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晚上纳凉休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正当享受一天中舒服时光时,讨厌的蚊子常会来找麻烦。不知你有没有想到,就在蚊子叮咬,你用手驱打蚊子的一瞬间,神经系统在默默地为你效劳。
当蚊子神不知鬼不觉飞抵某处裸露皮肤上时,可能你正眼睛蒙眬,似睡非睡,或者在谈天说地、看电视,没有察觉。可当蚊子狠命叮咬时,隐藏在皮肤中的感觉神经末梢立即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把信号传到大脑,使人产生痒的感觉。于是大脑马上发出寻找、驱打蚊子的命令,通过运动神经一方面传到眼睛,眼睛随即开始搜寻肌体何处皮肤发痒,这种痒是不是由蚊子叮咬引起的;另一方面传到手的肌肉群,导致肌肉有的收缩、有的舒张,手开始向发痒的部位移动。
然而,虽然大脑接收到了痒的感觉,但一时还无法确切判断到底身体的哪个部位发痒,还需证实发痒的原因是不是真的由蚊子叮咬造成。这样就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眼睛等视觉的信息。眼睛起初根据大脑的命令,只能往发痒部位作大范围而粗略的扫描,发痒皮肤表面类似蚊子般大小的斑点,或者上下晃动的黑影,以及皮肤上微微隆起、红肿的痕迹,都将成为眼睛进一步注视的焦点。渐渐地,眼睛扫描的范围越来越小,视线越来越集中于蚊子这一目标,并持续不断地把有关发痒部位和蚊子踪迹的信息传向大脑,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一次比一次更准确地指挥手的肌肉群的收缩舒张,拍打蚊子的手于是从较盲目的移动转变为有效地逼近蚊子。
事实上在这过程中,还有听觉信息的参与,因为在主人警觉情况下,蚊子嗡嗡振动翅膀的声音信息同时也会传到大脑。
就这样,经过皮肤、眼睛、耳朵、大脑和手之间多次反复的感觉传入、大脑综合和命令手驱打蚊子运动指令的调整,大脑终于清晰地知道身体发痒的确切部位,手在大脑指挥下终于驱打蚊子成功。