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东方人与西方人的50个思维差异
12397100000021

第21章 东方人重事后,西方人重事前(3)

7.东方人重视过去西方人着眼未来

具有不同文化的民族有不同的时间观念。在时间观念上,中国是一个倾向于过去的国家。人们尊重过去,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此事做过没有,或是如何做的,而且结果也往往以过去为标准。与此相关的是人们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重资历,因为这些都与过去相关,也随之衍生了“前无古人”、“前所未有”、“前车之鉴”等等说法;西方人则立足于未来。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时间观,但他们所着眼的不是遥远的或是理想中的未来,而是近期的可以较快实现的未来。由于对未来的渴望,西方人做事时很少向过去看。

在一则针对亚洲和美国经理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人的这种思维差异。这次调查问题只有一个:你和妻子、母亲、小孩在一艘船上。突然船出了意外事故,开始向下沉。四人中只有你一个人会游泳,假设你只能救一个人,你会救谁呢?对这1000名经理(亚洲和美国经理各500名)的调查结果显示:500名美国经理中,有65%的人说他们会去救小孩,剩下35%的人会去救妻子,但几乎没人去救母亲。对此,他们作出的解释是小孩刚刚开始生活,他们以后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而母亲已经年老,生活的旅途就要走到尽头。而500名亚洲经理中,只有10%的人选择救妻子或者孩子,90%的人认为他们应该去救母亲,他们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母亲把他们养大,他们过去欠母亲太多,应该回报母亲。他们还认为,至于妻子和孩子,以后还可以娶妻生子,但一生中,只能有一个母亲。

我们不去追究调查结果在道德层面的原因,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东方人比较看重过去,而西方人则看重未来。

以美国为例。未来学在美国已经成为一门非常热门的科学。在今天美国的大腕作家中,恐怕要数以研究预测未来的变化著称的阿尔温·托夫勒、约翰·奈斯比特和大卫·霍伯斯丹最有名了。《第三次浪潮》、《权力的转移》、《大趋势》、《下世纪》等之所以能畅销全球、风靡世界,就在于他们的这些著作敏锐地分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因为每个人的命运是与未来世界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在美国人的心目中,今天、明天远比昨天重要,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做学问的目的是指导人们现实的行动,研究昨天和今天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明天,只有能够对人们今天、明天的行动有用的东西才有价值。

美国是奉行实用主义的社会,一切都从现实和未来的利益出发,自然科学研究是如此,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也是如此。例如,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都是研究今天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或者是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人类未来的经济活动有指导作用的经济学家。

在美国人看来,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仰,因此,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尊老敬老。对美国人来说,将来是最重要的,他们相信,任何事物都是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过去则是不重要的。因此,美国人不理解中国人对传统的尊重,而中国人也同样不理解美国人怎么能对传统显得如此漠然。

美国文化注重未来是由其社会发展史决定的,原因之一是美国的历史比较短,社会成员比较复杂,他们来自各个民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熔炉”。在短短的200多年间,美国社会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短暂的历史使他们没有多少过去可以回顾,因此不重视过去也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原因之二是美国人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从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在竞争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使他们形成了一种好胜精神,这样一来他们更是无暇回头看,只能低着头使劲往前跑,因为不这样他们就可能会被社会抛弃,就不能得到自由与生存。原因之三是美国人独有的“美国梦”,它是美国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他们相信,靠勤劳和智慧,他们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这一价值观念使他们形成了从不满足现状的精神,这种精神促使他们不断创新,不断取胜。

和西方人注重未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代中国学者喜欢钻故纸堆,研究过去、研究古人成了最大偏好,而丰富多彩的现实则很少有人去研究。固然,中国人的这种思维也是几千年中国封建专制压迫的结果,宗法统治、文字狱、以言治罪、礼教的束缚,使中国人不敢想、不敢说,写文章更怕犯忌遭祸,因此凡写文章、讲话,都得找个出处,自己不敢随便讲一句新鲜话。只要是“圣人”讲过的准没错,照搬来用,不会惹祸。如此绵延千年,这种思维就形成了一种定式。

8.东方人的时间是圆的西方人的时间是直的

西方人眼中的时间是直线的,是一去不复返的,什么都只有一次。所以西方人从小就学会严肃地对待时间,约会准时的原则在头脑中几乎是强制性的。在西方人的交往中,约会不准时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即使是夫妻也是不被原谅的。

因此,为了节约自己的时间,同时不打扰对方、浪费别人的时间,西方人有预约的习惯,无论是订餐位、订房间、订机票,还是看医生、去理发或拜访朋友都要事先预约。

一般来说,美国人随身都带着一个小小的记事本,记录与朋友约会的时间,记录一周之内或之外要办的事情。有些美国人对外国学生不能当场回答他们是否有空赴约或外出感到不可理解。美国人对已经约定的事情通常不会失约或者改变,他们也不会在同一时间里安排两次约会,但是往往会安排在当天的不同时间里。如果届时他们要赴另一场约会时,他们会坦率地告诉对方,他在某个时间要见一位朋友或者做某事而迅速结束交谈,并表示歉意。如果要和美国人预约会面,不能笼统地定在某日的上午或下午,而应定在几点钟。

在1994年初的时候,美国总统克林顿曾经在国务会议上迟到,舆论界大哗,对总统进行了“上纲上线”的批评:迟到,说明你缺乏掌握时间的能力,如果你连自己的时间都安排不好,又何谈运筹国家大事?

面对尖锐的批语,克林顿不敢迟到了,小心谨慎如约赴会。几个月后,不晓得什么原因,他又迟到了,这自然又逃不过记者们的唇枪舌剑,于是“瞧这家伙,他又迟到了”的文章又赫然纸上。

美国公众对总统迟到的批语毫不留情,这是否对总统太苛刻了?总统公务繁忙,偶尔迟到一次,何必兴师问罪?美国人可不这样看。

美国是按时间运转的社会,无论是私人间的约会还是公众集会,都要明确几点几分开始,如果谁迟到了,便会被认为是懒散的不负责任的人,从而失去信任。在私人交往中迟到者失去的是朋友,在工作单位则会失去升迁的机会。

美国人恪守时间,因为时间与效率紧密相连。在快节奏的美国社会,人们的日程表都排得满满的。

没有人在约定时间到来后耐心地等上半小时,因为等待将占用日程表下一个项目的时间。如果不能准时赴约,失去的是机会、是效益。

德国人也有严格的时间表,每天几点到几点都有严格的计划,基本上是雷打不动。如果临时有事约他们,他们会拿出本子仔细地看此时有没有时间。一个德国小学生的小本子就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时间安排,比如除了从7点半到1点的上学时间外,下午基本上是学小提琴、黑管、合唱、游泳的时间。

与之相比,中国人基本上是“随心所欲”。比如,看一会儿书,就会去做一些运动,或者去森林散步,或者去购物。而德国人绝不会无聊地对待时间,他们不会闲逛街、看橱窗,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走路上。连运动都有严格的时间安排。如果星期五下午3点他没有计划别的事,他宁可坐着,也不会把计划好在星期六下午3点的运动时间提前。如果他已经安排时间在家工作或者看书,他会婉言谢绝登门拜访的客人。

西方人认为时间如流水,一定要好好珍惜,所以他们做事就严格按照日程安排,在规定的时间里只做日程安排的事,而不安排其他事。因为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才能对得起时间。他们认为人生也只有一次,生命没有轮回,所以一定得趁着年富力强到处看看,体验体验。于是西方人更乐于探险、旅游。

而在东方人眼中时间是循环的,生命是轮回的。东方人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自己就是时间的主人,可以较随意地支配时间,包括改变事件的先后顺序。有的学者曾说过这样的话来概括中国人的时间观:大漠中的牵驼人,晒太阳的农民,一步一伏的朝圣者,边唠边绣的妇女,半天不起竿的钓者,藤架下的品茶人,晨练太极的老者。这些典型的东方镜头正是无数东方人中的时间观的体现。

美国的亚瑟·史密斯在《中国人德行》中说: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匮乏的。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对时间用语是不清楚的,‘日出’和‘日落’就算是精确的时间表达,中午的午休更是让很多西方人不可理解。

“中国人对时间的利用,是凭借时间流逝的长短测量的。茶馆里说书人的杂耍,是机灵、有趣的,但是有个致命的缺陷——总要先讲一番冗长、空虚的开场白,拖得如此之长让人觉得后悔光顾。但最让人恐怖的还是中国人没有尽头的宴席,要上很多道菜,多得让人难于置信,让参加过此类宴席的外国人无不惊骇不已,而中国人却还嫌这种招待太短了。中国有句最富有悲剧性的格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中国人对浪费别人的时间不以为然,最令外国人气恼的莫过于社交访问。在西方,拜访要预先约定,并有时间限制,绝对不能过度,中国人则不然,只要主人不安排夜宿,客人即使疲惫不堪,也继续谈话不止。访问外国人的时候,中国人一点儿都没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一连坐上几个小时,无话可说,也不告辞。”

东方人的时间观念属于圆式,他们根据对自然周期运转的观察,如昼夜更替、月份和季节的周期轮换、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农作物生长周期、劳作更迭等归纳出时间自身复归的概念,即时间是不停运动的圆。这种时间观念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人的活动和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及交际行为。像汉字中的“时”字就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而且凡有“shi”音的字,如始、施、设、使都分别与“始”字有关,说明周而复始的复归观念。

而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属于线式,时间好比一条直线,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时间是“行进,流逝,飞行”,而且根据西方传说,时间是有起点的,它或者在创造万物的上帝那儿,或从创世纪开始,它也必有终端——它伴随末日审判而到来,也在上帝那儿结束。

显然,用“线”来形容西方人的时间观,用“圆”来形容东方人的时间观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就是一根筋的,从诞生到上天堂或者入地狱,没有东方人那种“轮回”的说法。而东方人的时间观念却使他们有一种今世耕耘、来世收成的想法。

9.东方人考虑长远西方人重视现在

东方人考虑得比较长远,倾向于长期的时间观念,乐于制订长期的计划,希冀维护长期的人际关系,把坚持和耐心作为一种美德;而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短期的,更喜欢作短期的计划,人际关系变化快,重视短期的目标,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个姓杨的老华侨,他在德国开了家中餐馆,由于工作努力,经营得法,生意做得很是红火,也赚了不少钱,但他依旧省吃俭用,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赚的钱一部分用于再投资,一部分用于孩子的教育,还将一部分存起来以防万一。

而与他同时起步做跑堂的德国人,现在为杨先生儿子的饭店打工,仍然做招待。

一个省吃俭用已经成为很有实力的老板,一个仍然与过去一样,他们之间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差别,除了节省等原因外,还有对人生的追求不一样,一个是要发家致富,为了后代努力积累财富,一个是为了自己过得好,今日有钱今日花。两种人生观也反映了两种文化。

西方文化是一种活在当下的文化,一切以现时的利益为出发点,有点及时享乐的味道。而东方文化是崇尚深谋远虑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器晚成”等等字眼都充满对未来的期许。

美国前任总统老布什的一位预算官员在1989年曾批评美国已陷入了一种所谓的“现在主义”,即人们过度地沉湎于现在和当前的利益和快乐,缺乏对未来应有的考虑。这具体表现在:日益严重的吸毒现象——年轻人过度地追求眼下一两个小时的快乐,而不惜以未来作为代价;教育质量的下降以及崇尚当前过度消费的资本主义特性。此外,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人们迁居相当频繁,人际关系短暂而多变,他们不会执意与亲人长期厮守,也不愿意到老只干一行,更不愿意终身供职一处,离别分手是自然而平常的,离婚率和跳槽率都非常高。“眼不见,心不烦”,很少愁肠百结,对“一夜情”等等也不会感到不道德。

相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从小就受到“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等典故的熏陶,不折不挠,作长期打算的重要性已深深地扎根于人们心中。人们希望子女能养老送终,夫妻能白头偕老,友谊能天长地久,爱情能海枯石烂,师生关系更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西方看来并无大过的“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对中国人来讲是为人所不齿的。

在招聘员工时,中国的雇主希望能招到愿意为他们终身服务的员工。当然,涨薪和晋升也要根据他们在公司的服务年限而定。总之,中国人讲究的是天长地久,百年大计,最忌讳的是朝三暮四、朝令夕改。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东方人的思维有种从一而终的意味,他们惯于认为现在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关系到未来的,一旦作出决定那就不能再有变动了。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有一种得过且过的味道,不管以后怎样,现在快活才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