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歌仔戏音乐三十年(1980-2010)
12396900000020

第20章 歌仔戏音乐的继承、创造与实验(2000~2010)(8)

近30年,歌仔戏唱腔继承了邵江海、林文祥、苏登发、纪招治、陈金木等为代表的老艺人的唱腔特色,新生代的演员也形成了各自的唱腔特点。专业剧团的演员由于学习经历不同,唱腔各有特点。有的演员经老艺人口传心授,以自然的嗓音发声,歌仔戏韵味较浓,但有些演员会遭遇持续演唱时间不长、表达强烈情感的高音站不稳的困扰;有的演员以在校学习的科学发声训练为演唱歌仔戏的功底,音色柔美,但有些听众不太能接受含有美声或者民族唱法的歌仔戏演唱,觉得韵味不够,有不地道之嫌。如何唱好歌仔戏是演员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所有的演员都有着同样的艺术追求,那就是演唱能够具有浓郁的歌仔戏传统韵味,音色圆润,唱腔感人,能够通过唱腔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台湾歌仔戏演员的唱腔具有早期歌仔戏的韵味,给人亲切感,让人觉得很“正港”(正港:闽南语意指地道、正宗。),有些观众很迷恋台湾女小生的音色,觉得很大气,富有磁性,但有些观众也不太喜欢她们的旦角音色,觉得不够细腻和柔美。大陆的歌仔戏演员在与台湾歌仔戏演员的演出交流中切磋技艺,取长补短,除了传统戏《三伯英台》《吕蒙正》等一些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唱腔外,新创剧目《戏魂》《西施与伍员》《邵江海》《窦娥冤》《蝴蝶之恋》的长唱腔也给歌仔戏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配器在歌仔戏剧目音乐的创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乐队的编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以传统“四大件”——壳仔弦(或六角弦)、大广弦、月琴、笛子(或洞箫)为主,加上特色乐器鸭母笛,打击乐器,民族乐器扬琴、琵琶等,以及西洋乐器大提琴、低音提琴、定音鼓的配置格局。在艺术实践过程中,歌仔戏的音乐工作者们为了使剧种特色乐器表现力得以充分体现和延展,不断挖掘传统乐器的性能,彰显其个性,延续并且拓展了传统乐器的演奏法。配器时,依据剧种音乐的韵律以及特性来进行和声配置,民族调式和声与西洋调式和声相结合。整体的音乐有发展,但又受传统曲调的约束;有创新,又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戏”是整体的艺术,综合的艺术。现代观众欣赏“戏”的角度,已不仅仅是演员精彩的唱念做打,而是全面地考量声光电的综合感受,不仅要求舞美配合剧目,或空灵,或繁复,或刺激,或淡雅,灯光也变得非常重要,以光影的变幻来烘托情境,突出人物等等。随着观众听觉审美水平的提高,歌仔戏音乐不再仅仅是伴奏唱腔,也要推动剧情的发展,展现高潮部分的戏剧张力,强化整场戏的感染力。在西洋音乐、流行音乐、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歌仔戏传统“四大件”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进行剧目音乐创作时,音乐从唱腔设计,逐渐发展为总体布局,原先以旋律美制胜、单线条为主的戏曲音乐,现在除此之外还要求立体多重,有了交响化的创作思维。有时借鉴西方歌剧的作曲手法,在剧目音乐设计时选择与运用主题音乐——这是为了让新观众能够在短暂的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对这个剧目的音乐留下片段的记忆,感受到主题乐段的优美。当然这个音乐主题通常是由传统曲牌改编而来,富有歌仔戏韵味,但又较容易进行动机发展的。此外,作曲家还注重场景音乐的写作技巧,既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又要符合剧情的跌宕起伏,于剧目的辉煌处,音乐能够营造出恢弘的气势,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于剧目的低婉处,音乐更加细腻柔美,余音绕梁。

总体而言,歌仔戏音乐创作近30年还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铸造歌仔戏的时代精品贡献了力量。

附录

厦门市歌仔戏剧团简介

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由著名的福金春和群声剧团合并而成,在闽南、台湾以及东南亚享有极高声誉,是福建省重点剧团之一。

1954年剧团参与创作的《三家福》,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荣获导演奖、演员奖、演出奖等;1962年《杂货记》被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拍成电影并发行于东南亚;1996年创作演出的大型历史剧《羯鼓汉萧》荣获全国“孔雀金奖”及福建省第二十届戏剧会演多个奖项;1999年创作演出的大型神话剧《白鹭女神》荣获福建省第二十一届戏曲会演7个单项奖,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演出大奖;2006年《孟姜女哭长城》获福建省第二十三届戏剧会演演出奖;2006年《窦娥冤》获福建省第二十三届戏剧会演剧目奖及多个单项奖;2007年厦门市歌仔戏剧团获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2002年《邵江海》获福建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2005年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首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2006年首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评比展演一等奖,2007年“中国戏曲学会奖”,2007年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2007年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二届文华奖评奖中荣获文华大奖及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美设计奖、文华表演奖(2个),2008年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6~2007年度)精品提名剧目,2008年获福建省第五届“文艺百花荣誉奖”等奖项。多年来,剧团一直注重传统剧目的改编、整理,同时注重新剧目的创作、修改、提高,多次邀请全国著名的戏剧专家来指导创作、排演,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

剧团1985年首次赴香港、新加坡访问演出,其后1990年、1995年、1999年、2001年、2004年、2006年、2008年多次赴新加坡及台湾地区演出,打出了“厦门歌仔戏”的品牌,享誉海内外。剧团于2002年、2003年、2004年、2006年、2008年多次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演出,扩大了歌仔戏的影响力。

21世纪以来,厦门市歌仔戏剧团十分注重海峡两岸的歌仔戏文化交流。2001年赴台湾参加“百年歌仔.海峡两岸歌仔戏发展交流研讨会”,2004年8月,首届“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在厦门召开,文化部孙家正部长莅临开幕式观看《邵江海》的演出,给予高度评价。歌仔戏艺术节中剧团有5位年青演员荣获海峡两岸“十佳演员”称号;2005年应邀赴台湾金门演出;2006年赴台湾参加“华人歌仔戏创作艺术节”,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为演出开锣,同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球直播的《海峡情.梨园百花春》大型戏曲晚会中,与台湾歌仔戏名角联合演出《喜相逢》;2008年10月17日至21日,“金桥.2008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暨歌仔戏展演”在厦门市举办。艺术节以歌仔戏交响乐开幕,传统的古老歌仔戏曲与现代的交响乐圆满合作,厦门市歌仔戏剧团的歌仔戏《荷塘梦》以全新的艺术展示走进了现代实验剧场,这些都赋予百年传统歌仔戏以全新的发展元素。厦门市歌仔戏剧团与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团举行了合作排演歌仔戏《蝴蝶之恋》的签约仪式,这是两岸首次全面合作创排大型歌仔戏剧目,标志着两岸戏剧艺术交流正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被两岸歌仔戏界一致称为“歌仔戏艺术发展的里程碑”。2009年12月,《蝴蝶之恋》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优秀音乐奖;2010年5月,《蝴蝶之恋》获第十三届文华大奖特别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舞台美术奖.灯光设计奖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表演奖;2012年获得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2012年厦门市歌仔戏剧团正式划转为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研习中心主要负责歌仔戏的创作、表演、发扬和保护,研究挖掘传统表演方式和现代舞台艺术的融合点,从而进一步推动歌仔戏发展。

漳州市芗剧团简介

福建省漳州市芗剧团是国家专业戏剧表演团体、福建省重点剧团。1951年8月建团以来,以丰硕的艺术成果和强大的艺术阵容著称于福建戏剧界和台湾、东南亚一带,有“芗剧之帜”的美称。

剧团先后创作并上演了《水仙花》《加令记》《三家福》《逐荷志》《碧水赞》(后被改为《龙江颂》)、《情海歌魂》《肃杀木棉庵》《琴剑恨》《易婚记》《月蚀》《西施与伍员》《母子桥》《王翠翘》《保婴记》等一批优秀剧目,在全国、华东区、省、市等各类戏剧会演中均获得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