社会”就可能出现秩序紊乱的现象。实践证明,网络立法势在必行,健全互联网管理的各种法规,培养中小学生的网上法律意识,建立和完善与网络社会相应的法规条文,是建构网络文明工程的现实需要。建立和完善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一方面规范全体网民的网上行为,另一方面对网上行为立法,借此保护中小学生不被有害信息侵害。通过立法,建立新型的信息自由原则,即个人的信息自由不能建立在妨害公共信息自由和国家信息安全的基础之上,有关部门应该而且必须采取有限度的措施将信息网络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在遵守国家有关网络信息方面的法令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一些有效措施。比如互联网登记制度,通过登记以保证对网络的有效控制;比如电子审查制度,对来往信息尤其是越境数据进行过滤,将不宜出口的保密或宝贵的信息资源截留在国内,将不符合国情的或有害的信息阻挡在网络之外。此外,还应建立并完善联网电脑的管理制度,确保强化联网电脑的安全使用等等。

⑥采用打击与防范、教育与引导的综合治理方式,有效减少和控制中小学生的涉网犯罪。

利用网络的中小学生犯罪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立足教育和引导,重在预防,通过综合治理防范是预防网络条件下中小学生犯罪的根本途径。中小学生涉世不深,可塑性较强。对于受到网络不良文化影响而违法犯罪的中小学生应当重在教育与引导,尤其是针对未成年人,更需要注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我国对中小学生犯罪的方针是教育帮助为主,司法惩处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有限制地使用。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中小学生的涉网犯罪行为。

网瘾的戒除

中小学生群体的特点是好奇心重、自控力相对较差,又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最容易网络成瘾。据预计,全国有网络成瘾者250万~300万。而在网络成瘾者中,有80%的人是12~24岁的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

着名教育学家陶宏开在参加“百万家庭健康上网大行动”行动启动仪式的发布会时痛心疾首地指出:在北京发生的中小学生犯罪案件90%与网瘾有关。

有研究表明,每10个中小学生网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网络成瘾。中小学生因沉溺于网络游戏而影响了学习、生活甚至引发犯罪的报道也屡见不鲜。网络成瘾带给一个家庭的打击往往是毁灭性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衣新发说,据美国心理学会研究,大部分人会在上网的第一年成瘾,日后逐渐消退。控制早期上网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是重要的。

(1)网瘾概述。

首先,我们来测测您的孩子是否已经上了“网瘾”

根据仓山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研究成果,上网是否成瘾有个标准。

第一期:“接近成瘾期”,有下列明显特征:

每天必上网打游戏;一放学就进入网吧或回家上网打半小时至1个小时游戏;回家吃完饭,先要上网打一会儿游戏再去做作业;每天不上网会有点心神不宁。

第二期:“轻度成瘾期”,有下列明显特征:

非常喜欢上网打游戏或聊天;每天上网打游戏或聊天约2个小时;不上网会出现焦虑状态,即紧张、敏感、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对许多事物失去兴趣。

第三期:“重度成瘾期”,具有下列明显特征:

将上网列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和最幸福的事;每天上网5小时以上;上网不知疲倦,可以不吃不睡;不上网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状态,有的甚至会出现生理上病态反应,如颈背肌肉痛、口渴、咽干、喉部梗塞感、手足麻木、头发胀、肌肉抽动等等。

(2)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

网瘾会给中小学生带来很多危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是造成人格异化。

②是失学失业,网络成瘾的中小学生大多辍学,很多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因此抛弃了工作。

③是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④是造成视力下降、智商下降等症状,很多人甚至有脊柱弯曲、“键盘肘”等生理性病变。

⑤是导致家庭破裂。

(3)学生网瘾的戒除。

学生网瘾的戒除,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关怀。专家们指出,网瘾是能治好的。治疗网瘾,80%不会再犯。

①学校的要求。

学校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教育,使广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上网的关系,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认真贯彻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认真组织学习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就联合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班主任经常家访,了解学生是否上网,在哪上网。家校配合,共同监管。同学之间互相监督,相互提醒,共同抵制不良行为。

②父母的要求

对父母来说,首先要教孩子科学合理地应用网络资源,使之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动力。孩子一旦有了网瘾,就像得了病,需要治疗和关怀,不能弃之不管。

不能立即禁止孩子上网,特别是已上网成瘾的孩子;否则适得其反。

要了解孩子性格,对症下药。父母要减少对成瘾者的责备,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要限制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地点。最好不要到网吧上网,每次上网不超过1小时,上网必须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等等。

自己要首先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告知和引导年幼的孩子,一定要与孩子说明不能与网上认识的人见面。

家长一定要讲信用,特别是针对有过错的家长,不能紧约束自己的孩子,还要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家长与孩子一起制订合理的计划,让孩子和父母相互监督,不能够只约束孩子,放纵自己。

要完全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制定目标,等孩子完成或达到目标时,要给与鼓励或相应的奖励,培养新的兴趣与爱好,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心理上彻底脱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